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光摇曳

文摘   2025-01-07 21:41   山东  

吃完晚饭,我去厨房收拾,孩子去客厅背诵,孩子爸爸去楼下理发。


毫无征兆的,停电了。


停了一下,来电了,灯亮了一下,又停了……如此反复四五次,灯彻底不亮了。


满屋漆黑。


儿子在客厅叫我,让我过去。


我打开手机手电筒去找蜡烛,找到蜡烛,没找到火机。


我拿着蜡烛往厨房走,想用燃气灶把蜡烛点着。刚走到厨房门口,想起来燃气灶打火也需要电。


我继续找火机,火机没找到,倒是找到一盒平时在大街上当广告发的火柴。


在停电的晚上,这一小盒火柴,让我觉得格外珍贵。


点上蜡烛,放到儿子书桌旁边。


一滴蜡泪从蜡烛旁边流下来。


我跟儿子说,看,这就是“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里的蜡烛流泪。我们小时候经常停电,就点蜡烛。


儿子望着摇曳的烛火,说,你们小时候点蜡烛,毛主席点的还是煤油灯呢。


我说,我们小时候也点煤油灯。因为煤油灯不方便端着去上学,所以在学校点蜡烛。我记得一根蜡烛两毛钱。


两毛钱很多吗?


在当时不算少。


说话的空,不小心碰到蜡烛,蜡烛泪滴到儿子的衣服上。


我想起我们上学时,如果衣服不小心滴到蜡烛泪的做法:在蜡泪上垫一张纸,用搪瓷快餐杯装上热水,在纸上烫。蜡融化了,被吸附到纸上。衣服就干净了。


这曾是生活里的小妙招,如今丝毫没有用处。如果不是撒到儿子衣服上,我压根就想不起来还曾经这样做过。


蜡烛的光亮很弱。


比手机的手电筒弱很多。


我看着烛光小小的晕,想起我小时候,一家人在油灯下的情形。


过去,冬天的棉鞋是手工做的,一家老小的棉鞋都要手工做。要糊靠子,要用细麻绳纳鞋底,要用条绒加棉花缝鞋帮,母亲在冬天晚上,总会就着灯光纳鞋底。


奶奶干的最多活的是在灯下洗地瓜。过去家里人口多,五天烙一次煎饼不一定够五天吃的。所以做稀饭的时候,要加地瓜,我理解是让大家少吃一点煎饼。


但是,我老家那边是平原,根本不种地瓜,地瓜都是从集上买来的。我一直觉得放地瓜是为了少吃煎饼。现在想想,也不尽然。


大概是大人真的喜欢吃地瓜吧。


我不喜欢喝稀饭有地瓜,每次盛稀饭,我都要把地瓜拨到旁边去。


小姑通常会在灯下编草帽子。我老家那边但凡家里有年轻的姑娘媳妇,都会在私留田种黄草——也叫琅琊草。


在黄草还没抽穗的时候,把它们割下来,放在地上,白天暴晒,晚上露,增加黄草韧性。


开始草是绿色的,等干了以后再喷水用硫磺熏蒸,就变成黄色了。


至于怎么一根根把黄草从枝上劈下来,我一点也记不得了。


编草帽要有帽样子,还要有帽模子。


帽模子是用一截木头打磨成的,帽子要套在模子上,才能编出来。


……


我正在烛光下追忆,儿子的叫唤声从旁边传来。他让我把窗帘拉开,让屋里亮一点。


从窗户看出去,外面路上车水马龙,路灯明亮,只有我们小区的两栋楼停电了。


一开始大家还在群里打听,出主意。接受停电这件事之后,群里安静了很多。


大家都在想没有电的办法。


我也在想办法。


所以,我现在坐在车里给手机充电。


虽然不方便,倒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未来孩子长大了,也会想曾经在烛光下的这一晚。













琅琊草
人生百味,热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