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如此强调“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时事   2024-12-10 08:40   北京  

11月26日,由中国贸促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在北京开幕,主题是“链接世界,共创未来”,嘉宾在开幕式现场交流。

9月以来,我国推出了一揽子增量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共同发力,让一些海外投资者也感到振奋。知名对冲基金投资人大卫·泰珀(David Tepper)在接受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采访时直言:现在是时候在中国购买“一切”了。
“本轮一揽子增量政策超常规、有力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告诉《中国报道》记者,无论是“两重”“两新”(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与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还是降准降息、降低存量房贷利率,都是让企业和老百姓可感可及、含金量极高的政策。但同时需要注意,这些政策必须方向一致、形成合力,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提升各领域政策目标、工具、力度、时机、节奏的一致性和匹配度。否则,就会形成合成谬误。

“鸡尾酒式”政策组合

△ 11月26日,在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雄富光电产业园内,工人在赶制电暖炉等设备订单。连日来,各大企业开足马力抓生产、赶订单,冲刺四季度。

这批增量政策包括5个方面、共27条新规,先从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影响预期和信心的敏感领域入手,再到地方债务、消费、投资、企业纾困等领域。
次序方面,货币政策先行,央行出手力挺股市,接连颁布降息、降准以及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等措施。此外,央行还首次推出总额8000亿元的针对股市的非传统货币政策,包括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和互换便利,进一步增强股市信心。
10月10日,互换便利货币政策工具落地首日,上证指数止跌反弹1.32%,重回3300点;10月18日,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首期额度3000亿元落地,股市再次应声大涨。
货币政策之后,本轮一揽子增量政策中最重要的一块拼图——增量财政政策也在市场高声呼唤中浮出水面。1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在2024年至2026年每年安排2万亿元,支持地方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此外,从2024年开始,我国将连续5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此轮累计,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
财政10万亿元用于化债,不由使人联想到中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推出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但两者的刺激方式有所区别,当年的4万亿元刺激主要为产业政策,大量投资基础设施(铁路、公路、地铁等),以及补贴家电消费,以期拉动产业链上的企业活力,从而刺激整体经济。此次所指的10万亿元则是通过债务置换的方式进行拉动,并非直接注入经济。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指出,2008年的政策出发点更多是应对外来金融冲击的风险。这次主要着眼于国内经济面临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关注有效需求、民营企业预期、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的问题,更多是要化解风险。
据银河宏观测算,城投债为本轮债务置换的主要对象。若以每年2万亿元债务置换规模计算,预计每年可至少增加地方政府用于非偿债的实际财政支出1万亿元,这部分资金无论是用于直接与民生相关的财政支出还是投资,均被寄望拉动有效需求的回升。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指出,近期一揽子增量政策集中推出的背后,并非简单的经济刺激,而是国内经济政策领域新逻辑和新体系的形成,出现了强政策改变预期的新逻辑。
“我们一定要看到这轮政策调整所体现的决心,以及这轮政策调整暗含的结构性和制度性调整的深刻内涵。”刘元春表示,一揽子增量方案中,不仅有短期扩需求的方案,同时还有大量改革、结构调整的方案,实际上是一个“鸡尾酒式”的组合模式,不限于放点水,而是希望从行为模式激励体系上有根本性的改变。
10月,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已就央行国债买卖建立联合工作组,并召开了工作组首次正式会议,确立了工作组运行机制,会上双方一致认为央行国债买卖是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加强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手段。
“这个机构大家千万不要小看,它意味着我们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未来定位上的一个重大调整。”刘元春指出,这个调整与央行制度的全面完善密切相关,意味着利率市场化以及国债市场的深度、广度要进行全面扩容。
为什么强调一致性?

2024年10月12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副部长廖岷、王东伟、郭婷婷出席发布会,介绍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在10月12日财政部宣布“放大招”前,10月8日,国务院以“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强化政策协同提升实施效果”为主题进行第十次专题学习。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表示,政策出台前,要经过一致性评估进行充分论证;政策执行或调整时,要与宏观政策取向持续保持一致;政策落实后,要对政策效果及时检视评估,整个过程中,与宏观政策取向不一致的要及时调整或暂停执行。
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两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等多个重要会议和重大场合,都反复强调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为何如此强调“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因为现在我们所遇到的问题比较多,而且很复杂。长期、中期和短期的问题交织,经济和非经济因素交织,国内和国际风险交织,如此复杂的局面下,制定宏观政策的难度也随之加大。尤其是不同领域的政策如何结合效果更好、政策力度如何把握等,都是需要去考虑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张永军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张永军举例称,从宏观角度讲,增加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但在目前的情况下,已不能通过简单增加投资的方式拉动增长,尤其是某些领域产能已经出现过剩,这类投资短期看似乎有利于经济增长,但长期看不利于经济发展甚至会带来负面影响。如一些区域的房地产行业投资就是如此,短期看通过投资拉动了国内需求,但有可能增加房地产库存,对房地产调整和长期经济增长带来不利影响。
“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不仅要求经济政策保持同向发力、形成合力,非经济性政策也要和宏观政策取向保持一致,避免政策之间相互掣肘。”黄汉权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非经济政策目标多元,它们往往包括社会、环境、教育政策等。政府出台的很多非经济政策也间接影响着经济活动。“一部分非政策类的工作也有可能对预期产生较大影响,可适当归类,将确有必要的纳入评估范围。提升政策评估工作专业性,尽最大可能减少政策条文带来的收缩效应。”董煜指出。
黄汉权强调,不仅是经济政策与非经济政策,宏观政策的两个重要政策支柱——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如果“不一致”,政策效果就会打折扣,甚至互为抵消,导致政策失效,也就是学界常讨论的“合成谬误”。
此轮增量政策周期中,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都非常重视积极的预期管理。潘功胜表示,未来可能再来5000亿元、3000亿元,甚至可以再搞第三个5000亿元、3000亿元。蓝佛安表示,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此轮增量政策的协同效应明显增强。比如央行首次设立支持资本市场的结构性政策工具,涉及与证监会等部门的协作,以提振资本市场;央行与财政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及住建部实现政策联动,通过下调存量房贷利率等方式,增强了金融稳定性和市场信心等。
10月18日,潘功胜在出席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时指出,央行在目标体系方面,将把物价合理回升作为重要考量。
“这可能意味着未来中国货币政策走向前瞻性指引,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低于通货膨胀目标时,积极的货币政策会不断推出,主要货币政策工具也会继续朝着宽松方向调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书记范志勇在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上说。
重视微观主体

12月4日,在湖州市长兴县雉城街道所前社区,湖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长兴县分中心工作人员(右一)给社区居民们普及公积金小知识。

逆周期调节的政策“药方”已逐步配齐,下一步如何落实好一揽子增量政策,事关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黄汉权表示,在房地产方面,要落实好房地产已出台的财政、金融、税收等支持政策,积极释放有效需求,加快处置房地产企业债务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资本市场方面,股市近期受政策影响波动较大,黄汉权建议,维持股市良好发展势头,加快出台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丰富稳定市场政策工具箱,做好市场剧烈波动的应急预案,加强投资者保护。
“需要注意的是股票市场不能单兵突进,要防止‘疯牛’的出现,避免股市大起大落。要坚决制止银行资金通过诸如消费贷等非法渠道被挪用炒股的情况,也不要让股市的波动过多地消耗政府在经济企稳复苏方面的时间精力。”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此前分析指出。
在有效解决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上,如何让政策红利直达居民、企业等微观主体,进而有效撬动内需、提振消费,一直是经济学界讨论的焦点。
就短期的经济刺激政策,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教授毛振华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可以更大,对于控制政府部门杠杆率的旧有约束要有所突破,对于财政赤字红线的旧有约束也需要打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认为,应考虑按GDP总量10%的比重,确定刺激计划的规模,在一到两年时间内,形成不低于10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规模,重点是补上基本公共服务的短板,重视人力资本投资。
如何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刘世锦建议,一方面,大力度提升以进城农民工为主的新市民在保障性住房、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短期重点是由政府收购滞销的住房,转为保障性住房,向新市民提供。另一方面,加快都市圈范围内中小城镇建设,带动中国的第二轮城市化浪潮,形成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基础的高质量可持续现代化城市体系。
精准向微观主体“大水漫灌”的思路,在近期财政部的刺激政策中得到了回应。蓝佛安在10月12日的发布会上表示,加大对重点群体的支持保障力度,国庆节前已向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下一步还将针对学生群体加大奖优助困力度,提升整体消费能力。
财政政策方面,范志勇建议,化债不应仅仅局限于降低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更应着眼解决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债务拖欠问题,在化债的同时为经济注入流动性。
但短期宏观政策调控对经济增长和经济运行的轨迹校正,不能替代中长期的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只有刺激,没有改革,长期看解决不了我们面临的需求不足问题。”刘世锦认为,我们现在需要静下心来更好地想一想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推动,怎么促进以人民为中心、城乡居民发展权利平等的新型城镇化,使得我们面临的短期和中长期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一些结构性调整的信号已经出现。央行11月发布的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仍将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同时,持续推进货币政策框架转型,在货币政策直接调控金融总量的难度不断上升的背景下,更加注重发挥价格型调控作用,充分发挥利率调节金融资源配置机制的效果,更好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实效。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李士萌
图片:新华社
责编:张利娟
编审:赵珺

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杂志官方订阅号。看透大政策,过好小日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