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 | 袁淑秀
来源 | 松果正念袁淑秀(ID:songguoysx)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常常被自己的思绪所左右,仿佛大脑是一个永不疲倦的讲述者,不停地编织着各种故事。有时候,这些故事让我们感到温暖和希望;但更多时候,它们却带来无边的恐惧与焦虑。其实心理上的恐惧和焦虑,往往并非源于当前实际存在的、当下的危险,而是源自于我们对未来可能发生(但未必会发生)的事情的过度想象。我们身处当下,思绪却飘向未来,纠结于那些或许永远不会成真的假设。这种对未来的不断揣测和担忧,使我们的思维陷入循环,从而引发无尽的恐惧和焦虑。我们之所以常常被大脑虚构出的恐惧所裹挟,背后有着深刻的心理学原因。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类的大脑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为了确保生存,逐渐形成了一种对潜在危险过度敏感的机制。在远古时期,原始人面临着来自野兽、自然灾害、敌对部落等诸多实实在在的威胁,那些能够快速察觉危险并做出反应的个体更有可能存活下来,将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于是,大脑便进化出了一种倾向: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哪怕只是一点风吹草动,它都会拉响警报,让身体进入应激状态,恐惧情绪随之而来。例如,在黑暗中,视觉受限,大脑就会不自觉地想象各种隐藏的危险,因为在过去,黑暗常常伴随着猛兽的偷袭,这种本能式的恐惧延续至今,即便身处相对安全的现代社会,深夜独行时仍会让我们胆战心惊。认知心理学方面,大脑的认知偏差也是恐惧滋生的温床。我们的思维存在诸多捷径,也就是常说的启发式策略,虽然这些策略在大多数时候能帮助我们快速做出判断、节省认知资源,但有时也会误导我们。其中,可得性启发法起了很大作用,它指的是人们倾向于根据事件在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发生的概率。如果我们近期听闻了某个意外事故,或是看过相关的惊悚电影,这些恐怖画面就会深深印刻在脑海里,当面临类似情境时,大脑就会迅速调取这些记忆,夸大危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而引发恐惧。比如,刚看过空难新闻,在坐飞机时就更容易感到极度不安,尽管从统计数据来看,飞机依然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之一。再从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剖析,恐惧还可能源于潜意识中的冲突与压抑。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未被满足的需求,这些被我们压抑到潜意识深处的内容,会在特定情境下通过恐惧的形式变相表达。例如,小时候曾在公众场合被严厉批评、羞辱,长大后每当面对众人发言,潜意识里的那份羞耻与害怕就会被唤醒,转化为对公开场合的恐惧,担心再次遭受类似的难堪,即便意识层面可能已经记不清当初的具体事件。此外,社会学习理论揭示,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身边人的态度和行为,也在不断塑造着我们的恐惧认知。如果周围人都对某一事物表现出恐惧,如对蛇的普遍害怕,我们通过观察学习,也会在潜移默化中认定蛇是极度危险的,从而在见到蛇时心生恐惧,哪怕从未有过被蛇伤害的亲身经历。大脑如同一个精密的信息处理器,接收并整合着来自各方的信息,不经意间就编织出了一张恐惧的大网,让我们常常在幻想的恐惧中挣扎,难以自拔。只有深入了解这些内在机制,我们才能有的放矢,打破恐惧的枷锁,重塑内心的平和。幻想性恐惧本质上是我们潜意识中对不确定性和未知事物的过度反应。那么如何巧妙地应对这些情况呢?我总结了“5颗神奇的钉子法”,这是打破这恐惧牢笼的利器。当恐惧悄然来袭,大脑会迅速编织出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黑暗中仿佛随时有鬼魅伸出利爪,重要场合里似乎下一秒就会丑态百出。此时,我们要做的便是冷静下来,像个睿智的侦探一样审视这些恐惧。问问自己:“这些想象有真实的依据吗?” 很多时候,我们会惊觉,所谓的恐惧不过是大脑凭借一些捕风捉影的线索,臆想出来吓唬自己的。就好比,你独自走在深夜寂静的小巷,风声簌簌,你的大脑开始幻想有歹徒藏匿在暗处,但若仔细回想,这片街区向来安宁,近期也并无治安事件发生,如此一来,那看似逼真的恐惧肥皂泡便被轻轻戳破。弗洛伊德说过:“梦是欲望的满足,而焦虑是对欲望的压抑。” 恐惧亦是如此,它可能是被压抑的焦虑、未化解的创伤以另一种形式现身。当我们害怕在公众场合发言,也许是源于童年时一次课堂上被同学嘲笑答错问题的羞辱经历,这份深藏心底的伤痛让如今的我们在类似情境下瑟瑟发抖。只有勇敢地把这只 “小怪兽” 揪出来,直面曾经的创伤,告诉自己 “那已经是过去,我已成长,有足够的能力应对”,才能让恐惧失去滋生的土壤。大脑有个习惯,总是基于过往经验和刻板印象编写恐惧剧本,可我们并非只能被动接受。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我们可以主动改写剧情。倘若你一直害怕尝试新的运动,担心受伤或出糗,不妨换个思路,想象自己在运动场上活力四射,轻松掌握技巧,享受欢呼与掌声。每天花几分钟沉浸在这个新剧本里,让大脑熟悉积极的画面,久而久之,真实面对时,恐惧便会被自信取代,因为你给大脑植入了全新且充满力量的故事。生活充满变数,而大脑却偏爱确定性,一旦未知降临,恐惧便乘虚而入。比如面对一份新工作,陌生的环境、未接触过的任务,都容易让我们心生畏惧。但换个角度看,这恰是成长与突破的机遇,我们要学会在不确定性中获益。带着好奇与探索的心去接纳不确定性,告诉自己 “即便犯错,也是宝贵的学习过程”,如此,恐惧便会在开放的心态下逐渐消散。我们的大脑常常游离于过去的遗憾或未来的担忧之间,在这两端拉扯中,恐惧悄然滋生。正念冥想中有这样的理念:专注当下,是内心宁静的秘诀。当恐惧的阴霾笼罩,试着把注意力拉回到此时此刻,感受脚下坚实的地面,聆听周围的细微声响,觉察自己的呼吸起伏。就像在狂风巨浪中抛下船锚,让自己稳稳扎根当下,不被虚幻的恐惧卷走,因为当下这一刻,往往是平静且安全的,恐惧的幻影在现实的光照下将无所遁形。当我们手握这 5 颗钉子,便能一步步拆解大脑制造的恐惧骗局,重拾内心的勇气与安宁,向着光明的未来大步迈进。 所有的恐惧,不过是心灵编织的虚幻泡影。幻想性恐惧,源自对未知的夸大、潜意识的潜伏和情绪的误导。幸而,有五颗 “钉子” 可破幻惧:戳破臆想肥皂泡,审视恐惧依据;直面内心创伤,让过往释怀;重编积极剧本,改写恐惧走向;拥抱不确定,化未知为成长契机;锚定当下,于现实安稳中驱散恐惧阴霾,重寻内心安宁。避免被自己的思绪牵引失控,不让幻想主宰我们的生活。无需沉溺于过去的遗憾,也无需被未来的忧虑所困扰。专注于当下,把握最理想的生活方式。
转载旨在分享,所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立即删除内容。
一个坚持了9年的深度公开课...
一个持续线上线下招生的课程...
一个死磕组织人才发展的老师...
一个需要深度研磨学习的主题...
一个可以成为一生朋友的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