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94974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前三季度国民经济稳中有进,向好因素累积增多。从增长、就业、通胀、国际收支这四大宏观指标来看,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是总体平稳的。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进行,但风险挑战却不容忽视。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强调,一方面,外部环境更趋于复杂,主要经济体增长动能弱,债务负担重,同时国际市场波动明显,全球贸易保护加剧,不确定因素增多;另一方面,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三季度以来工业、投资、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出现波动,一些领域的风险隐患仍较大。
对此,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教授刘元春指出,当前是非常重要的窗口期。世界经济由于持续疲软,原来从紧的货币政策将进入宽松通道,外部环境为国内一系列经济政策的调整腾挪出空间,把握住政策窗口至关重要。
9月底以来,为促进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和提振资本市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此外,还推出了针对逆周期宏观调控、扩大内需以及企业纾困的全方位政策组合。
以房地产市场为例,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然资源部等部门发布公告,支持地方政府使用专项债券回收符合条件的闲置存量土地;支持收购存量房,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明确多项有关房地产市场的税收优化措施,包括加大住房交易环节契税的优惠力度、降低增值税减轻购房者资金支出;城中村改造政策支持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地级城市,通过货币化安置方式推进城中村改造,与当地商品房库存去化工作有机结合。
△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徐家棚片区。
地方化债政策更是“三箭齐发”,安排6万亿元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从2024年开始,连续5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
此外,扩内需和促消费方面,用于“两重”建设(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和“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的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已经全部下达到项目和地方;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紧密结合,加大特定群体支持力度,提高学生资助补助标准,扩大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
“这次政策调整不是一次性刺激,是政策的新逻辑和新体系。”刘元春强调。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曹婧表示,本轮一揽子增量政策是落实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的有益尝试,体现出宏观经济治理思路正从增量管理转向存量管理与增量管理相结合。
“9月份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系列的政策,主要聚焦三大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原常务副书记兼副院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晋斌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首要的是促进房地产止跌回稳,因其在GDP和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较大,对我国整体经济有重大影响;其次是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特别是隐性债务,通过专项债等形式化解,以明确经济发展预期、增强透明度;再次是稳定股市,通过央行政策如股票回购贷款等措施,提高企业净值和居民财富效应,进而正面影响消费和企业再融资。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发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宏观金融分析》报告指出,9月底以来,房地产、消费等需求指标出现好转,市场预期明显改善,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
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推动下,10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汽车、家具及文化办公用品零售额快速增长,共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个百分点。同时,1—10月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两重”建设项目分别带动了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显著增长,其中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6.1%,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3%,为近期首次回升。
△ 在汨罗市天虹电器城,消费者正参与以旧换新活动后付款购买新电视。
一揽子增量政策不断显现,市场活力正得到增强。10月,企业方面,制造业、服务业指数重回扩张区间,企业对市场发展信心增强;消费者信心指数回升;资本市场回暖,沪深两市交易活跃,从9月24日至10月8日的6个交易日内,上证综指最大涨幅为33.07%,深证成指最大涨幅为46.78%,创业板指数最大涨幅为68.37%,单日成交量连超万亿元。A股主动外资流入2.0亿美元,环比增长0.1亿美元;被动外资流入41.0亿美元,环比增长14.6亿美元,投资者信心也在逐步恢复。
“就当前财政经济的运行状况来看,10月当月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5.5%,其中,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8%,年内首次正增长。个人所得税增长5.5%,为4月份以来首次正增长;随着市场预期明显改善,股票成交额显著放大,带动证券交易印花税大幅增长1.53倍。这些数据都表明我国财政经济的运行在持续向上向好。”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白彦锋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
当然,政策实施与落地也并非一蹴而就。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认为,某些政策的实施从启动生效到被微观经济主体切实感知,仍需要经历一段过渡时期。以大型投资项目为例,资金到位并逐步转化为实际工作量后,确实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推动作用。然而,这种影响要进一步传导至就业、市场及居民收入水平,并让人产生明显感受,可能还需经历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
“结合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将实施更加给力的财政政策。”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比如,积极利用可提升的赤字空间;扩大专项债券发行规模,拓宽投向领域,提高用作资本金的比例;继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等。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既需要‘量’也需要‘质’的阶段。中国经济运行在保证稳增长的同时,更需要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王晋斌表示,未来在创新以及保障基本民生的支出方面还需不断加大力度。
白彦锋也对记者表示,下一步要重点调动企业等市场主体在科技研发等高质量发展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发挥更多决定性作用,确保一揽子增量政策落地见效。
此外,中国的国债存量和中央政府债务存量占GDP的比例在全球范围内还处于较低水平,中国仍拥有相对充裕的财政赤字空间,这一存量具有进一步扩大的潜力。王晋斌认为,到2025年,中国的财政赤字率可能会突破3%的界限,达到3.5%或更高的水平。具体的赤字率将取决于未来一段时间内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政策与经济稳定措施的综合效果,以及对未来增长的预期。
中国经济体量庞大,行业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约为33%,出口占GDP的比重约为19%。同一年,美国的外贸依存度约为25%,出口占GDP的比重约为11%。相较之下,中国经济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仍较大。
受访专家表示,未来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可能持续增加,尤其是美国大选后特朗普重返白宫,其逆全球化的政策倾向可能会导致关税及技术禁售等措施继续升级,进一步加剧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 游客在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游玩。
“扩大内需是提振经济的关键,而消费则是扩大内需的终极途径。投资可以拉动内需,但过度投资可能导致生产力过剩,若收入无法跟上,将形成生产与消费的不匹配。因此,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如何使国内生产与消费相匹配成为关键。”王晋斌强调。
王晋斌认为,明年的财政政策或将更加注重扩大内需,尤其是在消费方面。未来中长期内,中国需要依靠国内大市场,提高消费与生产的匹配度。这既需要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高质量产品,也需要通过有效的市场调节和政策引导,使生产与消费实现良性互动。这是需要长期关注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