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之声·小讲堂】
宣南开精神 讲百年校史
南开学校校史故事
巍巍南开,风华百年
有哪些你不得不了解的历史浮沉?
百载风雨中
有哪些你不曾知道的峥嵘沧桑?
救国浪潮中
南开学校如何以现代教育自力图强?
时代进程中
南开学校如何谱写坚韧奋斗的不朽篇章?
今天,“海棠之声·小讲堂”为大家讲述南开学校百年校史故事。
第四十三讲 社会视察课
海棠之声 宣讲员
五年级26班 李思妤
张伯苓一向鼓励学生要接触社会,不要念死书。20世纪30年代,南开中学设立了一门本校独有、其他学校没有的课程——社会视察课。
当时这门课设在高中一年级,上课时间不固定,每个学期约上三五次,每次占用一个下午。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方式,是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参观时可以随时提问,接待者随时解答大家提出的问题,学生边看边把参观的内容记在笔记本上。参观返校后,老师要求每人写一篇参观报告作为书面作业,或者是在参观后组织学生讨论,然后再写报告。总之,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担任这门课的是陆善忱先生、唐炳亮先生和王硕成先生。
1937届南开中学校友、曾任南开中学副校长的孙养林先生,亲身经历了社会视察课。纪念南开百年校庆的时候,笔者专与孙先生谈起当年南开中学的社会视察课。笔者问起当时的社会视察课都参观过哪些地方?孙养林先生先是客气地说,由于年代的久远,记得不那么清楚了,很多中国的工厂,民族工商业的,外国的工厂,都参观过。还曾经到西广开贫民区调查贫民的生活。西广开过去住的都是穷苦人,都是小窝棚,到人家里了解生活,了解他干什么营生,一个月赚多少钱,有什么困难,等等。在这个过程里,学生们增加了好多的课外知识。
南开学生银行实习照
海棠之声 宣讲员
五年级23班 周施妤
孙养林先生说,当时参观的工厂大多是民族工业,他们艰苦创业的精神,对学生们也是很好的教育。例如参观凉席厂,创办人姓李,他年轻时中国还没有人制造凉席,北方人用苇席,南方人用竹席。他在山东看到日本人用的凉席挺好,对我们使用的苇席是一种改进,但是日本人严守技术秘密,他就去日本想方设法到一家席厂当了织席工人。经过几年的辛苦努力,他记下了织席技术的工序和机器的结构,回国后在天津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凉席厂。通过这次参观,大家不但知道了织席技术,而且懂得了如何克服困难,有所作为。
通过这些参观,都有些什么特别的收获?孙养林先生举例说,参观老西开教堂那次,学生们在教堂前的广场上站好队,王硕成先生先是给大家讲述教堂的历史,说自从老西开被划为法租界后,法帝国主义者得寸进尺,原来租界的边界在教堂的后墙,后来他们要求扩大租界范围,在地图上一画,往南侵占到现在的营口道一带,北洋政府腐败无能,答应了法国的无理要求。实地参观后,王先生要求大家勿忘国耻,将来建设好国家,再不受帝国主义的欺侮。那次在法租界进行的爱国教育,对同学们是个很大的激励。
南开学生模拟会议实践活动
海棠之声 幸运听众
五年级26班 刘子墨
1931届南开中学校友、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罗沛霖,也对当年在学校的社会实践记忆犹新。他说,张伯苓校长十分重视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不让学生读死书。那时南开中学化学、物理都有实验课,学时安排很多,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学校还时常组织学生们到校外的工厂和博物馆参观,拓宽大家的视野。
为什么当时只有南开中学设立社会视察课?孙养林先生说,这就是贯彻“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校训的体现。南开中学要求学生对国家大公,对学校大公,对事业大公,自私最没出息,但还要有服务社会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关在校门里能锻炼出来的,而是到社会实践中去。张伯苓校长通过设置社会视察课,提供了让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
作为学生接触社会的形式之一,南开中学组织学生开展平民教育由来已久。早在1915年,南开中学就设立南开义塾平民小学校,吸收的学生都是学校附近的平民子女,书本和文具都由南开中学的学生供给。后来,又在南开中学西边的西广开平民区设立广开平民小学校,不收学费,供给书本、文具等。直到1950年,南开中学仍坚持开办平民小学校,课程由本校高年级学生担任。数十年坚持开展平民教育活动,是南开中学办学的一个特色。参与这个活动的学生,既得到接触和了解平民社会、贴近劳动人民的机会,又受到为社会服务的公心和能力的锻炼,可谓一举多得。
南开学校的贫儿义塾照
——以上内容节选自《南开校史研究丛书》
知识竞答
百年校史知多少
小海棠们大家好!听了小宣讲员们的生动讲解,相信你对南开学校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快快叫上你的小伙伴一起来答题吧!
我们将从中抽取幸运听众参与下一期的校史故事宣讲!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答题)
原文赏析可复制下方链接
https://www.jianpian.cn/a/1ara7r8f?sc=c_ios
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南开学校
编辑:于冰冰 杨丽娜
审校:瑞明路校区 胡小玉
初审:马振庭 魏凤强 赵志国
复审:吕 梅
终审:杨连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