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共育|赋能家校社,协同育新人——南开学校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班主任培训巡讲活动

文摘   2024-12-12 15:57   天津  

近日,教育部、中央宣传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教联体”这个新名词应运而生。那我们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教联体”。“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家庭、学校和社会构成了三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键环节。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念,强调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协调与通力合作,旨在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理念不仅凸显了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的重要性,而且体现了对学生个性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关注。它要求我们超越单一的教育模式,构建一个多维度、全方位的教育网络,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成长目标。近日,南开学校选派德育干部及骨干班主任共11人赴南昌参加“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践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同时,德育处牵头开展班主任家校社协同育人专题培训,成立家校社协同育人宣讲团,在各校区开展巡讲活动,以巡讲促深研,体现了学校对于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资源,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以下是我校五位主讲人总结在南开学校开展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赋能教师

在课程共建中拓宽学校育人路径

课程是育人的载体,也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必要途径。我校开设具有南开特色的家庭教育系列课程,例如:小学“启智养行”课程、初中“启知修德”课程、高中“启航筑梦”课程。通过线下家长学校“2+2+2+X”,即:2次年级普及性课程+2次班级针对性课程+2次亲子实践活动课程+多样的校本化课程和社区课程,为不同年段学生家长提供个性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课程体系围着家长转,不断提升家庭教育质量。以爱为底色,通过规范化、系统化、菜单式、互动式的“家校”课程体系,传递学校情怀。

开展亲子课程,依托学校的课程平台,促进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目前已开展课程有:“相约经典 共享阅读”课程、“劳动最美”系列课程、“假期共育”课程等。

同时注重实践课程,打造校外教育品牌。如“研学行走”课程、“走进科技馆”课程、“走进红色场馆”课程等。智文路校区开展的“打着队旗读天津”就是“行走中的思政课”实践探索,主要是以中队形式从班级小课堂走向社会大实践。

南开学校这些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体现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多样化的课程和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实现教育的最大化效益。

赋能家长

在家长主动参与中创新家庭育人路径

我校开展家长课堂,让家长成为课程实施的参与者。班主任可以开设每周一节家长课堂,拓展家长特色课程。开学初以班级为单位征集家长特长及意愿,形成班级家长课程框架及课程计划表,开辟家长职业生涯课堂。课前通过海报在班级群扩大宣传;课后再分享课程成果,扩大课程效益;期末学生绘制专属奖状,邀请家长以“优秀导师”的身份走进班级、走进校园,接受学生的感谢与致敬。

开展学习型家庭创建项目以“陪伴、成长、平等、沟通”为目标,通过小项目的形式帮助家庭成长,提升亲子陪伴的质量。

同时我校的“家长圆桌论坛”、“分享型家长会”、“亲子型家长会”的开展让每位学生和家长都能感受从“仪式感”到“意义感”。

这些措施旨在让家长成为孩子教育的积极参与者,通过高质量的陪伴和互动,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同时也加强了家校之间的联系和合作。通过这些创新的家庭育人路径,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赋能社区

在盘活资源中开辟社区育人路径

南开学校充分挖掘社区资源,打造社区实践圈。联合社区充分利用校外两公里范围内的服务单位及社区资源,选取公益服务、岗位体验、劳动实践等典型领域,与学校大队部、团支部共同开发多主题、重体验、增趣味的实践活动。

借助天津市场馆资源、高校资源,把课程搬进各大院校、科技馆、红色场馆、图书馆、文化馆,将学生置身于真实场馆情景中,帮助学生产生强烈感知觉刺激和情绪体验,重塑学习环境,提升学习效能。

成立互学营,在研学中增长知识。班级可以充分利用班级委员会,形成学生自己组建的互助互学组织——互学营,家长是互学营的后勤保障。互学营的同学乐意利用周末时间去户外分享知识心得、展示特长、运动锻炼、旅行游玩,成员们聚集在一起在省、市、区及校园周边挖掘活动场地,互帮互助,共同成长。



“塔式支架”这一概念源自蔬菜种植,比喻为西红柿搭建支架的方法。如下图,第二种方法(三根木棍环绕,顶部用绳子绑住形成螺旋状,植物松散地绑在支架上)更有利于西红柿的生长,因为它提供了稳定的支撑和自由生长的空间。

将学生比作向上生长的西红柿,家庭、学校和社区则是协助他们成长的三根木桩,它们在不同方向提供支撑、参与教育过程、承担教育责任。下面李真真老师结合中国教育学会的培训和个人班主任经验将从共建班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几个切入点分享家校社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教育合力。

一、把班级变成家

李真真老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强调班级物质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分享了南开学校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实例,如整洁的教室、荣誉栏和书画作品。她介绍了成都实验小学“班级家项目”的案例,展示了学生、家长和社区如何共同改造教室,创造多功能空间。

二、让每一颗星星都绽放光芒

李真真老师引用《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数据,指出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书中谈到了初中生和小学生笑容减少的现象,以及成绩成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所带来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案例总结出在一个班级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每位同学都体现出自己对于集体的价值。这种良性的班级制度的建立也同样离不开家长的参与。“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不仅仅是一句赞美之词,更是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深刻阐述。在家庭中,父母的言行举止、家庭氛围的营造、教育方式的选择,无一不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轨迹。做好青少年儿童的心理调试,进一步增进家校协同,正确全面看待孩子的成长,他们才可以永远闪闪发光。

三、家长也可以是“老师”

我们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可是加上100多个家长呢?南开学校的家长有比较高的素质,协作会让我们事半功倍。李老师分享来自上海的归老师的做法,将家长分为专家型和任务驱动型,让他们参与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和应用型课程,通过这些家长课堂,我们的教室汇聚多样化的人群和多样态事物,学生可以体验多元化的挑战和可能性。

刘艳敏老师在最近的分享中,探讨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面对家校矛盾时的应对策略。她引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强调“教联体”以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促进家校社的有效协同,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家校矛盾在教育一线普遍存在,常常影响教育工作。为了有效化解家校矛盾,刘老师提出了以下策略:

1.让爱发声,畅通共育之渠。建立开放、透明的沟通平台,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通过定期的家长会和电话沟通,促进家校之间的互动。

2.以“心”换新,发挥家校合力。家长和教师应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彼此的压力和期望,通过共情减少误会和冲突。

3.共同经历,增强家校凝聚力。家长和教师共同商定孩子的发展目标,积极邀请家长参与校园活动,增强家校之间的凝聚力。


刘英杰老师在教育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孩子的成长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刘老师积极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新格局,通过一系列班级主题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主导,搭建共育桥梁

刘老师通过家长会这一平台,与家长共同探讨学生学习和成长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增强家校合作。通过家访,刘老师深入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环境,建立信任,共同探讨个性化教育方案。通过母亲节、元旦等节日活动,培养学生感恩之心,增强家校之间的信任和联系。

家长配合,营造育人环境

新学期视频:刘老师鼓励家长录制新学期祝福视频,增进学生对家长的信赖,推进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支持。

校社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志愿服务活动:刘老师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清洁等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奉献精神和劳动意识。

爱心捐助活动: 通过向贫困地区学校筹集善款,传递温暖与爱心,111奉献精神。

共建共享,构建育人平台

津青两地青少年交流活动: 刘老师计划通过线上形式,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中学的学生建立交流,拓展学生视野。

“我来讲述南开校园和她的故事”活动:在南开精神的践行中:“我来讲述南开校园和她的故事”活动,鼓励学生以自己的视角讲述学校的一草一木,激发学生爱班爱校爱祖国的热情,用活动育人,用活动来增加班级凝聚力,共同打造班级活力。

家校社共育,展望未来

作为青年班主任,要扎根学习,守正创新,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同行者和见证者。通过家校社协同育人,学生将在更广阔的天地中茁壮成长,成为有知识、有品德、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同时通过她的实践证明,通过班级主题活动的创设,我们能够看到孩子们积极阳光的心态、感恩之心的内化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在家校社协同育生的道路上,我们仍需不断实践与摸索,持之以恒地推进和优化,共同为学生的未来助力。


郝明璐老师在本次分享中,从班主任、家长以及学校三个层面,探讨了如何通过家长学校加强家校沟通,共同促进学生成长。

1


班主任层面:用心沟通,建立信任

无论是电话沟通、面谈还是家访,都能让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获得家长的信任和配合。通过精心设计的家长会,班主任可以拉近家长与老师、家长与孩子的距离。

破冰有招法:郝老师通过家长会,利用资源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从“要求和命令”转变为“一起和参与”,提升陪伴质量。

策划惊喜,温情满心扉:通过“说说心里话”环节,鼓励家长将对孩子的鼓励和爱写在便签纸上,增进亲子沟通,打开沟通的大门。

借力打力,焦虑巧化解:郝老师通过整合资源,如邀请优秀学生分享经验,解答家长疑问,化解家长焦虑,提供亲子沟通和家庭教育的方向。


2


家长层面:共建、共享、共育

郝老师介绍了上海市青浦区卓老师打造的“三共”家长沙龙,这是一个由家长自由结合的聚会场所,共同探讨家庭教育问题,交流观点和意见。通过家长沙龙,家长帮助家长,提升家教能力。作为班主任,我们可以学习这样的思想和做法,在班里进行小型的家长沙龙,让家长帮家长,传递科学可行的家庭教育方法,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家庭教育的经验,从而更好地指导,实现家校合力育人。


3


学校和社会层面:多彩育人模式

广东省中小学德育指导委员会的周峰教授分享了“135+N”多彩育人模式,强调社区依托街道家庭教育服务中心建立社区家长学校,开发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分享,增强家校社协同育人效果。我们也可以利用校级、年级和班级家委会的家长资源,进行话题征集整合,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案例征集,通过线下沙龙、线上课程和公众号等多种方式,办好家长学校,促进家校关系的和谐,提升协同育人效果。


未来,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南开学校会加快推动“教联体”全面建设,凝聚全社会育人合力,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持续开展家校社、大中小协同育人。充分发挥天津海教园“智谷”优势,联合政府、学校、街道社区、社会资源等单位,将各主体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把各方面的资源汇集起来,实现育人需求和育人资源的高效匹配。


往期“家校社”协同育人相关活动回顾



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南开学校

编辑:王彦菡

审校:德育处   李   达

初审:马振庭   魏凤强   赵志国

复审:吕   梅

终审:杨连妹


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南开学校
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南开学校是由天津海河教育园区管理委员会与天津市南开中学合作共建的九年一贯制公办校。传承“允公允能”的南开精神。在传承百年名校精神的基础上,力求打造新时代南开“新”精神,使巍巍南开精神更加熠熠生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