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袭性真菌病(IFD )是指真菌侵入人体后,在组织、血液中生长繁殖导致炎症反应、组织损害和器官功能障碍等病理改变的感染性疾病。随着器官移植、肿瘤化疗、免疫抑制剂使用、侵袭性操作的不断增多,IFD患病率和病死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严重危害患者健康,故早期诊断及恰当的抗真菌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但因其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导致早期诊断困难。近年来,G试验和GM试验作为检测真菌的非培养技术受到较大的关注,是国内外侵袭性真菌病诊断研究的热点,并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是传统真菌学检查的有益补充。
G试验:又称1,3-β-D葡聚糖试验,是用于检测真菌细胞壁主要成分之一1,3-β-D葡聚糖,因其他微生物、动物及人体的细胞成分均不含此成分,当人体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人体吞噬细胞吞噬真菌后,能持续释放该物质,使血液及体液中含量增高。1,3-β-D葡聚糖可特异性激活鲎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G因子,活化的G因子又可以使凝固酶原转化为凝固酶,通过旁路途径激活鲎试验,从而产生凝集反应,故称G试验。
GM试验:是检测曲霉菌细胞壁上的一种多聚糖抗原(即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lactomannan、GM),半乳甘露聚糖是广泛存在于曲霉细胞壁的一种多糖,在曲霉菌侵袭组织早期,曲霉菌细胞壁外层的GM可被释放入血,是最早释放的抗原,可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进行检测。GM试验主要适用于侵袭性曲霉菌引起的感染,半乳甘露聚糖的释放量可以反应感染程度,可作为治疗效果的参考指标之一。
G试验:
①常规筛查:由于G试验阴性预测值高,可达90%以上,可作为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的筛查项目,可尽快排除真菌感染可能。
②早期诊断:血液中监测到1,3-β-D葡聚糖是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有效依据,对除了隐球菌和接和菌之外的所有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具有重大意义,可用于念珠菌属、镰刀菌属、曲霉菌、青霉菌、毛孢子菌等真菌所致感染的诊断,能较好地指导临床及早使用抗真菌药物。
③动态监测:动态监测可尽可能排除影响因素对G试验的干扰,提高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提高诊断准确性。同时,G试验水平高低与感染程度相关,动态监测可评价疗效,有助于预后诊断。
GM试验:
①适用于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早期诊断,GM试验阳性常早于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的5-8天,早于影像学表现1周左右。
②GM的释放量与菌量成正比,可以反映感染的严重程度,连续检测GM可作为治疗疗效的监测。
联合检测:
①G试验是真菌感染筛查的重要工具,GM试验可进一步判断真菌种属,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②G试验和GM试验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敏感度和特异性,可结合临床、影像学或其他微生物学指标,为IFD提供快速、准确、早期的诊断依据。
③G试验与GM试验联合检测,对IFD阴性预测值接近100%,对真菌的早期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区别
特点 | G试验 | GM试验 |
检测物质 | 1,3-β-D 葡聚糖 | 半乳甘露聚糖 |
可检测菌种 | 念珠菌、曲霉、镰刀菌、肺孢子菌、组织胞浆菌等 | 曲霉菌 |
不可检测菌种 | 接合菌、隐球菌 | 非曲霉的真菌 |
检测方法 | 以鲎试验为基础的光度法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临床特点 | 出现早、存在时间长 | 与菌量成正比,可反映感染程度及疗效评估 |
临床应用 | IFD有效筛查手段 | 明确IFD真菌属 |
G试验出现假阳性因素:
纤维素膜(含葡聚糖成分)血液透析,患者暴露于纱布或其他含葡聚糖的材料。
血液制品(白蛋白、凝血因子、免疫球蛋白)。
使用抗菌药物,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唑林、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多粘菌素、厄他培南、复方磺胺甲恶唑等。
链球菌菌血症
肿瘤患者使用多糖类药物或化疗造成食物中葡聚糖或胃肠道定植的真菌进入血液。
G试验出现假阴性因素:
隐球菌和接和菌感染
使用抗真菌药物:棘白菌素类(如卡泊芬净)可竞争性抑制1,3-β-D葡聚糖合成。
GM试验出现假阳性因素:
其他侵袭性真菌感染(青霉、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等)。
使用含有GM的血液制品。
使用抗菌药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曲松、碳青霉烯类药物。
新生儿双歧杆菌定植。
GM试验出现假阴性因素:
文 / 检验科 高简
编 / 党政综合办 吴佳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