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能激发我们更多思考的,还是活生生的无字之书。
所以旅行归来,总归要落入文字,才算有沉淀。
再看回前几年的游记,依然感动。
过去文章链接:
去苏州之前,没有做特别详细的攻略,因不想落入打卡的机械式、快餐式游览俗套,于是多了几分随心所欲。
苏州一趟的鲜活体验,促使我回家后,反而做起了攻略。
古有一见钟情,今有精神苏州人。呆那两天的体验,切身感受到了苏州这座城市对游人的友好。
它温婉典雅,这里的小河流水,不像南京秦淮河那般华丽冠绝,更像是一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古典美女。
这里走出去51位状元,妥妥状元之乡,走到哪儿,哪都有文章。文章在意境里、在假山流水的景致里、在楼台亭阁的牌匾里,在四时更迭,万物循生的章法里。
扬州文章链接:
从扬州搭高铁过来,第一站去虎丘。 去之前还挺质疑苏东坡说的:"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托词。
只不过到了山脚下,就已经被打脸。
黄墙给了山色一抹亮丽,让绿意和水光明媚起来,虽说别的地方也有,却不似这里给人的空间,是舒畅开朗的,而不是压抑的。
虎丘,从春秋战国时就开始出名了,这里留下了无数的名家名篇,还得向前辈们学习,开眼。
“秀壁数寻,被杜兰于苔藓。椿枝千仞,挂藤葛与悬萝。”
以上两句是摘自《虎丘山序》南朝作家顾野王对虎丘景色的原文,读来真是我等不学无术之徒的嘴替。
游赏从视觉、听觉带来的美好享受,由此升华到精神层面的愉悦,是何等的自由自在、心旷神怡,不能不使人顿生避世隐居之想。
游览结束,在山下吃了一碗苏式汤面,口腹之愉也被照顾到了,很提神的一次爬山体验。
下一站,来到寒山寺奔现。
对于《枫桥夜泊》,我相信很多家人朋友们,不会背诵,也会哼唱两句吧。
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唱的是家国之忧,唱的是文人张继的旅愁。
古时为了报时,在城里往往建有钟楼和鼓楼,早晨敲钟,晚上击鼓,称为“晨钟暮鼓”。
而佛门寺院则是早上先敲钟后击鼓,晚上是先击鼓后敲钟,召集僧人上殿、诵经、起床、睡觉、吃饭和祈福,以钟为号,报时警世:“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
每年最后一天的除夕夜,寒山寺在夜间还会敲响108下。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如此两遍,共108下,令人振聋发聩、澄思涤虑。
“108”是我国传统的最吉祥最神秘的一个数字,《易经》中就把“九”列为第一卦。而9的12倍是108,把9的含义推向了极致。
其寓意有三:一是一年有12个月24个节气72个候(古代称五天为一候),3个数字相加正好是 108,回顾旧岁,迎接新春;
二是表示对佛门108位长老的致敬致意;
三是通常说一年中有108个烦恼,佛经上有“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之说,所以敲108下钟声,可除尽所有烦恼。
这既是诗韵钟声的传承,也是佛教文化的宣扬,传递着古往今来中国人对幸福的追求与向往。
在除夕夜聆听寒山寺的钟声,已成为一个古老的民间风俗,也是当地特色的文旅项目,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友人到此祈福过年。
再次验证那句话,能流传的都是经典。
逛完出来,去老苏州人家饭一顿。
听着当地大哥介绍的太湖三白,还有乾隆老爷子喜欢的莼菜,已经跃跃欲试。
“饭后,再听一曲吴侬软语,也叫苏州弹评,才不枉来苏州一趟”,大哥特别强调。
当地大哥说的“太湖三白”,其实就是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的太湖,所特产的三种湖鲜,太湖白虾,太湖白鱼,太湖银鱼,从名字看“两白一银”,统称“三白”,是当地特有的招牌食材。
赶到老苏州人家七点多。
清蒸白鱼售罄了,换了松鼠桂鱼,果然,苏杭口味很爱甜,这么一条小鱼儿愣是干不完,后面甜哭。
尝鲜的莼菜银鱼羹,小清新的鲜甜,就是吃着吃着,吃出个大惊喜,不提也罢。对老苏州人家的好感度直线下降,因为后续店家处理不给力。
莼菜不能无辜躺枪,这个食材还是美丽的。它有个美誉叫水中碧螺春,苏浙一带的特产。
食用历史悠久,江南名菜,口感圆融,鲜美嫩滑,宋代诗人陆游曾对其描述"店家菰饭香初熟,市担莼丝滑欲流"。
饭后串街走巷,来到慎德堂听评弹,没有特别惊艳,却容易让人耳朵上瘾。
这软糯温柔、情味悠长的唱腔,哪怕不懂苏州话,也能感受到它的韵律,苏州评弹就如同一股涓涓细流,久久回荡于游人心间。
经历了数百年发展的苏州评弹,至今仍活跃于这座城市,散发着雅俗共赏的无穷魅力,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是有那么一些道道在里边的。
台上只有两位老师,一人持三弦,一人抱琵琶,自弹自唱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民间故事,娓娓道来,软语吟唱,“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山花蕉叶暮色丛染红巾……”
第二天,起了个早,去逛平江路。
走在路上,很特别的芬芳,淡淡的,不像其他城市里酒店、商场里那种识别气味特别浓烈的香型(就是很霸道的香型),那种于我是反感的。
这里的香是淡淡的,融合在空气中若有似无,这在其他街市完全体验不到的一种香,像是女子淡淡的胭脂粉香味。
听说这里的商业街是不让卖臭豆腐的,为了照顾这个香味体验也是下了狠功夫,给赞。
前阵子刷屏的果冻河,苏州政府下了大力气治理的成果,让它还原了千年前的样貌。
这抹蓝绿给清晨的古城增添了一份空灵与澄澈,在历史街区老苏州记忆中,生活的烟火气,一大半都汇聚在那密集的水巷里。
果冻河如同一首流淌的诗,每一个波纹都是一个韵脚,每一滴水珠都凝聚了江南的韵味与故事。
墙外青山横黛色,门前流水带花香。
这是留在旅途中美丽的一道色彩记忆,真心推荐每一位热爱旅行的朋友,一定要来此一探究竟,亲身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宁静与美好。
下一站,去拙政园,“中国园林之母”,领略江南园林之美。
拙政园是私家园林经典,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
明正德四年(1509年),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以大弘寺址扩建为花园,取西晋潘岳《闲居赋》“筑室种树……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题名拙政园,意思是拙于政事。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因为志趣相投而参与设计,还自己动手,在园门口附近植下了一株紫藤,似是寄望它在常新的岁月里,永远守护某种东西。
紫藤今犹在,不复当年景。
拙政园历经辗转,被拆拆建建,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只保留了几分明代建筑风格。
我们熟悉的红楼梦,里面的大观园原型,就是拙政园。拙政园厅一共分为三个部分,东西中三园。
东园旧称“归田园居”,疏朗开阔,以田园风光为主;中园又称“复园”,是整个园林的精华所在;西园原为“补园”,水面迂回,建筑精美。
看着相机里留存的美景,择几处叹赏,实无能力赏析完整,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说,就是看不完,真的看不完。一步一景,一时一样,人景相融,一用心,哪哪都是情,处处都有景。
听雨轩,我喜欢这个名字,江南多雨,这里的设计显然多了几分玲珑心。
宋代诗人杨万里《秋雨叹》有:“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与周围建筑用曲廊相接。
听雨轩,前置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前后相映。
只要下起雨来,雨点拍打蕉叶,荷花,翠竹的声音,变让听雨成了一种乐趣,也让屋主人边听雨边有了各自的心思。
梧竹幽居,是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亭。此亭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
这个亭的设计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
春赏杜鹃,夏赏荷,秋赏红枫,冬赏雪,一年四季,四个圆形洞门对应变换着四季的景,可谓匠心独具,妙为观止。
“梧竹幽居”匾额是文徵明所题。
园中的别有洞天,堪称借景一绝。
借景是造园的重要艺术手法,近借一般是指借园内之景,远借是指借园外之景。
拙政园远借千米之外的北寺塔,园内美景园外塔,在这里留下一张美照,可以选为游记封面了。
拙政园的名气,绝不是仅凭造园艺术手法所得,一景一物都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廊、桥及小径“就曲避直”,徒生“一波三折”之妙。
园中小径曲折,从一重重门廊、镂空图案的石墙,到每个亭子、每扇窗户都不雷同,而且与树木花草搭配得恰到好处,构成一幅幅如画般的风景。
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心中的风景,能让自己心动的景都是心的映射。
至此,对江南有了一个笼统的触感,这个触感或许是粗糙的,却是深刻的、灵动的、鲜活的。
再落成文字,便也有了情感。
以下是江南行,关于南京和扬州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