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导语:推进中国应急管理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学术   2024-04-15 20:24   广东  


专栏导语:推进中国应急管理

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张海波


建构中国自主的应急管理知识体系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海波,2023)。其必要性在于,中国的应急管理实践具有较强的独特性,简单套用其他国家的理论既不能给出有效的解释,也无法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或启示。例如,在中国,安全生产被视为应急管理的基本盘、基本面,在这背后则是中国独特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政府既不能接受国有企业因为安全生产问题而倒闭,以及由此造成失业问题和社会震荡,也不得不对面广量大的“九小场所”、多业态混合经营场所等进行安全监管,以避免小风险产生大问题。这与美国、日本等国家政府对企业的安全生产问题不做过多干预的做法显著不同。因此,在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应急管理实践中,安全生产都不是主要问题;但在中国的应急管理实践中,安全生产已经占据了应急管理部门大部分的精力。在上述前提下,建构中国自主的应急管理知识体系需要加强本土观照,以解决中国应急管理实践面临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并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新的理论认知(张海波,2023)。《公共行政评论》在这一期以专栏形式推出三篇论文,体现了自觉推进中国应急管理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努力。将专栏取名为“跨学科视野中的应急管理知识生产”,主要基于这三篇论文的共性。其中,第一篇论文直接采用了跨学科研究的分析框架,第二、三篇论文分别借鉴了社会学、传播学的相关理论;但这三篇论文最终都强调在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设的应急管理二级学科中讨论知识发现。


《多学科视野中城市极端高温灾害的复合治理:研究进展与未来议题》一文聚焦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极端高温灾害,提出复合治理的理论主张。这是一个新的选题,在以往的应急管理研究中,很少有研究关注到极端高温这一新的灾害类型。而且,从美国、欧洲等国家的应急管理实践看,将极端高温视为灾害的历史也并不长,对极端高温灾害的关注远不如对洪水、地震等灾害的重视。从形式上看,这篇论文主要是一篇文献综述,所使用的框架由笔者团队在2010年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的《基于中国问题的灾害管理分析框架》一文提出。该文基于中国的情境,整合了应急管理的三个维度,即“政治-社会”“组织-制度”“工程-技术”三大认知和实践路径,这为推进跨学科视野中的应急管理知识生产提供了一个参照。该文将这一理论框架推广应用,既是跨学科视野中的应急管理知识生产,也是推进中国自主的应急管理知识体系建构的尝试。这篇论文虽然经过了多次打磨,但仍然有许多的不足,谨以抛砖引玉的方式,希望引起应急管理学界同行对这一议题的关注;同时,也非常欢迎批评指正。

《复合型灾害中公众多重应对行为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一文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新意。一方面,复合型灾害是当前应急管理实践的难点问题。例如,即便是灾害管理经验丰富的日本,在2011年因东北部大地震引发海啸、核泄漏从而造成的“三重灾难”中也遭遇了应急管理的重大失败(Sakaki & Lukner,2013)。在中国,复合型灾害也呈现多发态势,亟待加强与这一议题相关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公众的多重应对行为也是一个具有新意的研究方向。伴随全球风险社会的深度演化,因气候变化而造成的极端自然灾害日益频繁,多灾并发的概率不断加大,公众应对行为的多重性正在成为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需要重点关注的新特征。三位年轻作者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问题,体现了非常出色的学术想象力(米尔斯,2005;马骏,2015)。这篇论文强调了理论框架与中国情境的适配性,指出了保护动机理论的不足并尝试进行修正,凸显了理论的自觉性。

《危机情境、危机回应策略与政府回应有效性——基于40个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一文提出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这也是中国情境中应急管理研究需要给予更多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微博等社交媒体兴起后,以2011年甬温线动车事故为标志,舆情开始成为应急管理效果的重要乃至决定性变量。一起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如果产生了严重的舆情,无论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也很难说是一次成功的应急管理实践(张海波,2022)。如何更为有效地回应舆情?这一直是中国应急管理实践中的难点问题,突发事件新闻发言人甚至已经成为应急管理专业人员极力回避的工作岗位。这篇论文的具体问题是,为什么有的危机回应有效,而有的危机回应却无效?作者引入美国学者库姆斯的情境式危机沟通理论作为分析框架,运用定性比较方法,对40个案例进行组态效应分析,研究发现对相关的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从自觉推进中国自主的应急管理知识体系建构的角度看,这篇论文还可以稍作强化。这主要体现在,库姆斯的情境式危机沟通理论主要形成于西方国家的企业管理领域的危机沟通实践,在中国情境中将其运用于政府的舆情回应需要关注到二者之间一些显著的差别,尤其是西方国家的企业承担的有限责任和中国政府在客观上承担的无限责任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对于西方国家的企业而言,危机沟通可以有多种策略的选择,但对于中国的各级政府而言,舆情回应策略选择的自由度并不大,甚至已经形成一些固化的套路或模式。因此,这篇论文如果能对库姆斯的情境式危机沟通理论与中国情境的适配性做出讨论,会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

参考文献:略

【作者信息】张海波,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公共行政评论》2024年第2期,原文阅读与下载请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

《公共行政评论》唯一投稿系统:https://ggxz.cbpt.cnki.net/ 

官网:http://jpa.sysu.edu.cn

编辑部邮箱:jpachina@163.com

编辑部电话:020-84113029


初审:易秋霞
审核:林川
审核发布:朱亚鹏


中大公共行政评论JPA
《公共行政评论》(JPA)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山大学主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广东省行政管理学会协办并公开发行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学术期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