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人嚣张的底气
文摘
2024-12-12 23:24
陕西
最近有一则市场新闻,很值得谈。长沙多家蛋糕店表示,他们遭遇了职业打假。一名张姓男子在各自蛋糕店内,购买了鲜花蛋糕,再向市监部门投诉,举报蛋糕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理由是,“蛋糕上点缀了不能吃的东西,违反食品安全法”。这事能有什么争议呢。对错如此明显:这家伙不是好人,他的做法与敲诈勒索没什么区别。这人应得的下场,是被人揍一顿扔街上,围观的人拍手称快。但有相当多人支持张某,认为他的行为是“义举”,起到了市场监督作用。蛋糕上的鲜花本来就不能吃啊,商家有提醒义务,没这样做,就是违法。职业打假人动机或有不纯,想获得额外赔偿,对消费者来说,总归是好事吧。类似的职业打假人很多。比如说,故意购买过期食品,再举报索赔。许多过期食品只是过了标注日期,口感美味略差,吃是能吃的,不会导致健康风险。有些商家想低价处理过期食品,想不到招致巨额索赔。还有一类人,故意购买劣质商品,再高额索赔。拼多多一箱橘子9块9,商品广告或客服大多会提醒,这样便宜的价格,橘子难免有坏的。正常消费者也有常识和预期。有些人偏偏去买,买后再行使“仅退款”,甚至是索赔。对于这类鸡零狗碎、看似各说各有理的话题,记住一点就够了:看交易中是否有强迫或欺诈的情况。倘若没有,问题大概率不在商家,而是其他方面。道理很简单:市面的买卖,只要商家没有强迫或欺诈,许多看似不完美、甚至有瑕疵的交易,消费者只要接受,交易就是双赢。日常生活中,许多的琐碎知识和默示规则,成年人都应当知晓,不需要写到合同和法律条款。蛋糕装饰能不能吃、过期食品为何便宜,一箱橘子9块9,相关的隐含信息无需多说。罔顾常识,揪住法条字眼抬杠的人,就是在敲竹杠。而他们胆敢如此,还屡屡得逞,主要缘于法律苛刻。当前许多法律,包括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还有法院判例,都对消费者倾斜保护,对商家极尽苛刻。这样做的代价是,商家经营成本和法律风险上升,还有很多经济福利消失——这些福利原本能惠及底层消费者。一些大型商超会定期清理临期或残损产品,而不是低价处理或捐赠,除品牌方面的考虑,一个重要的顾虑是:处理它们获利很少,面临的法律风险却巨大。小部分来自消费者投诉(其实好解决),大部分风险来自监管法规。法律认定这些东西已经过期、残损、不符合质量标准,等等。实际上它们都还能用,只是略有瑕疵,消费者也愿意低价购买。由于法律规定,这些东西退出市场,直至成为垃圾。这也是拼多多模式、二手破旧市场在欧洲难以做大的原因。法律管得太宽太严,想做些低端生意赚穷人的钱,往往被认为巨心叵测。商业社会原本能创造大量福利溢出,惠及到穷人,都被这些“对穷人好的好心人”清理了。扯远了,回到“蛋糕上的装饰不能吃”这件事。举报者找上这一条门路,根本原因是恶法。许多人总是希望商家格外照顾,有争议就尽力撇清责任——法律满足他们,极力偏袒消费者,苛待商家,就给了坏人搞事的机会。举报者知道自己不占理,但拿着法条当尚方宝剑,好使就够了。执法者也知道这种人不厚道,法律规定了,该执行得执行。这或许也是立法者的隐秘初衷——放任坏人对付商家,法律及执法者,再以救助者的姿态降临。举报者知道自己不占理,但拿着法条当尚方宝剑,好使就够了;这种善于钻营法条和举报的人,有很大的活动空间。执法者也知道这种人不厚道,可法律规定了,该执行得执行。只要管制性的法律存在,法律还一屁股坐在举报者这边,恶意举报者就会大行其道。有时候他们所求并不多,只是一点赔偿。至于商家被严厉处罚,他们丝毫不在意。为了自己能有一口吃,不惜把别人的锅踹翻,就是这类人的底色。这种事看似遥远,其实和我们这些吃瓜品评的人也相关。坏人屡屡得逞,就会有人效仿。法网日益严密、商家为避免损失,不得不做无谓的防范。长期来看,经济运行成本上升了,无形的经济福利消失,所有人都是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