↑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汽车评价:12月12日,由汽车评价研究院主办的“地平线杯”第六届世界十佳智能汽车评价结果发布暨世界智能汽车品牌论坛在北京市昌平区未来科学城圆满落幕。本次活动吸引了政、产、学、研等多领域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 2024 年度智能化领域的热点话题。
在论坛的“圆桌论坛”环节,数位专家聚焦“智能驾驶技术品牌大跃迁下的机遇与挑战”这一核心议题,各抒己见,展开了一场精彩绝伦且气氛热烈的思想碰撞,其观点也在现场引发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第六届世界智能汽车品牌论坛圆桌讨论环节
在智能汽车品牌建设方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徐向阳表示,只有共融共存的环境才能够形成生态。如何才能共融共存?首先,上游企业爱护下游企业,下游企业能够对上游企业提供帮助;其次,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强,能为生态做贡献;最后,要有一个法治、公平的竞争环境。
“我觉得世界著名智能汽车品牌应该有三个最基本的特征:第一,供应商要能给世界知名汽车企业供货;第二,车企与零部件供应商要在全球市场占有一定市场占有率,拥有较高的市场地位;第三,企业要在所从事的细分领域中拥有持续创新和引领的能力。”徐向阳说道。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徐向阳
毋庸置疑,智能汽车生态体系的构建与品牌形象的塑造,其根基在于技术的深度耕耘与产品的持续创新。在当下的技术探索征程中,行业内部对于技术路线的抉择存在着多元的争议与思辨。究竟何种方式能让大模型在智能汽车领域大放异彩?是纯视觉路线,还是借助“摄像头+激光雷达”的多元感知融合?更为引人深思的是,AI 技术是否能够跨越冰冷的数据与代码,深入触及用户的情感世界,赋予汽车独特的情绪价值?在本次圆桌论坛的思想交锋与智慧交融中,这些问题正逐渐在热烈的讨论与深度的剖析中,显露出其答案的轮廓。
两段式大模型是当前路径
一段式大模型是终极目标
今年,城市NOA功能大爆发,端到端大模型大规模应用功不可没。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朱西产表示,城市NOA的高歌猛进与大模型技术的应用息息相关。大模型打通了原来智驾系统4-5个AI模块,避免了模块在组装过程中的信息丢失,并且可以进行全局优化,提升智驾系统预训练的效率。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 朱西产
北汽新能源商创中心解决方案业务总监梁耕龙也表示,端到端大模型的优点是更类人。第一代智驾系统基于算法和高精地图,执行决策比较流畅,但深度学习能力还较弱。端到端大模型的学习能力很强,能够应付更多的使用场景。
北汽新能源商创中心解决方案业务总监 梁耕龙
当前,大模型赋能智驾产业已经形成了业内共识,但对于大模型应用还存在争论。到底是一段式好还是两段式好?
“我认为这两种形式各有其优点,不过从长远来看,终极模式应该是一段式的。这是因为基于控制器的原理,若单一控制器就能实现良好的控制效果,便无需采用两个,毕竟两个控制器之间必然存在数据传输耗时的问题。” 梁耕龙说道。
在北京理工大学汽车研究所所长、教授龚建伟看来,要综合场景和成本来进行考虑。采用一段式端到端大模型的成本非常高,因为它需要大算力投入。分段式端到端大模型目前投入的成本比较低。从稳定性来看,可能分段式端到端大模型更加符合人类的预期。
北京理工大学汽车研究所所长、教授 龚建伟
“从大模型的角度来说,一段式端到端大模型是终极目标,需要很长时间的发展和积累;从人的预期来说,获取更多类人数据来制定更好、更丰富、更稳定的智驾方案,也是汽车行业的终极目标。”龚建伟说。
与龚建伟观点一致,朱西产也认为,今年国内车企还不具备做一段式端到端大模型的数据能力和训练平台的算力。目前上市的所有车型应用的应该还是两段式端到端大模型,准则模型应该还没有拿掉。
AI技术不断拉高智能汽车上限
在AI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的当下,智能汽车给人们的想象空间也越来越大。在语言大模型、行业大模型等AI技术的赋能下,智能汽车的上限正不断被拉高。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秘书长马楠指出,对智能座舱而言,语言大模型的作用也非常重要。现在很多企业关注这方面的技术发展,如:如何抓取用户的行为,构建基于语言大模型的用户行为库,从而提高车企对用户行为的实时获取和分析,以此提高用户驾驶体验。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秘书长 马楠
英雄所见略同。小鹏汽车智能座舱产品总监王斌也认为,大模型对智能座舱的作用非常明显。第一,在大模型时代,AI真正变成智能体而不是智障体,它真的能与用户做自然语言交流。用户的一些指令能够触及到车辆所有原子化层面的内容。在不同的场景、不同人的偏好会产生不同的诉求,AI能够理解并给出决策,这意味着人类的控车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控制车的上限也同步提升。
第二,车对人主动服务的能力。随着大模型的介入,车内外成百上千的传感感知点,让汽车对车辆本身和环境都能够有更好的感知和理解。再加上视觉技术的支持,车辆对座舱、乘客、司机、车外环境和天气的更具象的感知,最后调用车辆成百上千的原子化能力,实现车对人的主动服务能力上限的突破。
小鹏汽车智能座舱产品总监 王斌
除了赋能产品和技术,更类人的大模型还被寄予加深品牌与用户情感链接的厚望。但王斌对此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他说:“目前还不敢说已经呈现出很明显正向促进作用,但是我们在对下一代车的规划和大模型的探索中会思考这一课题。未来,大模型的优势本质上还是体现在其对于人的使用偏好和个性化诉求的理解上,并主动学习用户,让车辆越来越懂客户。”
在感知技术路线的争议上,图达通中国区总裁Larry Chen认为,从安全角度来看,激光雷达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高性能激光雷达和安全带一样是智能汽车的必备。当前智驾场景中依旧存在安全痛点,像逆光、炫光、黑夜等低光照环境中,感知可靠度受到极大挑战。高性能激光雷达通过红外激光的主动收发,可不受这些因素的干扰,在雨雪雾等天气也有着较好的表现。
图达通中国区总裁Larry Chen
从助力算法的角度来看,高性能激光雷达提供的高质量结构化的点云数据,能有效减轻算法的运算负担与决策压力,帮助智驾系统快速且精准地做出反应,显著提升安全性,推动高效、精准且安全的智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