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孩憨态可掬,山水风光秀美,花鸟鱼虫生动传神……在位于秀洲区新塍镇的杭州师范大学附属磻溪小学里,一场特殊的“期末考试”刚结束。
小小的蛋壳,在平常人看来或许没有用处,但经过浙江省女红巧手、嘉兴市彩蛋绘画非遗传承人许欢欢的指导,孩子一笔一画,在毫厘之间勾勒出一个个精彩绝伦的世界。
自去年9月起,许欢欢每周都会来到学校,教授新塍彩蛋画课程,赴孩子们的“非遗之约”。课堂上,许欢欢向同学们详细讲解彩蛋绘画的要点及作业要求,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随后大胆挥动画笔,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在蛋壳上绘出色彩斑斓、精美绝伦的图案,小小的蛋壳承载着他们大大的非遗艺术梦想。
转眼一学期过去了,孩子们学得怎么样呢?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们收获颇丰,在动手能力和色彩运用能力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同时也学会了团队合作和相互帮助。最值得开心的是,孩子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浓厚的兴趣,绘画技艺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许欢欢告诉记者,看到孩子们对彩蛋画感兴趣,自己就有使不完的劲,一定要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许欢欢的非遗彩蛋绘画课只是新塍镇“非遗进课堂”项目的其中一门课。作为全市首个非遗主题小镇,新塍镇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得益于此,在新塍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牵头下,去年下半年,该项目从中学延伸至小学,开启了“非遗进课堂”之旅,让古老的非遗在校园里焕发出新活力。
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付出是“非遗进课堂”成功的关键。作为天福蚕桑生产习俗的代表性传承人,周利萍一直致力于让古老的蚕桑文化走进年轻人的视野,她积极开发以蚕桑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如蚕茧花、真丝烫花等,让蚕桑文化更具时尚魅力。在课堂教学中,周利萍不仅传授蚕桑生产习俗知识,还组织学生体验蚕丝团扇制作,让学生亲身感受蚕桑文化的魅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省级非遗传承人陈培明痴迷于花灯制作数十年,在课堂上,将新塍传统花灯和纸凉伞的制作工艺毫无保留地展现给学生。孩子们对花灯制作兴趣浓厚,踊跃地向陈培明请教选材、制作流程等细节问题,并认真做好记录,为动手实践筑牢理论根基,制作出一盏盏美丽的花灯,点亮了对传承花灯制作手艺的热忱。
在新塍镇中学,非遗课堂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除了彩蛋画、花灯制作,还有传统糕点制作等课程。这些课程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拓宽了他们的文化视野。在传统糕点制作课上,糕点师傅现场示范新塍月饼的制作过程,从配料、比例到擀皮、包馅、压模,孩子们全神贯注地学习,亲手和面、调制馅料,品尝自己制作的糕点,感受传统美食的魅力,也领悟到非遗文化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回顾“非遗进课堂”活动两年来的发展历程,新塍镇成校校长蒋建华表示,刚开始时非遗项目较少,但随着活动的不断推进,活动面越来越广,项目数量也有了显著提升。他表示,成校将继续负责好项目选择,保障活动的正常开展。
来源:区传媒中心
记者:蒋彧淼
编辑:陈佳
审核:张瑞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