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怪癖,爱翻朋友圈,因为要有得翻,所以我也发得勤快。
突然有天,发现朋友圈多了“三天可见”功能。
就觉得微信团队的这个“三天可见”的洞察,太厉害了。如果说一个人就是一个信息岛屿,那“三天可见”就是对外保留的最后信号线。它保留了与外界交流的窗口,又考虑了信息岛屿的隐私保护。
看了下,俺最近一个月新添加的微信好友,朋友圈可见度6%,真的,大家的选择,心照不宣!
我自己发圈,是痴迷那种感觉,每当看回那些过往的照片和文字,仿佛能瞬间穿越回那个时光,重新再经历一遍当初的事。
这种临空而上的第三视角,让你佛度对时间有了一种掌控感,只要愿意,顺着留下的线索可以随时穿越。
近年朋友圈还出了一个搜索🔍功能,简直不要太好用。
变换一下关键词,例如:工作、生活、理想、某个地方名、某个明星、甚至某些形容词等等,你会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排列内容。
我搜🔍一个:酸,出现的内容。
任何你想要的关键字,都可以调度出来内容,结果的丰富度取决于你过往内容的创造,记录得多,出现的数据就多,有没有关联,有没有给你再创造的灵感,那是后话。
话说朋友圈这个“三日可见”,是真的解决了很多人莫须有的担忧。
即使明白自己的欢愉与他人无关,也知道自个的苦楚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同身受。然而过多的怨言确实会令他人觉得矫情,开心过甚则又显得刻意。
实话实说,不敢发声的深层根源在于内心的忌讳,瞻前顾后,担心别人的看法。
就如同余华先生所言:
“言未出,结局已演千百遍;身未动,心中已过万重山;行未果,假想苦难愁不展;事已毕,过往仍在脑中留。”
我是个念旧的人,一路走一路遗忘,是天性使然,然而,记录下来,就有了过往。
曾经因为焦虑而在朋友圈中销声匿迹,然而后来觉悟到,此生只此一趟,生活里的酸甜苦辣咸,既然上天赋予我们能感知这份味道的能力,如不善加记录,实在是对生命的浪费。
外界的言辞只是附庸,若感不开心,何必屈从于他人的评判。
与其战战兢兢地活在别人的评价里,不如漠视、拉黑,甚至直接反击。
即便因此而招致某人的不悦、被某个小团体排斥、贴上“难以相处”的标签,亦毫无所谓。世界并非因此而变得糟糕,反而会变得更加清爽和明媚。
所以呀,明白了生活的主旋律,抓大放小是快乐生活的快乐咒语。
若你的主线是个人成长,便无需过于计较微不足道的挫折;若是自由,就不必过分担忧那些非必要的责任感和他人的道德绑架;若是财富,也无需过于纠结于此刻的负面情绪和事业波折。
当你确立了坚定的宏伟目标,便能把全部心思都投入其中,不会被眼前的琐事所困扰。大象前行,又怎么会被蚂蚁拦路。
我不停地纪录生活,不是为了给谁看,而如果谁又看见了,或许就是意义所在。
在这个数字时代,朋友圈这个产品,很贴身,很随手,很符合随时记录、查看的需求。随时随地记录着生命,体验自己的人生,将情感凝固成形,着实能够在时间的行进中感受到一种踏实感。
当情绪内耗的时候,翻阅朋友圈,其实发现自己也是很美好的,过往的微时刻可以随时给予能量的补给,真的很棒。
记录本身即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即便仅为个人独享,犹如书写自身人生的一篇篇章,总要记下一些片段,在困顿之际翻阅,提醒自己,我还可以。
如果可以,请一定多多记录你的过往。这并非为了将来怀念过去,而是为了激励自己,告诉你这段旅途的每一步都有着重要的价值,没有白走的路,不要让你的过去变得太苍白。
所以,今天你发了吗?
如果没有,答应我,从今天开始,请务必多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