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年人退出就业舞台?

百科   2024-07-24 09:00   上海  

新书试读

 小鸟文学 

来自新近好书的试读章节,由小鸟文学编辑部从近期出版物中挑选而来。祝阅读愉快。

本文同步刊发于小鸟文学第四十三卷,为免费内容。

超过一百万的日本中年人,本应是职场的中坚力量,却意外退出就业舞台,依靠父母的养老金拮据度日。这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是牵涉一百万个家庭的故事。他们被称为“消失的劳动者”,从官方统计中消失,却在日本社会中真实存在。

这种现象为何如此突出?它和日本的加速老龄化有何深层联系?这对日本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有什么负面影响?NHK 特别节目录制组深入调查,带我们近距离观察这一被忽视的群体,直面百万中年失业带来的现实冲击:在老龄社会和少子化浪潮的双重夹击下,中年危机不再是个体的挣扎,而是社会活力衰竭的缩影。

录制组展示的每一个案例,或许离我们并不遥远,中年劳动者的求职、家庭照护难题并非日本独有,而会是全球都面临的普遍挑战,书中给出的应对方案,也将为我们克服危机找到出路。

经东方出版中心授权,我们摘选了第四章《专家视角下的结构性困境》,分享给读者。

本书现已上市,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催生“消失的劳动者”的社会

催生“消失的劳动者”的社会,究竟存在怎样的结构性成因呢?熟悉社会保障制度的专家将现在的中年人称为“容易被社会帮扶忽视的一代人”。

瑞穗情报总研主任研究员、日本福祉大学教授藤森克彦在分析日本人口年龄结构后,对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至今为止,由于普遍认为中年人是“主要劳动力”等原因,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即便有困难也很难成为帮扶对象,容易被社会保障安全网忽视。

因此,藤森克彦认为,“消失的劳动者”是日本社会结构变化的代表性现象。在过去,四五十岁的中年人结婚后或成为家中顶梁柱,努力工作,或成为家庭主妇,相夫教子。人们普遍认为,在他们之中很难产生贫困或孤独的问题。换言之,社会认为中坚群体可以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风险。

然而,在如今的中年人群中,未婚人数增加,同时还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非正式员工,仅能获得有限薪水。其中很多人更是不得不照顾父母。如此形象,在经济持续发展的时代显然无法成为预设的人生模型。

藤森认为,对于这些无业或非正式就业的未婚中年人群体中存在的风险,如果继续置之不理,将有可能演化成更加严重的问题并显现出来。

“曾经,人们认为中年人或是负责养家糊口的正式员工丈夫,或是负责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但是,现在中年人的类型更加多元。其中,不仅非正式员工人数不断增加,未婚者的数量也节节攀升。这些无业或非正式就业的未婚中年人,由于没有配偶,比正常情况下更加缺乏与同龄人之间的相互支持,生活中的各项风险随之显现,问题也随之变得更加严峻。在社会帮扶一线也能听到这样的声音,认为出现了更多难以解决、十分棘手的中年受助者案例。问题背后隐含的原因之一就是‘消失的劳动者’。”


领取生活保障金的老年人口急剧增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基于总务省的人口普查,藤森对四五十岁中年人的人口结构随时代的变化进行分析,指出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是“消失的劳动者”产生的结构性背景之一。

如下表所示,若将 2015 年与 1995 年进行比较,四五十岁的人口虽然有所减少,但是其中未婚人数从 277 万增至 650 万,增长了一倍以上。另外,在未婚人群中,与父母同住的人数从 113 万增至 341 万,增长了两倍以上。

与父母同住的中年未婚人口增加的背景原因在于,非正式工作收入很低,许多人只能通过与父母同住减少开支,维持生计。另外,有人因为必须看护无法自理的父母,因此一直不结婚,与父母同住。还有人因为同时具备上述多重风险因素(未婚+看护+非正式员工)而与家长共同生活。

另外,藤森教授参加了公益财团法人中年退休金计划综合研究机构针对四五十岁中年未婚人群的调查,以对中年未婚者的真实生活状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父母等亲人同住、形成了两人以上家庭的中年未婚者中,约两成处于无业状态。即便正值劳动主力年龄也不参加工作的人超过两成,对于深陷“人手不足”困境的日本社会来说,这显然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在中年未婚人群当中,非正式员工占比在男性和女性中分别超过 20% 与 30%。非正式员工的工作有雇佣期限,计时发薪,不得不经常换工作。这样的非正式员工占比的增加,也是中年人群当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虽然这些人目前还在工作,但是可以预见,其中很多人在未来极有可能成为“消失的劳动者”。

在四五十岁的未婚人群中,年收入 100 万日元以下的人数略少于三成。如前所述,其中很多人难以实现经济自立,只有选择和父母一起生活,加上父母的退休金才能勉强维持生计。这时,其中的风险被“家人”这个黑箱隐藏。等到父母过世,问题凸显时,往往为时已晚。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消失的劳动者”这一问题都隐藏在“家人”这个黑箱当中。然而,藤森教授指出,在这一问题已显露苗头的当下,如果还不采取任何措施,在未来问题将会变得更加难以解决。

这是因为,这一群体在二三十年后也将步入老年。因此,如果任由事态发展,需要领取生活保障金的老人恐怕会比现在更多。

“为何中年未婚人群中低收入者占比高,这是因为很多人遭遇就业冰河期,只能作为非正式员工就业,收入和工作都不稳定。另一方面,非正式员工的工资并不会随着

年龄上升而增加,如果建立家庭,将面临能否负担子女的教育费用以及住房贷款等问题,因此对于未来会产生种种不安。最终,他们或不想结婚,或放弃组建家庭。”


人手严重不足的问题为何依旧难以解决

对于中年未婚人群来说,在父母离世后,现实情况往往变得更加严峻。前文提到藤森参加的中年退休金计划综合研究机构的调查显示,在保障老年生活而设立的官方养老保险中,仅参保满额为每月 6.5 万日元的国民养老保险的人,在中年未婚人群中占比就少于六成。

另外,在中年未婚人群中,不到一成的人从未缴纳过国民养老保险。因此,他们在步入老年时很有可能无法领取养老金。不论是在父母去世后重新组织生活,还是安稳地度过暮年生活,对于他们来说都堪比登天。

“不论是长时间的就业空窗期,还是父母过世,都使他们感受到更加强烈的孤立感。这需要我们花费时间,对他们提供包括心理咨询在内的各种帮助。如果对这些无业中年人群置之不理,他们在老年时陷入贫困的风险势必更高。当中会有相当一部分人陷入需要领取社会救助金的极度贫困状态。换言之,如果尽早予以帮助,让其自食其力,他们将缴纳税金与社会保险,成为支撑我们社会发展的一分子。为帮助不工作的中年人所花费的,并不是单纯的成本,而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投资。我认为树立这样的认知尤为必要。”

藤森强调,目前日本企业在录用中年人时,往往希望他们能够立刻上手工作。因此,如果不采取任何对策,用工单位招聘“消失的劳动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尤其是企业不希望在录用“消失的劳动者”后还要在他们身上花费培训费用。

但是,现在已经到了不得不这样做的关键时刻。少子化、老龄化问题愈发严峻,日本已经成为人口负增长社会,人口自 2008 年达到 1.28 亿的峰值后便不断减少。

人口减少即意味着劳动力减少。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的估测,15 至 65 岁的劳动力人口曾达到 8000 多万的峰值,之后不断减少,到 2050 年将减少 2000 万,预计劳动力人口将不到 6000 万。

这是按照年龄得到的劳动力人口数据,当然也将“消失的劳动者”等长时间无法劳动的人包括在内。为适应劳动力人口本就锐减的社会现状,绝不能对“消失的劳动者”置之不理,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十分紧迫、亟待解决的课题。

如今,日本社会存在严重的人手不足问题,因此绝不能对超过 103 万人的“消失的劳动者”视而不见。为了帮助他们回归劳动市场,需要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

“我认为,即使是长时间未就业的人,只要将他们能做的工作一点一点地交给他们,再付出一些时间成本并施以适当的支持,大部分人也能胜任工作。只要有足够的劳动力能委以重任,企业也能提升工作效率,减少长时间加班。在人手不足愈发严重的当下,每个劳动者都是非常珍贵的资源。即便这些中年人长时间无业,只要他们愿意工作,同时社会愿意花费时间予以帮助,就会让他们获得劳动能力。我认为这对企业和社会都有利。”


“消失的劳动者”与社会孤立

节目组还采访过另一位学者,宫本美智子。她是家庭社会学专家、放送大学名誉教授。宫本教授指出,在考察“消失的劳动者”问题时,必须重视“看护风险”。

2000 年,日本确立了看护保险制度。然而由于少子化程度急速加剧,看护过程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家人的帮助。同时,看护老人的中年儿女这一代是接受非正式聘用的第一代人,工作稳定性和收入都没有保障。他们也不能像正式员工一样利用看护假制度,因此,从结果上看,他们往往不得不选择全职看护家人。

为了节约看护费用,不得不自行承担全部看护工作,从而产生了被社会孤立、精神上陷入绝境、更加难以再次就业的风险。宫本教授认为,很容易让人陷入这种困境的一种情况就是父母老年痴呆。

“当父母需要照顾,尤其是需要护理老年痴呆的老人时,就不得不 24 小时照看家人。在这种情况下,照护父母的子女连外出的机会都很难得到,更别说正常地与人交往了。他们在时间和精神上都没有空闲,当然在经济上也不宽裕,因此很容易精神崩溃。这是因为他们失去了作为社交生活基础的时间、情绪以及金钱。”


为了节约看护费用,不得不自行承担全部看护工作,

从而产生了被社会孤立、精神上陷入绝境、更加难以再次就业的风险。


在此基础上,宫本教授提出,随着老龄人口长寿化,不得不持续看护父母 10 年,甚至 20 年,这让孩子苦不堪言,并导致他们与父母以外的社会关系长期隔绝,引发了严重后果。

“看护父母的时间并不是仅仅一两个月。在这几年乃至十几年间,自己的时间几乎全部被看护父母占据,不知不觉间与亲朋好友都失去了联系。这时就会想到自己在这

些年里几乎没有和别人交流过,陷入了孤立的状态。如果能够早点采取行动,避免陷入这样的状态,估计会想要和别人商量一下吧。然而,最终还是连商量都顾不上,被困在了整天看护家人的日子当中。于是父母和孩子都被社会孤立,处于十分危险的状态。我认为在家看护就会存在这样的风险。”

一旦中年人成为“消失的劳动者”,在父母去世后不找工作,继续闭门不出,就只能坐以待毙,面对步入老年后的严峻未来。


“父母去世后”的孤立

东京都新宿区政府以壮年期(35 至 64 岁)单身人群为对象进行了生活状况调查。这次调查由宫本教授担任顾问,分析问卷结果,探究中年人群“家里蹲”的状态,即“消失的劳动者”窘困的原因。

问卷结果显示,关于“社会孤立”的调查项目中,针对“如果您住院了,有能够让您依靠的人吗?”这一问题,男性收入越低,回答“没有”的比例越高,超过五成。

问卷结果也表明,不工作、低收入使他们失去了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加速了被社会孤立的进程。在调查中担任顾问的宫本教授认为,“消失的劳动者”与“社会孤立”紧密相关。

“工作对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分工,尤其是对男性来说,如果在年富力强的阶段不去工作,会感觉仅因此就被剥夺了堂堂正正为人的资格,也会在与他人接触时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另外,由于不工作,就不会定期有钱入账,每天都会感到不安。而且有定期入账的钱意味着,即便被剥离一切,这些收入也能证明自己是真正的成年人。因此,在没有工作时会感到不安。这样一来,就很容易感觉自己被社会排斥。”

“消失的劳动者”的存在本身就对社会提出了质问:日本的目标是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还是作为一个成熟的国家,把每个人的幸福生活放在首位呢?如果“消失的劳动者”进一步增多,参加生产活动的人进一步减少,日本恐怕会沦为生产力低下的国家。

因此,原本作为劳动力主力,每一个中年人堪称珍贵的资源。显然应该创建让他们都能各显其能、作为社会的建设者发光发热的理想环境。但是,现实中的日本社会却恰恰相反:由于看护以及非正式聘用等种种壁垒,这些人难以成为社会建设的主力。

宫本教授指出,日本社会应当反思并更正迄今为止的方针,为了建设真正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每一位劳动者的社会,必须设立新制度,发布新政策。

“我认为,必须让日本社会认识到,对不能工作的人视而不见、仅凭在大企业工作的人才建设经济大国这一方针路线是错误的。在人口负增长的当下,应该重视每一个个体,以建设所有人都能幸福生活的社会为目标。否则,这个社会终将崩溃。”


让“消失的劳动者”再次投入劳动市场

那么,又该如何让“消失的劳动者”再次参加工作呢?具体来说,需要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呢?为了得到一些启发,节目组采访了大阪府丰中市的生活支援科。

丰中市在帮助无业青年,也就是所谓的“啃老族”方面经验丰富,在全日本堪称表率。作为核心的生活支援科的最大特点是,以产业振兴部局为中心,而不像其他自治体一样以福祉部局为中心组建而成。

也就是说,他们不再把“啃老族”的再就业完全交由公共职业介绍所等劳动就业培训中心负责,而是自行与企业交流,开拓能够了解情况并提供工作的职场空间。现如今,生活支援科进一步活用这一经验,积极与企业对接,帮助中年“消失的劳动者”获得实际工作。

接受采访的滨濑宏司先生,向我们展示了由其开拓的企业的文件。文件之多令人叹为观止,摆满了五张桌子。他还将企业概要、具体工作内容、需要的人才特征分门别类整理成了表格。

“这里登记了最近 12 年里,承诺可以雇佣曾经长时间‘家里蹲’的人的企业的文件,以及相关注册信息。”

“有多少企业呢?”

“大约 1000 家。”

在人手不足愈发严重的当下,如果能够与行政手段紧密联动,抓住再就业的帮扶形势,即便是一开始难以全职工作的人,愿意接受他们的企业也逐渐增加。


作为核心的生活支援科的最大特点是,以产业振兴部局为中心,

而不像其他自治体一样以福祉部局为中心组建而成。


“一旦有企业联系我们介绍员工,我们部门的职员首先会去拜访企业并了解相关情况,例如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工作内容是什么、希望什么时候到岗等,并一一记录在案。”

这一对策的目的在于,就业支援不能仅以讲座敷衍了事,而是持续帮助求职者,直到他们到达实际就业的出口。很多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仅停留在将求职者聚集起来、做个讲座等这一入口阶段。但是这里更加注重的是“出口帮扶”:在得到企业理解的同时,求职者开始工作后也继续为其提供帮助,直到他们的就业情况稳定下来。

“我们本来就从事地方就业支援事业,为帮助求职者找到出口,不断进行企业开拓。在了解到企业的情况以及工作的内容后,才能为求职者介绍,因此必须进行企业访问。难就业人群是指很难仅凭自己的力量寻找企业并就业的人,因此我认为,由我们来为他们找到出口是很重要的。”

丰中市通过这种对策在年轻人的就业帮扶中做出了成绩,现在也开始着手解决中年的就业问题。行动的契机来自开展单独问卷调查时得到的结果。

在 2016 年度针对 15 至 39 岁人群的“‘家里蹲’实际情况调查”中,丰中市还对 40 至 45 岁年龄层人群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比较。当时,日本政府对“家里蹲”的定义仅涉及 39 岁以下的年轻群体,然而丰中市为了跟踪在2010年度的问卷调查中出现的 35 至 39 岁人群的状态产生了怎样的变化,特地在这次调查中也对40岁以上人群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40 岁以上的“家里蹲”群体中,从十几岁开始这种状态的人不到一半,30岁以后开始“家里蹲”以及最近才开始“家里蹲”的人约占 44%,接近 40 岁以上“家里蹲”群体的一半。其中,不仅有从十几岁开始由于不上学一直闭门不出的人,也有在 20 多岁时还像普通人一样工作、到了 30 岁后由于某些契机开始不工作而陷入“家里蹲”状态的人。通过问卷调查,上述事实得以浮出水面。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少数人一开始就没有工作,超过七成的人都有工作经验。他们失业的原因一般是看护父母等,也就是说,他们当中的很多都是“消失的劳动者”。

“曾经进入社会的中年人,或是由于人际关系,或是由于身体疾病,或是由于需要看护家人而离职,就这样闭门不出。我认为此类事例为数不少。”

如此一来,丰中市通过单独调查发现了中年“消失的劳动者”这一问题。因此,丰中市的关注重点不再局限于青年人,也尽快开始了对中年人的就业帮扶。


……

获取完整阅读体验

请下载“小鸟文学”app

题图为电影《东京奏鸣曲》(2008)剧照

或在应用商店搜索“小鸟文学”👆 

本月🐦

欢迎你带着好奇心阅读小鸟文学
小鸟文学是个独立 App,它的表达在不停变化,认识它的人都有不同的机缘。此前你可能会从各种短篇小说、长篇访谈,人类学田野笔记或者和它的前身《好奇心日报》的联系认识到它,如今它还在持续作出调整。不过它的价值观一以贯之:和我们所处的世界保持距离,与此同时又不会袖手旁观。


📪联系我们
info@aves.art
新浪微博|豆瓣 @小鸟文学

小鸟与好奇心
你的头条不该只是些无聊事,让好奇驱动你的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