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对谈报名】与斯蒂芬·肖尔对谈:作为意义体验的摄影实践?

文摘   2024-09-18 14:29   青海  









对谈详情



与谈人:斯蒂芬·肖尔,江融,杨云鬯

主持人:陈国森


日期: 2024.09.19

时间:10:00AM — 11:30AM

平台:ZOOM

语言:同声传译(英语—中文)


活动策划:林子

执行策划:孙文韬

现场维护:李庚源


同声传译:尚静(Sharon)、孙婷婷(Emily Sun)


主办:摄影理论社群

(Photography Theory Community)

协办:

复旦大学摄影协会,复旦大学本科生摄影协会,无知社青年研究者沙龙,几何书店,小该隐避难所。

(Fudan Photography Association, Fudan Graduate Photography Society, WEKNOW Researchers’ Salon, Jihe Bookstore, OurMacondo)




作为世界著名当代摄影艺术家,斯蒂芬·肖尔的摄影实践自上世纪起便影响、鼓舞着众多有志于摄影(无论是将之作为爱好还是事业)的人。他以自己独到的机警与艺术家式的直观,通过作品为我们指引出他所开拓出的摄影可能性的版图。

 

斯蒂芬·肖尔的“结构”说在国内广为人知,它似乎已经被大家理解成了对于“构图”策略的替代,而不是一种与更广泛的知觉、注意力、生活体验相关的摄影方法。肖尔为何要援引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来说明他的形式观?在知觉层面上,他的影像又是如何做到这点的?这种创作方法所带来的对经验的更新,又如何被他置入到自己的生活世界中?正如“永久的当下:斯蒂芬·肖尔回顾展”的策展人江融所写:“他(肖尔)所拍摄的快照,并非是随意抓拍的,而是在“高度专注”(heightened awareness)的状态下观察他所见的事物和场景,并拍出他用眼睛所看到的具有透明性的影像,如同他站在一扇窗口,用手为观者指向他所看到的场景。”[1]

 

以对这些问题的兴趣出发,我们试图在对谈中讨论“形式与‘pressure’ 的含义及其翻译问题”、“从‘知觉’到‘行动’:培养注意力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具备多重身份的摄影及其在生活世界中的位置”等话题。

 

为此,我们有幸请到了摄影艺术家斯蒂芬·肖尔(Stephen Shore)老师,展览“永久的当下:斯蒂芬·肖尔回顾展”的策展人江融老师,以及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杨云鬯老师参加此次活动。

 

此次活动旨在中国新兴摄影师和青年研究者们提供与斯蒂芬·肖尔老师、江融老师和杨云鬯教授对话的机会。本活动的一个目标是阐明一些值得关注,却往往被忽略的重要概念,并努力促进这些主题的跨学科讨论。另一个目标则是试图带来一种处理摄影及其与日常关系的新途径。

 


[1] 江融:《斯蒂芬·肖尔:永久的当下》,见《中国摄影》2013 年 12 月刊




嘉宾介绍


斯蒂芬·肖尔

Stephen Shore

斯蒂芬·肖尔1947年出生在纽约,从小便对摄影感兴趣,9岁开始自学摄影,14岁时,他的3幅作品便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开始了他的摄影职业生涯。肖尔在17岁认识了美国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并应邀在沃霍尔的工作室拍摄他及其他艺术家的创作过程。1970年代初至1980年代中期,肖尔自驾车在美国各地旅行,他在这个时期创作的《美国表象》和《不寻常之地》等作品,与同时期其他几位美国摄影家的作品共同被誉为“新彩色摄影”流派的代表作。


肖尔的作品在过去五十年来被广泛发表和展出。他曾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罗切斯特乔治·伊斯曼之家、杜塞尔多夫艺术馆、洛杉矶哈默博物馆、巴黎国立网球场现代美术馆和芝加哥艺术学院美术馆举办过个展。2017年,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他的整个职业生涯的大型回顾展。他曾获得古根海姆基金会和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颁发的奖金。他已出版了30多本摄影书,并撰写了《照片的本质》和《现代实例》自传回忆录。自 1982 年以来,他一直担任纽约州哈德逊河畔安纳戴尔的巴德学院摄影系主任,并在该学院担任苏珊·韦伯艺术教授。



江融

Jiang Rong

展览“永久的当下:斯蒂芬·肖尔回顾展”策展人,获纽约市立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曾在纽约国际摄影中心进修;出版过《摄影的力量》和《探索摄影之旅》等著作以及斯蒂芬·肖尔《照片的本质》和大卫·坎帕尼《论照片》译著;曾担任《中国摄影》杂志《面对面》和《摄影2.0》专栏主持,并为《摄影世界》杂志主持《世界当代摄影家影廊》专栏;曾在国内外美术馆举办过多次摄影个展;2007年为平遥国际摄影节策划主持首届国际摄影高端论坛;2009年获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和评论类);2011年担任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策展人;2017年起主编世界当代摄影大师成名作丛书;2018年担任纽约华美协进会举办的《山艺术》摄影展策展人;2018年至今担任美国露西奖基金会国际摄影大赛评委;2023年应邀担任中国丽水摄影节斯蒂芬·肖尔回顾展策展人。


杨云鬯

Yang Yunchang

人类学与视觉文化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期刊Photography and Culture联合主编,曾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雅博士后,研究领域包括艺术人类学、视觉人类学、中国现当代视觉文化。他目前正在撰写一部与中国摄影相关的专著《视觉现代性以后:业余摄影下的中国》,试图以“业余主义”为切口,重思中国摄影的历史与当代实践。



主持人

陈国森

Chen Guosen

复旦大学艺术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摄影理论”社群创办者,研究领域为摄影理论及现象学美学。有多篇论文见于《当代美术家》《法国哲学研究》等期刊,代表性研究“信使、档案与记忆:作为赫耳墨斯的摄影”入选《艺术研究》主办的“艺术与记忆”论坛。



Zoom 报名途径


1. 本次对谈不开放自由聊天功能。原则上,我们也并不设置问答环节,但是直接参加 Zoom 会议的朋友,可以在提问箱提出问题,肖尔老师如果看到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可能会直接回答。

2. 因对谈观众名额有限,请您报名后按时参加。对谈链接将会以邮件形式发送到您的报名邮箱中。我们会于对谈开始前 1 小时再次向您发送确认邮件。邮件可能被归入垃圾箱,请您注意查找。

3. 考虑到诸多原因,本次对谈的语言为中英双语(同声传译),我们会尽量保证信息的可传达性。我们也会开放直播,请关注评论区。

4. 为对谈秩序考虑,提问箱中的无意义信息、人身攻击等信息会被删除与过滤。

5. 请尊重对谈人与观众, 祝您有一次愉快、顺利的体验。


请点击此链接报名,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另有些想说的话


能够请到斯蒂芬·肖尔老师和我们做对谈,这件事本身就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因为和其他绝大多数平台都不同,我们没有机构背书,没有光鲜的履历,甚至没有相关的活动经验。我们几乎是只凭着自己一无所有的真诚与对问题本身的强烈兴趣向肖尔发出了邀请。


万没想到回声竟如此迅捷。


我们的策划林子这样写道:“肖尔老师的作品中埋着一种特殊的‘当下’,使得时间的质感超过了普遍被感受到的‘易逝去的流’的性状。时间被赋色、塑形。本可能被滤去的庸常时间,被一种发现和注意力赋予肌理,被‘看到’。”


在后续的对接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次对谈的重要性绝对远远大于我们之前所预期。考虑到,肖尔老师想尽量多地让更多人听到和看到他与他的创作,因此为了尽量让大家都参与进来,所以我们也开设了直播渠道(稍后在留言区公布)。我们邀请到的杨云鬯老师与江融老师,都无不尽力包容和爱护着我们这些并不成熟的实践,并给出了真诚的回应。


谢谢这次活动的总策划林子。谢谢执行策划孙文韬。谢谢客服与技术支持李庚源。你们每一个人所做的工作都远比我自己做的要多。谢谢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合作方,包括但不限于:无知社、几何书店、复旦大学摄影协会、复旦大学研究生摄影协会。尤其要衷心感谢紧急接下我们同声传译工作的尚老师与孙老师。谢谢我的团队成员替我背负的那些重担。感谢大家对我们的支持。


现在,这看似不可能的一切终于要发生了。





注:如有疑问,可私信公众号平台留言,也可联系活动策划:林子( Linziuk@outlook.com)或执行策划:孙文韬(artchatswt20010616@gmail.com)




小该隐避难所
失明犹如夏日黄昏徐徐降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