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撰文指出,要辩证地看待这些数据,不能简单把个别数据的波动作为判断宏观经济走势的依据:“比如,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3.4%,扣除房地产投资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7%,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9.2%,为稳增长夯实根基;又如,入夏以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对经济运行造成较大影响,9月份出口数据的变动与一些口岸受台风影响有很大关系,并不意味着出口形势发生了转折性变化。”
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要求“全面客观冷静看待当前经济形势,正视困难、坚定信心”。
一方面,中国正处在结构调整转型的关键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中国经济发展将长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内部与外部、周期性与结构性问题并存,转型阵痛持续释放。
另一方面,尽管部分指标增速有所波动,中国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顶住了下行压力,整体稳中有进。《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创新发展正展现出强大动能和广阔前景。
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过程中,我国经济体量庞大、市场广阔、经济韧性强、发展潜力大等基本条件并未改变,中国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旭东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表示:“长期消费需求的提升取决于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近年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整体处于小幅回落态势,这背后反映的是市场经营主体大量存在盈利能力和就业岗位供给能力下降的问题,乃至在部分行业出现降薪、裁员的情况。从趋势看,高校每年毕业生数量仍未达到高峰,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压力有增无减。收入增长下滑、就业不确定性预期,会导致居民消费更趋谨慎,平均消费倾向降低。”
今年以来,各地通过加力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发放消费券等方式促进消费,消费需求总体延续恢复态势。
以下半年上海市商务委推出的“乐品上海”餐饮消费券为例,据统计,第一轮前两批发放的餐饮消费券的资金撬动比达5.1。从第二轮开始,不仅商户参与覆盖面扩大,满减力度更是提升至所有额度均可获七折优惠。有当地店家向媒体透露,消费券发放后的两个月整体业绩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35%左右,门店使用消费券的比例约达70%。
随着服务消费场景活跃,服务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实现较快增长。三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9694元,同比增长7.6%。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为47%,比上年同期上升0.9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3%,尽管与预期目标还存在差距,但依托14亿多人口和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我国庞大的市场规模优势仍然明显,居民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增长潜力巨大。
出口是消纳过剩产能的重要渠道,自美国对华发动贸易战以来,中国产品出口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屡屡受到阻碍。
“出口渠道愈发收紧,会使得一些行业的内卷式竞争日益激烈,产能利用率低位徘徊,面临结构性产能过剩。”陈旭东指出,“从美国新一届政府目前的选人用人倾向来看,在未来中美关系,特别是中美经贸关系的处理上,可能需要一些新的智慧、新的布局和新的战略。如何未雨绸缪,如何防范和化解潜在的风险,将是政策制定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随着特朗普赢得美国总统选举,未来中美关系与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将进一步加强。当地时间11月25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发文,称将对中国所有商品加征10%的关税,以惩罚其他国家的所谓“不公平贸易行为”,并为其减税计划提供至少数十亿美元的支持。竞选期间,特朗普曾提出针对中国商品加征60%关税等措施。
过去二三十年间,尽管存在分歧,全球主要政治经济力量间的关系仍能保持大体稳定。然而,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升级等事件加剧了地缘政治冲突和大国间的对抗,全球保守势力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西方破坏贸易自由化,强化“友岸外包”等脱钩行动。西方国家通过技术贸易规则和标准壁垒拉低全球技术交流效率。全球经济活力尚未完全恢复,高通胀压力下,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性提升,使得中国经济的双循环发展模式受到挑战。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2024》显示,2023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下降了2%,流入中国的外资也有所下降。报告指出,2024年,国际投资的全球环境仍然充满挑战,紧缩的金融环境进一步抑制了国际项目融资与跨境并购,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对海外扩张采取谨慎态度。
在世界格局面临再平衡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也呈现了一定的复苏态势。
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发展势头良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国际影响力和全球治理话语权不断增强。国际贸易增长有所恢复,世界贸易组织预测2024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速将达到2.6%,扭转2023年的负增长态势,有利于中国企业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
当前,全球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多元化布局、区域化合作、绿色化转型、数字化加速的态势,冲击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绿色发展经验丰富,能源转型成效显著。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扎实推进,中国与共建国家持续深化合作共赢、增进互联互通,朋友圈不断扩大,为中国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推动重点产业在国内外有序转移、优化布局,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78978亿元,同比增长3.4%,和上半年的3.9%相比有所放缓。与此同时,我国投资正经历着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从资源密集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深刻转变,资金从传统重工业和过剩产能行业流向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这种转变将有利于推动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和结构升级。
11月4日至8日,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召开,审议并批准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建议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新增债务限额全部安排为专项债务限额,一次报批,分三年实施;按此安排,2024年末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将由29.52万亿元增加到35.52万亿元。同时在5年内安排每年8000亿元共计4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置换隐性债务。两项合计动用10万亿元财政资源用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10万亿元债务置换是一揽子增量政策的重要组成,也是给地方财政的一场“及时雨”。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同地方的禀赋优势不同,要结合当地的优势产业来进行布局。但是,经济的风口是在变化的,如果不能及时跟上,地方的传统产业就可能变成弱势产业。”陈旭东提到。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指出,产业之间的资源配置失衡是当前中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一大挑战。
张斌认为,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已经认识到这些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放松市场准入,减少行政干预,促进市场的公平竞争,从而优化资源配置。
他还强调,要避免招商引资政策中的补贴问题。如果各地都采用补贴政策,虽然短期内可以降低商品价格,但长期来看,企业的利润并不会因此增加,行业内的从业者也不会真正受益。相反,如果能减少补贴,将这些资源更多地用于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方面,改善公共基础设施,提供更多的共用设施,可能会形成一个更合理的资源配置格局。
10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就“系统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 扎实推动经济向上结构向优、发展态势持续向好”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聚焦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加大助企帮扶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提振资本市场等五个方面,着力于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的困难问题。随着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的加快落地,市场信心得到提振,经济运行出现越来越多回升向好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