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俞穴 | 这是脾脏散热除湿之要穴,脾胃虚弱者一定要懂用!

文摘   2024-12-07 07:38   广东  

记得把我设为星标哦,不然就看不到我了

(添加方式请参看文末指引哈)


|导读:脾俞为膀胱经之穴、脾之背俞穴。“脾为后天之本”,艾灸此穴,有温阳健脾、益卫固表,养血润燥、益气化湿之功。



【穴名释义】  

脾即脾脏,俞即输注,本穴是脾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脾俞。


【取穴定位】  

取穴定位:脾俞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简易取穴:肚脐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往上推3个椎体,其上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脾俞穴。


中医的穴位命名中,以“俞”命名的穴位最多,涉及3条经脉的24个穴位,尤以膀胱经最多,占了18个,还有3个经外奇穴。



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又简称俞穴。属膀胱经穴,分布于背腰部相应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处,与脏腑有密切关系。


此外,我们会发现所有的“俞”穴,均为气血流通的要道。除治疗相应脏腑病外,还可治疗与该脏腑有相关联系的五官病、肢体病。


所以,背俞穴常和募穴配伍,治疗脏腑病。


1

认识脾俞穴


脾俞为膀胱经之穴、脾之背俞穴。


膀胱经是人体最重要的排毒经络,从头到脚贯穿人体,几乎每个重要的脏腑,在后背上都会有一个相对应穴位与膀胱经相通,这样便于脏腑的毒素得以从相应的俞穴代谢掉。


脾俞,即为“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换言之,脾俞穴,就是从膀胱经上排脾脏毒素的通道。


脾俞穴内应脾脏,是脾气转输、输注之所,亦是治脾要穴。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统血,主四肢肌肉,故本穴为治疗脾胃病、妇科病、血病及四肢无力等疾病的重要俞穴。


2

脾俞穴功效


脾俞穴与脾脏内外相应,是脾脏之气输注于背部之处,具有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的功效。


脾与胃相表里,故可治疗脾胃病。有一类人“吃得越多反而越瘦”,通过按揉或艾灸脾俞穴,可以升发脾脏的功能,健脾益气,使脾运化水湿功能正常。


将身体多余的水分转输到肺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液和尿液排泄出体外,令湿浊消散,诸症解除。


内脏下垂患者,脾俞处常可出现明显的压痛或凹陷,可作为胃病的常用的诊断穴。


脾俞穴能调和脾胃,解湿热之气,消除肢体乏力、背痛等虚劳症状,可作为日常养生大穴,艾灸此穴,有温阳健脾、益卫固表,养血润燥、益气化湿之功。


3

脾俞穴在中医古籍上有何记载?


《针灸大成》:主腹胀,引胸背痛,多食身瘦,痃癖积聚,胁下满泄利,痰疟寒热,水肿气胀引脊痛,黄疸,善欠,不嗜食。


《针灸甲乙经》:腹中气胀,引脊痛,食饮多身羸瘦,名曰食晦,先取脾俞,后取季胁。大肠转气、按之如覆杯,热引胃痛,脾气寒,四肢急,烦不嗜食,脾俞主之。黄瘅善欠,胁下满欲吐,脾俞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虚劳,尿血,白浊,灸脾俞百壮。泄痢食不消,不作肌肤,灸脾俞,随年壮。


《针灸大成》:黄疸,善欠,不嗜食。


《医宗金鉴》:小儿慢脾风证,脾俞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脾俞二穴,在第十一椎下,两旁相距各一寸五分……腹胀引胸背痛,食饮倍多,身渐羸瘦,黄疸善欠,胁下满,泄利体重,四肢不收,痃癖积聚,腹痛不嗜食,痰疟寒热。


《类经图翼》:脾俞,此穴主泻五脏之热。


《孔穴命名的浅说》:脾俞,有主脾病之义。



4

按揉脾俞穴


按揉法:以双手拇指指关节,对准穴位,逐渐用力下压,按而揉之。手法要均匀、柔和,渗透,以局部有酸痛感为佳。按揉3~5分钟。


摩擦法:即来回摩擦穴位,使局部有热感向内部深透,以皮肤潮红为度。反复操作3~5分钟。



点击图片链接跳转


与各地无为灸爱好者交流分享👏

可加入无为灸友会交流群

入群方式:长按以下二维码

或者搜索微信:wwjyhzl,进入交流群



点击下方直接搜索,了解更多无为灸知识



点击下方关注


无为灸友会
以传播无为灸、公益举办艾灸实操营为主,与大家共同探索中医外治技法,致力于推广非药物疗法。我们坚持传递一个信念,把中医外治法融合到生活中,保持一种自然状态,守护自我健康,共同发扬和传承古中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