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公司早会,李老师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你认为哪个年龄是最好的时候?
有人说,18岁。
有人说,上学的时候。
有人说,退休以后。
有人说,刚结婚。
……
有人说,当下就是最好的时候。
李老师总结说,对,未来不可测,往昔不可追。当下就是最好的时候。
后来,看《国色芳华》里刘畅的种种身不由己,郁郁寡欢,我觉得他活的太拧巴了。
而拧巴的原因,是因为他不是寄旧情于过去,就是寄希望于未来。
和何惟芳结婚时,他想着县主李幼贞。要和县主李幼贞订婚,他又惦记何惟芳。他看上去离心爱的人好像永远差半拍,其实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最早因为门第悬殊,被迫和县主分开,如果分开后,认清形势就此撒手,找个相亲的人过一生,也算是小圆满。
他偏偏对县主念念不忘,人家结婚三年,他惦记三年。即便第三年娶了何惟芳,他仍是守着对县主的初心,看都不屑看何惟芳一眼。
等到第三年末,县主新寡,想和他重修旧好,他发现时过境迁,县主已不是当初的样子。
他想回过头和何惟芳好好过日子,何惟芳却一心想与他和离。
曾经的何惟芳有多低眉顺眼,现在的何惟芳就有多高不可攀。
越是得不到,越是要骚动。
在欢云楼,他借着酒劲像何惟芳表白,一口一个要护她周全,却不知道,何惟芳所有的风雨,虽然不是他直接做的,等于他间接做的。
他的父母想让何惟芳死,刺杀一次不成,刺杀第二次;县主想让何惟芳死,她觉得何惟芳死了,刘畅就能把心收回来。
刘畅的心在哪?只怕他自己也不知道。
就像何惟芳在欢云楼骂他的一样:这一切不是你自己选择的吗?你三番四次的纠缠于我,并不是对我情深义重,而是在我这找你可悲的存在感,让自我感觉没有那么糟。你想让你的家族荣光,平步青云,可你又放不下你的孤高。你无休止的自怨自艾,软弱的将一切痛苦,推给是父母的压迫,旁人的不赏识,可你自己呢?你从来没改变过任何,你总觉得全天下的人都看不起你,其实,最看不起你的人,是你自己,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若持孤高之心,便守清贫之道。若决定逆来顺受,便要承受屈膝之辱。可你非要两者都要,难免两相倾轧。先成为你自己,再背所谓的姓氏吧。
骂的真好,有理有据,字字珠玑。
若是刘畅听进去了,自此改过,他还会有美好的明天。
可惜啊,说的这么好,也没说进他的心。
他依然孤高又卑膝的活着,依然拧巴又糊涂的活着。
真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