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专家观点速览

文摘   2024-10-21 19:18   重庆  



以“信任和信心——共商金融开放合作 共享经济稳定发展”为主题的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刚刚闭幕。期间,围绕“金融赋能产业发展”“以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推动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全球发展与中国机遇”等年会分论坛主题,与会专家们深入交流、凝聚共识。现收集整理了部分专家学者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金融赋能产业发展


当前,科技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金融业也在适应快速变化的节奏,不断提升服务新质生产力的能力。在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分论坛上,多位专家就“金融赋能产业引领高质量发展”相关话题展开热议。

中信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张文武表示,我国已形成包括创业投资、股票市场、银行信贷、债券市场、保险和融资担保等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但整体来看,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模式与科创企业的融资需求不匹配等问题依然突出,科技金融发展空间巨大。为更好发展科技金融,他建议,要增强资本市场对科创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鼓励更多耐心资本入市;完善立体化科技金融供给体系,健全银行、资本市场、保险和创业投资等多方联动机制;用好境内外科技金融资源等。

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表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金融不仅是资金的提供者,更是促进创新、提升效率的重要工具。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将抓住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机遇,持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

中国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杨江英认为,银行业在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大有可为。建议银行业进一步提升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占比,开发适应制造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服务,以数字化手段拓宽金融服务场景。中银协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引领作用,适时评估各项政策落地效果,助推银行业持续赋能高质量发展。

交通银行执行董事、副行长殷久勇表示,国有大型银行发挥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作用,主要任务是聚焦并赋能产业发展的核心领域。交通银行从集团战略高度打造科技金融业务特色,出台科技金融专项方案,着力提高对国家重大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质效。他认为,金融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就是要提升金融机构自身的金融专业能力,包括全方位综合化服务能力、数字化经营能力和全球化经营能力等。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认为,更好地发展科技金融,要进一步畅通“科技、金融、产业”三个循环,优化金融服务功能和质效。在完善科技金融生态体系和制度建设方面,建议强化知识产权和股权、债权等的保护机制,并设立科技企业信息共享机制。

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刘勇表示,为更好推动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长期,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服务要更加下沉,进一步深入产业,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更早发现更多优质企业。

资本市场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资本市场在引领资源向科技创新聚集、促进科技和产业良性循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以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中国证监会主场论坛上,多位专家就“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功能,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关话题展开热议。
中国证监会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Inigo保险公司主席、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前主席霍华德·戴维斯表示,与美国相比,欧洲和中国的银行系统规模较大,即使在资本市场内部也是偏重于债券。这样的金融结构下,欧洲和中国的成长型公司、“拓展型”公司在寻求资金以促进增长方面仍有待提升。因此,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提升股权资本比重、加快风险投资市场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富时罗素集团首席执行官菲奥娜•巴塞特认为,近年来,中国积极实施金融开放措施,包括取消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和保险行业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这显示了中国金融市场与全球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富时罗素希望与监管机构、交易所和市场参与者合作,开发反映中国市场独特特征的指数产品。通过合作构建更有效、更有韧性、更具包容性的金融体系,惠及更多的投资者。
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表示,新质生产力最主要的特点是创新,包括科技创新、生产模式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等。证券交易所是资本市场的核心组成部分,为各种创新提供直接融资服务。近几年,为推动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香港交易所在上市制度改革、提升市场流动性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如新增18B、18C等上市规则。未来,香港交易所将持续拓展和优化互联互通机制,推动多项市场制度改革,不断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国务院参事、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尹中立表示,颠覆性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所在,但信贷资金、财政资金无法为颠覆性创新主体小微企业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风险投资或股权投资机构的介入能够有效帮助这些企业完成技术转化。资本市场是颠覆性创新的摇篮,也具有独特的风险分散机制,可有效分散新技术开发的风险和成本。同时,资本市场还能通过估值定价、人才激励、并购重组等方式激励创新型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等。
中金资本董事长单俊葆介绍,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中金资本当前聚焦两方面的投资策略。一方面,面向未来产业进行前瞻布局、分散布局,做好“投早投小投科技”,通过母基金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另一方面,围绕战略新兴产业龙头“建圈强链”,进行私募股权投资布局。
中证金融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毛寒松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资本市场具有分担创新风险、促进创新资本形成、优化资源配置等重要功能,代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优质企业也能够为资本市场带来更多源头活水。

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


养老金融是五篇大文章之一,如何推动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让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百姓养老需求,是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重要课题。在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平行论坛上,多位专家就“推动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全球发展与中国机遇”相关话题展开热议。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蔡希良表示,养老金融应具备长期积累、跨期支付、保值增值等重要特色和核心功能。其在顶层设计和产品服务的开发上,应切实为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提供稳定可期的现金流和健康医疗等必要的风险保障,让老年生活无忧虑、有尊严,从而提升消费意愿,让银发经济潜力得到充分释放。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武建力认为,目前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涵盖了基本养老保险(第一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二支柱),以及个人养老金和商业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然而,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覆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面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扩大养老资金储备是关键任务,但现阶段我国养老金储备规模相对不足,特别是在个人养老金和商业养老保险领域。他认为,提高养老金投资回报、优化资产配置将是推动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海生表示,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作为大众自愿参与的养老金储备,发展关键在于市场参与主体能否提供真正符合老百姓需求的金融产品。从市场情况看,民众对养老金融产品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三方面。对照国际经验来看,未来第一支柱预计将难以独立支撑人民群众追求美好养老生活的需求,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均衡发展迫在眉睫,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前景巨大。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认为,未来养老金融不仅关注养老金的保值增值,还应与养老产业和养老服务紧密结合,推动金融与产业深度融合,实现“金融+养老”的双赢局面。比如,养老社区、养老健康服务与保险产品的结合,将是未来养老金融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

防范系统性风险与维护金融安全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尤其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在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分论坛上,多位专家就“防范系统性风险与维护金融安全”相关话题展开热议。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指出,防范金融风险的基础在于确保金融功能正确发挥,要平衡好功能性与营利性的关系。他强调从四个方面来完善金融功能:一是既要解除金融压抑,又要防止过度金融化。二是要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三是要降低流通成本和融资成本。四是要满足国民经济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做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行长郝成从强化金融功能性角度,从三个方面对银行风险进行了分析:一是守牢流动性风险的底线,在实践中高度关注外币和境外业务资产负债管理,加强流动性风险的穿透性管理,关注流动性风险的新特征;二是持续做好信用风险管理,把好守信的准入关、限额关和风险监测关;三是加强关注声誉风险管理,践行金融工作的人民性。

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李建军详细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金融健康发展的影响,他建议,要阻断风险的传递,关键是减少政府在化债过程中过多影响市场的交易行为,明确政府和市场间的界限,通过窗口指导来引导市场信心。在应对银行风险的传导方面,要善于利用银行间、地区间不同的风险承担效应,通过资产配置的方式实现跨地区的风险均衡。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教授马钦强调,全球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紧密相关,并提出了去碳化的气候风险管理方法。全球金融危机反映了系统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气候风险应当通过碳排放的价格予以体现,以达到预防潜在的严重金融动荡的目的。他同时提出了情景模拟和压力测试等金融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法,展示了如何评估气候风险及其对金融系统的影响。

德勤亚太首席战略与创新官谭瑞认为,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国金融体系的安全性与金融稳定、金融开放和金融发展紧密相关,提出了维护金融安全的三大支柱,即强化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培养国际化的金融人才以及合理利用金融科技,同时注重专业服务机构在提供信息增信、顾问服务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谭瑞提到德勤中国致力于通过高质量的专业服务,为提升中国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贡献力量。






































END









































来源:据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报道内容整理

编辑:邓加琳

声明:除原创及特别标注来源的内容外,其他文图内容均来源于各大主流媒体与网络,如认为内容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微信公众号和《西部金融中心》杂志原创文图、视频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

平台支持:西部金融研究院



“点赞”“分享”“在看”都是深

西部金融中心
“西部金融中心”公众号定位为落实国家要求、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政策发布与权威解读官方宣传平台,主要用于发布实施《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的信息资讯,展示动态进展,宣传典型经验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