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白晶 崔志华
文章 |《西部金融中心》2024年第3期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近年来,成都农村金融子指数连续7年在全国35个中心城市中排名第一,为金融支持大城市带动城乡融合、乡村全面振兴、“三农”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成都经验”。
2022年9月,人民银行等七部门正式印发《四川省成都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成都市在探索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方案》提出,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适度竞争、有序创新、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以推动成都“大都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自试验区建设启动以来,成都积极响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加强基线调查研究,强化金融服务,纵深推进试验区建设,为金融支持大城市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成都经验”。
近年来,成都紧紧围绕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等国家战略,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经济中心、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西部金融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和世界文化名城,奋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城市发展能级实现新跃升,加快培育2个国家级和12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为全国第1个常住人口突破2100万人、第3个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的副省级城市,迈入超大城市行列。
发展动能转换实现新跃升,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达14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万家,成都人才总量达651万人,城市创新指数升至全球第24位,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态势日益彰显。
对外开放水平实现新跃升,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运,成为国内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在蓉领事机构达24家、居中西部第一,落户315家世界500强企业,从内陆腹地走向了开放前沿。
市民生活品质实现新跃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比2022年缩小0.04,创新12345市民热线和12345“亲清在线”,深入推进智慧蓉城和城乡社区“微网实格”两大平台建设,连续15年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2024年一季度,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18.2亿元、同比增长5.0%。其中,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2023年,成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增长3.0%、6.9%、9.0%。坚实的经济和农业发展基础,为成都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建设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为全面、深入了解成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金融需求,查找普惠金融发展与《方案》目标存在的差距,统筹推进普惠金融创新改革,加快建设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成都市委金融办委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对试验区建设进行了第三方基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试验区建设取得良好开端,在工作机制保障、金融资源倾斜、农村产权和金融资源有机衔接、金融科技赋能、绿色普惠融合、风险防范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是完善工作保障机制,统筹推进试验区建设。制定印发《四川省成都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成立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专项工作组,由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统筹推进试验区建设各项任务落地落实。按年度出台成都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重点工作方案,发布《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若干政策》,起草《成都市金融支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若干措施》,不断完善支持乡村全面振兴的普惠金融政策保障体系。截至2024年3月底,成都涉农贷款余额首次突破万亿元,达10044亿元,同比增长13.9%。
二是围绕“大都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匹配度。开展“天府粮仓”金融强基行动,在22个现代农业园区创建金融综合服务创新示范区,为7600余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确定金融服务主办行,开展融资培育并投放贷款421亿元。截至2023年末,成都农林牧渔业贷款、农产品加工流通贷款、农田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同比分别增长7.8%、21.8%、16.7%。坚持以人为本探索普惠金融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新模式,推出“乡贤贷”“红色先锋贷”等乡村发展引领人才信贷产品,开展成渝共建新市民金融服务示范区试点,推出新市民专属产品172个。拓宽乡村全面振兴融资渠道,通过成都乡村振兴基金投资种业振兴等12个项目、带动项目总投资超60亿元;发行政府专项债券1.73亿元,支持农业重点项目建设;涉农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266亿元,私募机构投资涉农项目20个、在投本金19亿元。
三是深化农村产权牵引,促进农村资源资本化。拓展农村合格抵质押物范围,丰富农村产权抵质押融资模式。协同制定《成都市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抵(质)押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并修订《成都市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登记管理办法》,有序推广“土地经营权+”抵质押融资产品,探索入市集体建设用地直接抵押、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等模式。投放全省首笔集体资产及股权为反担保的“强村贷”,生猪活体抵押、农业生产设施抵押、农产品仓储设施建设补贴贷款等业务取得创新突破。截至2024年3月底,成都农村产权抵质押贷款余额63.1亿元。
四是突出金融科技赋能,加快农村普惠金融数字化。强化数字普惠金融平台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农贷通”平台结合大数据智能撮合涉农主体贷款需求。截至2024年3月底,该平台入驻各类金融机构和组织77家,发布金融产品753个,注册用户14.4万户,发放涉农主体贷款5.2万笔、609亿元;惠蓉贷平台根据“白名单”制度,累计为5.91万户中小微企业发放无抵押贷款超18.45万笔、1260.08亿元,贷款平均利率3.94%。此外,金融机构积极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构建“农产品电子仓单+远程智慧监控”系统,聚焦畜禽养殖行业创新“德康小猪贷”等供应链金融产品。开展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推进优化农村弱势群体基础支付服务示范乡镇和数字人民币服务示范乡镇建设。
六是强化风险防范,守好试验区建设安全底线。修订完善《成都市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优化风险补偿条件、支持对象、风险分担比例、风险资金管理等内容。设立3.3亿元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支持投放涉农贷款164.6亿元。推动农业保险向“保价格、保收入、保品质”转化,开展35个政策性农险品种,为116.6万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1875.3亿元。
基线调查结果表明,成都已有的普惠金融发展基础可以确保如期完成甚至超越试验区建设目标。但也面临覆盖面广但重点不突出、部分创新仍处于初步阶段等问题,未来应找准成都改革特色,建立健全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加快推进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建设。
一是加大“三农”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力度。持续开展“天府粮仓”金融强基行动,创新支持粮食安全、种业振兴的金融服务产品和模式,推动涉农贷款总量持续增长。促进农业农村重大项目融资对接,积极推广涉农产业“金融链长”制,进一步优化现代农业园区、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持续深入开展“送码入户、码上贷款”专项活动以及“支农惠农尽知晓金融保险助振兴”金融下乡活动,畅通金融机构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融资对接渠道。持续推动财金政策互动,用好货币政策工具、财政奖补政策等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力度。
二是健全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融资机制。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完善农村产权确权颁证、抵押登记、流转交易、评估处置等配套制度,拓展农村资产抵(质)押范围,探索开展农村生产设施抵(质)押贷款试点,支持发展农产品仓单质押融资业务,探索农村产权“抵押+担保+保险”等混合增信模式。
三是进一步推动“农贷通”平台提升建设。结合惠农财政奖补、贴息、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等政策,做好金融支持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农村产权融资等工作,进一步优化平台功能、丰富金融产品和应用场景,依托“农贷通”等平台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数据并向金融机构开放应用,扩大涉农征信服务有效供给。
四是探索开展“三无一有”普惠金融创新试点。探索创新“三无一有”(无贫困、无失业、无净碳排放、有金融健康)可持续、系统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发展模式,以乡村个体金融健康和乡村区域层面“零贫困”“零失业”“零碳排放”为目标,先行选取具备良好基础和潜力的村或乡镇,在整村(镇)改造、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就业提升等领域全过程同步推进普惠金融能力建设,推动落地“三无一有”项目试点,力争打造成都样板。
来源:《西部金融中心》杂志
编辑:袁梅
声明:除原创及特别标注来源的内容外,其他文图内容均来源于各大主流媒体与网络,如认为内容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微信公众号和《西部金融中心》杂志原创文图、视频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
平台支持:西部金融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