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发展 | 美的如何克服“大企业病”?

文摘   2025-01-02 06:52   上海  

文 | 刘欣

来源 | 企业运营管理实践



我应邀去佛山一家企业和老板交流。


一见面,不等我问他的痛点,这位老板就忍不住说道:


“刘老师,你说我企业现在也做到小二十亿了,员工也有上千人。好不容易规模做起来了,但是这两年怎么感觉,大家都没什么斗志了,很多事情做起来变慢了,原来一起打拼的也都给了位置待遇,现在却开始推诿扯皮,还总说工作太忙,不断要求加人。我也不可能把他们都换掉吧,你说这个局怎么破?”


我也没兜圈子,直言不讳的说道:"我不敢肯定你们有没有大企业的命,但我敢肯定你们患上了大企业病。"


"啊?我们规模不算多大,也会得大企业病吗?"


"大企业病不是大企业才有,小企业也会得大企业病,只是大企业更常见而已。"


不克服大企业病,中小企业无法实现阶段跨越,或苦苦挣扎,或打回原形。


不克服大企业病,大企业更无法突破发展瓶颈,或轰然倒塌,或沉寂没落。


美的在53年的发展历程中,也未曾幸免,多次遭遇大企业病的袭击。


那么,美的曾经的大企业病是怎样出现的?美的又是如何克服大企业病的呢?


1

三次“大企业病”,几乎把美的击垮


美的历史上,高层公开承认美的患上“大企业病”的,至少有三次,分别在1996年、2005年和2011年。


这三次“大企业病”,严重到几乎把美的击垮。


1996年“大企业病”:深入骨髓


美的自从1992年股改之后,迎来了连续4年的高速发展。


企业规模从1992年的4.87亿增长到1996年的25亿。4年增长5倍多,前景一片光明。


但在1996年,增长突然失速:美的空调从行业前三下滑到第七,1997年从上一年的25亿下跌到21亿,而且当年经营利润仅来自一些投资收益。


据美的一位管理者回忆:“很多高管都懵了,没想到会出现这种局面,也不知道企业出了什么问题。”


大部分人都在坐等指令,各部门变得反应迟缓,骨干员工激情丧失。


内部还没搞清什么状况的时候,外界又传来“美的因亏损要被科龙收购”的传言,一时间美的岌岌可危。


创始人何享健当时分析美的病症:“企业大了,整个体制不适应,也是“大企业病’,体现了高度集权,但没有效率,下面没动力,也没压力,没激情。”


方洪波也赞同这一看法,他认为:“本质是责任不清晰,权力分配不清楚,有问题不知道谁去承担责任,也没有人负责,没有人解决。”


何享健认为美的不仅得了“大企业病”,而且是病入骨髓。


2005年“大企业病”:失控边缘


美的自2000年突破百亿后,一路高歌猛进,到2005年已高达456亿。


虽然规模高速增长,但是盈利情况并不理想,即使2005年6月美的电器将盈利下降的小家电业务剥离之后,全年上市部分的净利率也仅达到1.29%。


即便如此,各个事业部仍在大肆扩张、各自为政


在2005年年底的总结会上,何享健带头反省:“2005年是经营非常辛苦的一年,大家都感到很苦、很累。……我们内部组织膨胀、架构庞大、机构臃肿、费用居高不下。我最近统计过,整个集团管理人员约一万人,一年差不多需15亿-20亿元来养这一万人。”


“过去的美的是30个亿,现在是500个亿。主体多、环节多,资源分散,投入重复,个别单位太强势,各自为政,互不认同、很难协调。


方洪波在制冷集团2005年总结会上,也表达出同样的焦虑:“公司处于失控的边缘,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感觉到无计可施、心力交瘁。公司在增长,客户在增长,组织在膨胀,人员在增长,为我们带来了大量的管理问题。


资金、资源、系统、组织都有陷阱,一不小心就会让整个系统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大企业病”症状不仅暴露无遗,而且将美的逼到失控边缘。


2011年“大企业病”:盛世危机


2010年美的进入千亿俱乐部,不仅总部大楼投入使用,而且举办了盛大的庆典。


歌舞升平的千亿美的迎来了发展盛世。


(图片来自网络:美的总部千亿盛典活动)


2011年规模又大涨240亿,总营收达到1341亿。


当时,内部有高层预测,“十二五”规划中的2000亿目标,应该可以提前1-2年实现。


越是繁荣的盛世,越是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这时候,仍然是何享健率先嗅到了危险的气息。


他在美的各大工厂之间不断走访观察,多次发现即使是深夜,工厂依然车水马龙,工人加班加点,忙于生产和出货。


“事实真的像看上去这么好吗?”何享健不断地思考着这个问题。


在深入调查之后才惊觉,不仅很多订单不赚钱,发现的问题严重程度远远超过想象:

  • 产品SKU数量庞大,但半数亏损

  • 人员数量19.6万,达到历史最高

  • 制冷集团内,23个区域销售公司亏损

  • 很多投资项目长期亏损

  • 品质问题突出,质量问题频发

  • ……


何享健痛定思痛:“原来大规模、低成本的方式肯定是不行了,我们还在大跃进。我们接了一大堆订单,搞得员工半夜加班加点,质量还出问题,客户不停抱怨,我们自己还亏钱。现在整个经营导向有问题,思维和组织都有很大问题。


方洪波深刻反思:“大跃进思维带来的大企业病,整个机制弱化、组织架构庞大复杂、管理失控、管理层退化,内部交易成本越来越高,结果是忙于内部扯皮、推诿、混日子而忘记了客户和价值,效率极其低下,执行力、行动力严重不足。”


盛世似乎还在眼前,但更大的危机却随时可以吞噬美的。


2

美的五种对抗法,克服“大企业病”


从1996到2011年,时间横跨15年。美的规模从25亿到1341亿,营收相差53倍。


上面所描述的三次“大企业病”,不论过程多么凶险,美的最终还是成功克服了。


每一次克服的过程,虽然在时间、规模、背景、具体操作等方面有较大区别,但是在底层的方法逻辑上却是一致的。


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五种对抗法”:



1.  思维上:以危机对抗自满


美的三次大企业病之前,实际上都是处于20-30%的高速发展阶段。


内部从高管到员工,难免都有些自满心理。即使碰到些问题,也不会认为是太大的问题。


外界多形容何享健是“潇洒老板”,却不知何享健的危机意识非常强烈,对企业的问题特别敏感。


例如2011年战略规划会议上,何享健对高管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这么说的:


“大家要清楚,个人、组织、团队出问题往往都是在最好的时期、最开心的时候、取得很多的成绩。这时候很容易忘乎所以、满足现状、不检讨自己的问题,不进取,以为原来成功的经验和方法永远适用。包括以前我举很多案例道理,包括年终总结推荐大家看的书。所以,我们要天天不断的讲问题、讲危机,要居安思危。


面对三次大企业病,何享健既不粉饰太平,也不淡化问题,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告诉所有人,“美的得病了,而且很严重!”


最高领导人对危机始终保持敏感、勇于直面问题,并且公之于众,这对企业家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极其难得的品质和胸襟,更是能否克服“大企业病”的底层思维前提



2.  组织上:以变革对抗僵化


组织变革是美的对付“大企业病”的必杀技。


因为“大企业病”一定会体现为组织僵化。


美的三次“大企业病”的组织僵化,都是通过大幅度的组织变革解决的:

  • 1997年,从集权的直线职能制组织,变革为分权的事业部制组织;

  • 2006年,日电集团5个事业部以及3个独立子公司进行分拆或合并,制冷集团产品事业部重组并成立区域销售公司;

  • 2012年,取消二级产业集团,组织扁平化,同时大幅缩减集团总部职能部门,合并部分产品事业部,建立“小集团、大事业部”的组织方式。


每一次的组织变革,不仅打破组织僵化、遏制组织膨胀,而且革除了组织陋习与不良文化,将“大企业病”从病根上拔除。


3.  人员上:以年轻对抗老化


 “大企业病”在让组织僵化之后,就必然是人员老化的来临,至少是心态上的老化。


我在企业咨询过程中,看到有些企业好不容易做了组织变革,但是再看老的管理干部,一个都没动,还是占据着新架构上各个要职,然后就继续着老的工作思路和作风。


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大企业病”很快就会不请自来。


美的对待人员调整的问题,做法很简单,“不换思路就换人”。


不能适应变革的,不能改变思路的,那就别浪费时间。


与其让他倚老卖老,不如让年轻人崭露头角。


何享健在内部会议上,多次讲到用年轻人的话题:


“我过去讲的多了,要用年轻人。我们每年招这么多大学生,尽管有不少离开,有不少不理想,这情况始终存在,但我认为,年轻人有学历、有拼搏精神。人才要自己培养,最好多招大学生。”


我们不能论资排辈,我们很容易犯这个错误,做这么大的企业,很容易论资排辈:他的年龄怎么样的,做过什么事情,他做过多少主管,多少总监……不能讲!要打破论资排辈,谁有能力谁上。”


美的中高层干部的平均年龄为34岁,而新聘干部的平均年龄已经降到了30岁以下,员工平均年龄常年保持在28岁以下。


老板都希望保持组织活力。但组织活力来自哪里?只能来自于人,而且更多的是来自于年轻人。


只有年轻才能对抗老化。


4.  目标上:以增长对抗惰性


“大企业病”总在不断增加企业的惰性,让整个组织和人习惯待在“舒适区”里,不愿改变也不易改变。


美的在组织变革和人员调整之后,会马上对新组织和新团队,提出极具挑战性的目标,把组织和人赶出“舒适区”,以高速增长打破惯性,以持续增长对抗惰性。



管理学中常讲,定目标要让团队“跳一跳,够得到”。


美的定目标的的做法,却是“使劲跳一跳,才能够得到”、“一直使劲跳,才能够得到”。


从三次克服“大企业病”的历程,就完全印证了这一做法:

  • 1997年,事业部制改革之后,明确提出冲击百亿;

  • 2005年,制定“十一五规划”提出,2010年突破1000亿;

  • 2011年,进行战略转型,虽然调低了规模目标,但却大幅调高了利润、周转以及品质目标。


当然,为了配套高目标的达成,美的有相应的高激励,来让团队不断奔跑跳跃。



5.  责权上:以分权对抗缓慢


“大企业病”很容易给人一种误解,认为一定要规模够大。


实际上, “大”不是病,“慢”才是。


这个“慢”表现为反应慢、决策慢、行动慢。


大企业病”作为一种组织病症,其本质就是 “权力病”。


因为人性之中,对权力会有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从而不断造成组织的“慢”。


何享健正是看到这一点,所以一直坚持分权。


美的从1997年开始克服“大企业病”时,最主要的做法就是采取,分权为核心的事业部制。


美的的各种灵活快速,也主要是由于分权带来的。


不断的进行分权、放权、授权,让“听得见炮火的士兵呼唤炮火”。


关于分权问题,何享健2011年曾经很形象的说过:


“每一个企业老板都关心采购,但我从来没管过采购,从80年代我就没管过。在资金使用,谁家老板不签名啊,我不签,就是授权。我可以,非常放得开。前两年,我从美的电器董事局退出,这么大的市值都放下了,很多人不理解,我给他们讲了为什么这样做,很清楚,肯定结果好。很多人说行不行啊?哪有不行!”


当然,美的的集分权也是非常有章法的。


最后的话:


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对“大企业病”完全免疫。


因为“大企业病”就是熵增定律在企业世界的具体表现:在每一个企业家雄心勃勃,要把企业做大做强的时候,大企业病在做着相反的事情,无时无刻不在把企业拖入低效、衰退直至消亡。


所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大企业病”必然如约而至。


美的能一次又一次,克服几乎致命的“大企业病”,主要是因为锻造了五种对抗法:

1.  思维上:以危机对抗自满

2.  组织上:以变革对抗僵化

3.  人员上:以年轻对抗老化

4.  目标上:以增长对抗惰性

5.  责权上:以分权对抗缓慢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美的规模的进一步增长,“大企业病”依然埋伏在未来某个角落,只是不知道将以什么样的面目出现,那时将更加考验美的,使用这五种对抗法的决心和力度。


你的企业也碰到“大企业病”了吗?又是用什么方法来对抗的呢?


转载旨在分享,所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留言联系.

TCC深圳第一胜任力
中国最具实践力的组织/人才发展咨询研究机构,致力于为中国企业提供组织发展 (OD)、人才发展(TD)、领导力发展(LD)的咨询培训服务,助力企业组织效能提升,实现科学管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