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最生动的历史。
我对那段民国的历史特别感兴趣,于是找来一些自传,其中跨过清,民,共时代的溥仪,无疑对我很有学习参考价值。
本身他身份的特殊性,跨越3个时代的变化,这个过程就已经很有可读性。
他回忆起张作霖的客厅,评价是:非常讲究而又不伦不类。看客厅摆的什么,硬木桌椅,西式沙发,玻璃屏风,很有画面感,放到今天,敢情他的审美也是不俗的。
他身边所链接的人,提及的东西,也都具有相当代表性,孙中山、康有为、胡适,张学良等等,都是明显作用了历史进程的人物。
翻完这本书十多个小时,更多在关注那个时期的人文,生活水平,物质条件。
还是相当好奇,在炮火连天,三天一变的动乱中,竟有那般百花齐放的人文知识奇观。
这是我当时看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留的一段文字记录。
因为最近逛了几个地方,明孝陵、南京博物馆和美龄宫,跨越式地好像穿起一些东西,我就回炉重温了一下。
书里讲了他自己的故事,回忆史,忏悔史。我无从判断其真正的意图,但当时出版的环境应当是宽松而友好的。
借他的视角来看一些东西,显得更立体丰富。在美龄宫看到的一些摆设,是否是他所形容的“不伦不类”呢?
而慈禧凤冠上的珠子成了宋美龄鞋子上的饰物,是他的家仇国恨,尔今,却成为人们对这位夫人审美的赞叹。
历史的存在形式,不只是书写记录而言的历史,还有人参与过的各种痕迹。
门前梧桐今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