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迪:思亲 念亲 点心灯

文化   文化   2024-11-09 11:49   北京  


每周一期      周六发布

(点击眉头上“人民作家”可任意阅读)

  本期目录

散文精选

那些我们给出去的钱(九江/夏泽民

思亲 念亲 点心灯-----寒衣节的记忆(淮安/王晓迪)

麋鹿之光(盐城/丁玉华)
红花鱼(泰州/朱宗金)

我的组长人生(盐城|徐建中

小说精选

争辩(长治/康信明) 

鲁司令和红星兵团--《五〇后青春档案》(16)(镇江/徐邦义)

檐下的肉--《红尘鹿鸣巷纪事》/《住瓦屋的男孩》(12)(盐城/王宏程)



思亲 念亲 点心灯
-----寒衣节的记忆

江苏/王晓迪

来到南方小城工作生活,发现这边的很多风俗跟老家还是有很大区别,有些节日在老家是很隆重的,而在江苏是可以忽略的;而有些节日,如“冬至”在金湖小城就过得很隆重,我的老家却基本跟没有冬至这个概念,只当是一个节气而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农历十月一日的寒衣节,在甘肃老家每个人的内心里是一个很隆重的祭祀节日,而我工作的金湖小城却感受不到一点祭祀的浓厚氛围。

陇原深处的静宁老家,天气开始转寒,人们会在这一天为仙逝的亲人剪纸作衣,如是远离家乡不能回家的,就在黄昏时分,在门前或者街道十字路口画圈,焚烧纸钱、衣帽,名曰送寒衣。

故这天又被成为“寒衣节”,因为这天是农历十月初一,又称过“十月一”,寒衣节是个非常古老的节日,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相传起源于周朝,另有民间传说孟姜女为亡夫千里送寒衣哭倒了长城。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并成为中国的三大“鬼节”。

《诗经·豳风·七月》中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为九月天气逐渐转凉,人们也开始为越冬添置御寒的衣物,寒衣节也被成为“授衣节”。我觉得这样的祭祀活动完全可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如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金湖的香火戏一样。

记得一般在农历九月底,村里很多嫁到外面的女子都会大包小包的回娘家小住几日。因为天气入冬了,辛苦了一年的农人将庄稼收获到了家里,天寒地冷也没有啥农活干,趁机可以回娘家看看年迈的父母,另外主要是帮助哥嫂、弟媳为逝去的亲人裁剪制作寒衣。

每年到农历十月一前几天,外嫁的两个姑姑都会趁转娘家的时机为我逝去的奶奶及老先人们制作寒衣。在老家山区,做寒衣这件事可是马虎不得的,农妇们看得比种庄稼都要慎重和虔诚,也是裁艺的一次短暂亮相,手巧手笨一件纸寒衣便知。

在我的记忆中,老家生活的人们为亡故的亲人做寒衣是十分讲究的,一件件寒衣包含着对逝者的尊重和对亲人的思念。十月一前几天,家里会提前从乡里沟湾的供销社里买回白纸及大量五颜六色的寒衣纸。

姑姑和几个婶婶们饭后便端上炕桌到热炕上,将寒衣纸铺在炕上炕或吃饭的炕桌上,东家长李家短的家常中开始了寒衣的裁剪,想着法子尽量制作得漂亮精致。

手巧的婶婶们还将白白的棉花摊在不同颜色的纸上,再用白面做的浆糊粘合成一条棉衣、棉裤,做好后像拿一件易碎的艺术品一样放到热炕沿边以烘干浆糊里的水分,然后轻轻的封入纸袋里。这时候是不允许我们小孩子用手触碰的,害怕弄脏了衣服,那就是对先人的极大不尊重。

记得半山腰的三太太快九十岁高龄时还能剪纸涂抹浆糊作寒衣,她老人家做的单衣寒衣式样别出新裁,可以用逼真和时髦形容,做得棉衣棉裤一看保暖又很洋气,将裁剪好的花朵贴在做好的衣服上,想必亡人一定不会拒绝时尚元素和保暖孝心意。

笨拙的妇人不谙熟裁衣之道,只有将这些花花绿绿的寒衣纸剪成衣裤状,有的直接不剪方方正正的折起来,直接装在包有纸钱、冥钞的包裹里焚化。还有的更为讲究的富人,则是请冥衣铺的裱糊匠糊一些皮袄、皮裤等高级冬装。

据说现在的老家的纸火铺里应有尽有,时尚手机模型、电视机、各种牌子的小轿车,寒衣做得跟现代服装店一样,分男女区域,还有各种样式和不同颜色的供人挑选。

时代在发展,观念在与时俱进,可谓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不论用什么样的寒衣,都要以纸钱、纸锭为主,一并装在包裹内,供在村口固定烧纸的地方焚化。

制作寒衣也有诸多讲究。

亡故较久者的寒衣用五色纸剪成,而新亡者的寒衣则需用白纸裁剪。为新亡故三年做的寒衣都是白纸,据村里老者说人死三年都为鬼,鬼不能着彩衣,待烧过三年纸之后,送的寒衣才可以是五颜六色的,这不知道是啥年代流传的说法。

虽然心里很多不希望自己的亲人是已亡故,但是似乎又不得不面对亲人去世的现实,村人都严格按照老人的指引这么做着。

不但衣服有一定的规格尺寸,这些我当时还小根本没有在意,因为在老家这些裁剪的活基本都是母亲及婶婶的专项工作,不会让男子去做,更不会让我们半大的孩子触碰剪着玩。

将做好的寒衣轻轻地装入事前糊好的纸袋子里,并请会写毛笔字的长辈在纸糊的大纸袋上面郑重地写上故人的名字辈分。

另外送的时侯也还有一定的规矩:给新亡者送寒衣时,依稀记得哭几声都有讲究。此外,寒衣必须烧得干干净净,据说有一点没烧尽,亡者也无法取走。

记得我最后一次在老家送寒衣,是2003年的冬日,爷爷还在世,腿脚不算太灵活,不远的路是我们弟兄搀扶着去的,跪下已经需要使劲才能扶起来。

吃过晚饭夜幕降临,由爷爷带领族人先到靠悬崖边的两处固定烧纸的地方,去的人都从端的香盘里取出一点纸钱和寒衣,集体为远去的先人送寒衣,每处都会在烧纸不远的地方烧点,嘴里念念有词:“这是给你们孤魂野鬼及过路的,你们不要跟我们先人抢了”。

集体烧完了都回到各家院落的路口,单独为自己的至亲再送,这些衣服都显然比在集体送得更加精致,并一件件烧时还念叨烧给哪个亡人的,而集体烧时我们很多后辈模糊印象中只是烧给老祖宗的,究竟哪个老祖宗没有这个直观概念了。

集体送完后,便是到靠近院子附近的路口给至亲送。记得当年爷爷和小爷爷带领我们小辈给我的太太和太爷送寒衣的情形,依然清晰的在我脑海,如同发生在昨日。

爷爷虔诚地在地上用树枝画了一个圈,吃力地跪下点纸,我们一大家子人围着燃烧的火堆,将制作好的寒衣一件件轻轻地放进火堆,直到快烧完了才放下一件。

有调皮捣蛋的侄子辈的会用树枝搅燃烧的纸堆,迎来爷爷的一句句呵斥。他老人家嘴里念念有词:“大大、娘娘、这是给你们和我爷爷奶奶的,你们拿去使劲花,恐怕明年就么机会给你们烧了。”

一个几岁的侄子跪在火堆旁惊讶地问我爷爷:“太爷,你这么大年龄了,还有大大和妈妈?”引得我们后辈们在火堆旁哈哈大笑;有个稍微大点的侄子拽着爷爷的衣角问“太爷,你为什么哭了”,隔着火光,我看到爷爷已经泪流满面。

如今当我远离故土,在远隔一千多公里的水乡县城工作、生活,相隔千里无法烧寒衣给逝去的亲人,只有将思念化作文字,遥寄我的思念。

二十多年过去了,曾经带着我烧纸的人,现在变成了等着我给他烧纸的人。我多想我的亲人能进入我的梦里,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隆重的祭祀日里,我知道每个后人烧寒衣不是讲迷信,烧的不仅是纸寒衣,更是思念、是愧疚、是弥补、是不舍,是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遗憾。

寒衣节是传统美德的教育,更是爱的延续……

栏目主编:王紫瑞
责任编辑:骆佳玲


《人民作家》公告

(点击标题查看)

1、《人民作家》简介

2、投稿指南

3、《人民作家》历年作品(2016—2022)

4、《人民作家》会员风采征稿启事

5、会员管理办法【含加入会员条件】

6、最新!关于申领《人民作家》作者、朗诵者个人文化名片的通知

7、《人民作家》作者领取“发表证书”的通知

8、查看全部作品请点击下列名片

作者简介

文/王晓迪

甘肃静宁人,1988年3月生,毕业于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江苏省公安厅中级警务实战教官、淮安市警察培训学校兼职教官,金湖县公安局警务实战(射击、格斗)训练教官。


好书推荐:
本书题材真实独特,故事新颖感人,写作手法独辟蹊径,是青少年励志教育和爱心教育鲜活生动的好教材。”——全国政协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
《三十九度人》作者:《人民作家》总编

京东、拼多多、抖音、头条、孔夫子旧书网等各大平台、网站已经上架,在相应平台、网站搜索《三十九度人》可以买到!也可以直接添加金海霞微信13770247538(手机同号)付款购买,原价78元/册,现价58元/册(包邮)。通过该方式购买的,作者可以给予签名。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转发分享的同时,在文章后点“在看”和留言评论,以示鼓励!
欲了解《人民作家》详细资讯,请加关注后进入公号,从下方菜单中查询。同时也欢迎您的来稿。
转发分享,好文让更多的人看到

写留言,发表您的看法!

人民作家
全球华人原创文学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