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亦芳 项目主持人、上海开放大学航空运输学院督学、教授
彭海虹 上海开放大学社区教育部部长、市学指办主任
陈 曙 宁波开放大学副校长
钱旭初 江苏开放大学社区教育处原处长、教授
顾锡宏 常州开放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孙江陵 合肥开放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
国卉男 上海教科院职教所终身教育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王 宏 上海开放大学原副校长、研究员
沈光辉 福建开放大学副校长、教授
史 枫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顾晓波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教所副所长
2022年度长三角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中心专题项目“长三角地区数字赋能终身学习的路径与成效研究”
宋亦芳,等.长三角地区数字赋能终身学习的路径与成效研究[A] .梅兵,桑标等.长三角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专题研究(第3辑)[C]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 :270-292.
自1965年法国人保罗•朗格朗(Paul Lengrand)正式提出终身教育概念以来,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在世界广为流传。1994年召开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强调,终身学习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存概念。我国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提出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面向国家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十九届四中提出,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近年来,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终身学习氛围不断形成,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正在不断完善。数字化学习一直是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式,研究认为:数字技术深刻影响全民终身学习观念、改变传统学习模式、助力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促使教育公平与高质量发展。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发展,数字赋能成为终身学习的重要趋势和关键动能。近年来,数字赋能终身学习不断推进,尤其是疫情催化了人们运用数字技术开展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教育现代化和教育数字转型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深化终身学习领域的数字赋能工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为新时代进一步发展教育数字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我国教育事业勾画了“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的蓝图,提出了“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八大理念,强调要建立“优质、公平、均衡”的教育。其中,“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是教育现代化的十大任务之一,强调要“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创新教育服务业态,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新型教育服务监管制度。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
“长三角作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和中国经济的强力引擎,在中国现代化发展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同时,长三角作为我国数字化学习比较发达的地区,在数字赋能终身学习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也具有很多先发优势。分析研究长三角地区数字赋能终身学习基本现状与经验,既有利于增强长三角地区终身学习的能级,提升长三角地区终身学习的现代化水平;也有助于加强长三角地区终身教育领域的合作,促进数字化在终身学习中的不断深入;更有助于长三角地区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国终身学习能力和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为此,本课题集聚了上海开放大学、江苏开放大学、江苏省常州开放大学、浙江省宁波开放大学、安徽省合肥开放大学的领导和专家开展协同研究。其主要目标为: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通过对长三角地区数字赋能终身学习的现状、问题的分析,并通过相关实践探索,梳理出数字赋能终身学习的主要经验,总结数字赋能终身学习的基本路径与成效,提出数字赋能终身学习的对策建议。
加强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时代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也是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正从经济领域向政务、教育、服务等各个领域全面渗透。关于数字化转型,不同领域存在不完全一致的理解,但本质是趋于一致的。2020年9月,北京国信数字化转型技术研究院发布的《数字化转型参考架构》对数字化转型概念作了比较通用的解释,认为数字化转型就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不断深化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激发数据要素创新驱动潜能,打造提升信息时代生存和发展能力,加速业务优化升级和创新转型,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发展新动能,创造、传递并获取新价值,实现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过程。“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其经济发展水平、数字化基础建设水平和数字化市场环境相似,是长三角数字转型的基本优势。近年来,在中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等政策的指引下,长三角建立了统一协调机制,一同规划、共同定标、协同建设,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实现了更好的协同建设和衔接。同时,长三角三省一市也形成了各自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和重点。上海重点聚力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强调要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提出一要加快经济数字化:支持数字技术创新,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二要加快生活数字化: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促进数字教育资源和重点应用场景共建共享;三要加快治理数字化:推进“一网通办”迭代升级,布局全域应用场景。为此,上海先后制定了《上海市数据条例》、《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上海市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等法规和文件。浙江省推出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加快数字经济步伐。提出要迭代升级数字化改革体系架构,整合形成“1612”体系构架,形成一体融合的改革工作大格局;重点攻坚“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等七张问题清单,打造一批具有浙江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探索“大脑”建设路径,提升“大脑”的预测、预警和战略管理支撑能力,突出智能化智慧化;推动重大应用全面贯通,迭代完善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网关,打通贯通的技术枢纽;巩固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数字化改革理念、思路、方法、手段,进一步提升干部多跨协同的能力、系统重塑的能力、战略目标选择和管理的能力。为此,浙江先后出台了《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等政策法规。江苏省提出“智改数转”新理念,全面启动数字转型项目。要把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作为江苏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把智能化改造作为重要抓手,加快工业设备和业务系统上云上平台;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积极创建国家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支持5000家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智改数转”,并带动中小企业开展;聚焦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持续实施“产业强链”和“百企引航、千企升级”行动计划;深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布局,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窗口期”。为此,江苏省先后出台了《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江苏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规划文件。安徽省提出二产“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计划,加强数字赋能的作用。提出要深化数字赋能,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8000台,新增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200个,滚动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200项;按照“4116”目标,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新材料4个优势产业向万亿级迈进;推进工业互联网赋能增效,加快“双跨”平台培育和引进,扩容升级“羚羊”综合服务平台。安徽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二产“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计划、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列为重要内容。“一体化”是国家长三角发展战略的核心内涵,尤其是2018年11月以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方向已变为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教育作为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最大民生工程,加强教育协同,尤其是教育数字化转型合作,共同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长三角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教育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要重点发挥教育在促进区域一体化的支撑与引领作用。”近年来,在政策持续发力的背景下,长三角地区在区域教育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合作方面,积极推进协同机制建设,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的协作交流项目,建立配套政策实现合作联动,形成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育项目、品牌、论坛和赛事等,有效地引领了长三角一体化教育协同发展,推动了长三角地区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探索了一条新路。建立框架协议是长三角教育领域贯彻《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基础。2018年12月,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共同签署了《长三角地区教育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协作框架协议》,这是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和纲领性文件,标志着长三角教育发展迈入一个全新的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阶段。《战略协作框架协议》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出了“两步走”目标:即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基本形成富有效率、更加开放、联动发展的教育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机制,积极将优质教育资源向长江经济带乃至中西部地区辐射,为全国其他区域教育合作提供示范,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到2025年,长三角地区整体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携手打造并初步建成全球卓越的教育区域创新共同体,形成具有区域特点、中国特色、世界发达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区域教育体系,形成亚太地区教育高地。《战略协作框架协议》还明确,成立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和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院等。作为落实《战略协作框架协议》的行动方案,三省一市先后于2018年12月和2020年11月,两次签定了《长三角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启动多个重点协作项目,不断“推进长三角地区教育一体化向更高站位、更宽领域、更高质量、更深协作发展”。其中,首份《三年行动计划》明确,长三角教育将率先在高教、职教、师资等若干领域深化协作、重点发力:比如在高等教育领域,将探索建立长三角跨区域联合实验室;在职业教育领域,将搭建职业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平台;在管理干部和师资队伍方面,将共建基础教育校长及教师培训联动平台等;同时,三省一市将共建“长三角区域教育现代化监测中心”。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将在提升高等教育协同创新服务发展能力、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发展、加快职业教育协同平台建设、推进各类教育人才交流合作、加快长三角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全长三角教育协同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强项目推进,为一体化发展加速奔跑注入“教育动能”。近年来,长三角教育协同发展进入了全新阶段。在高教领域,长三角高校深化资源共享机制,以高水平大学为主体,聚焦政府、行业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力量,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工业软件、新能源及储能用能、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生物医学和创新药物研制、区块链技术等领域,对“卡脖子”技术开展集成攻关;在德育教育中,长三角同行协同推进五育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中小学德育、体育、艺术、科技、劳动教育资源跨区域共享共建,积极打造“五育融合”共享平台和示范基地,并作为重点项目推进;在职业教育中,积极打造产教融合“云平台”,协同优化职业院校和专业布局,引导教职资源向重点区域、产业园区集中,探索中职生可跨校选课,学习成果互通互认等举措等。令人欣慰的是,长三角地区携手加强和推进终身教育领域的合作,探索实行跨区域学分银行协同共管机制,三省一市教育行政部门、开放大学等共同研究,着手对跨地学习成果互认和转换方式,以及对学习者、学习成果、生成数据的管理和运维进行规范。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模式的广泛应用,有效促进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尤其为我国终身学习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近年来,终身学习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融入了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三年疫情的催化促进了数字化学习的普及与深化,不仅满足了政府、教育部门、终身教育机构多方面的教育需求,也满足了“互联网+”时代学习者日益多样化的终身学习需求。其中,长三角地区的数字化学习一直是引领区域终身学习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引领全国终身学习发展的标杆,过去、今天和未来都将如此,这是长三角地区特殊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从发展基础来看,长三角地区在终身学习领域推进数字化学习具有先发性。长三角是数字化学习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在数字化学习平台、资源、队伍建设等方面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形成了上海学习网、江苏学习在线、浙江终身学习在线、合肥终身学习网等一批优秀学习平台,且在全国具有相当影响力。近年来,在全国数字化学习微课评比、数字化学习项目评比中,长三角均处于先进行列。以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组成的数字化学习先行区评选为例(表1),长三角地区数字化学习先行区共50个,占全国总数的52%。在之后的发展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充分体现了长三角地区在数字化学习方面的先发优势。
表1 2009-2017年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分布表来源:中成协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从发展需求来看,长三角地区在终身学习领域推进数字化学习具有迫切性。作为全国教育版图中的发达地区,长三角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将势在必行,而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教育数字化。早在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就强调:要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党的二十大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为此,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转型,完善数字化协同治理体系,加快推进终身学习领域的数字化学习,将成为长三角终身教育迫切的重点任务。从发展作用来看,长三角地区在终身学习领域推进数字化学习具有引领性。无论是经济建设还要教育事业发展,长三角都承载了引领全国发展的责任。长三角的地域特点表明,长三角有国内最大的城市群,学习型城市建设成为推进终身学习的重要标志。2016年1月,杭州市成为全球首批、国内首个入选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的城市,之后常州等城市相继加入,2021年10月上海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奖”。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信息技术是关键,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北京宣言》将信息技术(ICT)列为学习型城市的六大支柱之—,体现了信息技术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因此,长三角在数字化学习方面的引领作用是必然的、必须的。本研究重点分析了长三角地区近三年来面向教育现代化,在数字化赋能终身学习方面的最新举措,并收集了上海、江苏省及常州市、浙江省宁波市、安徽省合肥市等地为案例,获得以下主要发现。长三角是终身学习平台建立比较早且功能比较全面的地区,随着终身学习需求的不断提升及数字化转型的加快,增强平台的在线学习功能和智能化程度、加强数字资源整合、提供多样化学习服务成为长三角地区终身学习平台升级的主要内容,也突显了其领先的地位。近年来,上海根据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和特点,积极优化“上海学习网”建设,加大信息技术在市民终身学习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尤其在改善用户体验度和学习便捷性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提升。目前,上海学习网点击量突破2.3亿次。上海学习网累计有在线课程3万门,整合各类电子书刊7万多册,有声图书6000个,创建网上学习活动300多个,在线试卷15万套,为市民提供了在线学习、移动学习和全网智能搜索学习服务。市民积极参与网上学习与分享,在上海学习网注册的学习人数达到443万,创建学习团队3600多个,发表互动话题651万余条;在运营推广方面,实现百度收录量超20万条,谷歌收录量达30.3万条,谷歌指数突破6,网站品牌与影响力显著提升。更新上海社区学习地图数据,汇集234个社区学院、社区(老年)学校、老年大学等机构的开班信息14390条。通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上海社区学习团队成果展示、社区网上读书等学习活动将资源与市民需求对接起来,受到学习者的热烈欢迎。宁波市积极升级改版宁波市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和尚学宁波微信公众号,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宁波市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由宁波市教育局主办,宁波开放大学承办,汇聚了全市终身学习资源,整合了国家开放大学和宁波开放大学大量数字化学习资源。为提高平台服务功能,2022年开始对平台进行升级改版,增加双高工程评选内容,并对一些版面进行了优化,进一步优化用户体系,保障系统安全。改版后的平台主要包括新闻资讯、学习天地、精彩生活和研究动态四大板块,其中精彩生活板块包括双高工程建设、能者为师、走进文化礼堂和社区精彩活动等;学习天地包括在线课堂、在线阅读和云直播等。截止2022年10月,宁波市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共有91万名注册用户,全站访问量1.2亿次、新闻资讯7.1万条、视频资源892个、电子杂志22本,教育教学资源库不断扩大、完善。尚学宁波设有尚学专题和在线课堂,其中尚学专题包括“名师名篇”、“家庭教育”、“学共体展评”和“走进党史”,疫情期间, “经络瑜伽”等在线课程受到学员的欢迎,实现“停课不停学”,学员们足不出户就能通过电视、电脑、手机等途径获取知识。后台数据显示,在线课程,尤其是体育课,观看频次较高,受到老年学员们的一致点赞。江苏省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一步拓展终身学习在线平台,2020年省教育厅建成并开通了由江苏开放大学承建的“江苏老年教育网”“江苏老年教育资源库”,开发开放一批适合老年群体的智能设备使用手册和视频教程,促进了在线学习平台向老年人开放。2021-2022年,持续加强“老年教育资源库”“江苏老年教育网”建设,进一步扩大网站的内容和覆盖面。截至2022年10月,“江苏老年教育网”学习注册人数达30多万,“江苏老年教育资源库”资源6500余个。同时,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尝试搭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之间的“立交桥”,并与“江苏学习在线”平台、全国身份认证中心系统成功对接,建成了多终端支持的公共服务平台与人机交互中心,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支持服务。截至2022年10月,江苏省学分银行注册用户已达260万,存入学习成果2242万余条,引入各项非学历成果290项。目前,“江苏学习在线”、“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和“江苏老年教育网”形成联动机制,打造了融合贯通的信息平台、开放灵活的学习平台、规范高效的管理平台。上海市积极依托上海学习网整合各类优质在线学习资源,汇聚了上海老年教育慕课、上海社区教育微课、上海终身学习云视课堂、市民网上学习体验项目、上海老年人学习网课堂等多个平台的数字化资源,积极为市民提供“泛在、可选”的在线学习服务。(1)老年教育慕课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在线慕课资源和网络开放式组班的学习方式。目前,提供时尚、艺术、文化、健康、生活五大类别共150门在线课程。每门课程包含8—12个课时,每课时教学内容包括教学视频、课后练习、在线讨论、结业考试等环节构成。同时,为方便老年人通过电脑或者移动设备进行在线学习,配备助学辅导员提供在线学习跟踪和指导服务。(2)社区教育微课以“短”、“小”、“精”、“活”为特点,用5—8分钟的时长,围绕一个问题点或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讲解,满足社区居民碎片化的学习需求。(3)上海终身学习云视课堂通过云视频会议系统和移动互联网,将街镇社区学校、教学点和在线学员互联起来,通过视频在线会议进行互动公开教学,从而将线上和线下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打造具有智能化特色的新型社区教育在线学习模式。(4)市民网上学习体验项目依托“红色文化”、“科普教育”、“文化艺术”、“海派文化”、“智慧生活”、“乒乓文化”、“服饰文化”、“创意手工”、“巧克力文化”、“南湖革命传统”等10个“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汇聚了多种文化、科技和教育资源,提供了体验站点展示、精品项目在线体验、线下体验预约等服务,为市民搭建了互动式、体验式的终身学习平台。(5)老年人学习网视频课堂专为老年人提供各类学习资源,共享的视频课程包括科学技术、自然科学、文化教育、综合百科、社会人文、医疗卫生、文学艺术、信息服务等八大类,共1942门,近1.4万个视频资源。作为江苏服务市民终身学习的门户网站,“江苏学习在线”逐渐形成集社区教育课程学习、资源管理、成果认证等功能为一体的学习平台,是融合WEB网站群、APP、微信服务端为一体的全媒体平台以及服务社区教育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五位一体”的省级平台。近年来,江苏省采用“省区联动”“共建共享”的方式,以“联盟网站”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一网注册、多网互通、学分互认、线上线下沟通衔接的协作运行机制,形成了有江苏特色的“联盟网站”整合机制。江苏开放大学积极发挥指导作用,免费为各地提供项目联盟网站基本框架、通用功能模块,承担网络平台的技术运营与维护。目前建有联盟网站近80家,基本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社区教育线上网络体系。常州市作为地级市,以共建众享机制推进“常州终身学习在线”站群系统管理。为进一步推动常州数字化学习资源共建众享机制的运行,充分发挥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资源库、常州终身教育在线学习资源库的服务功能,在常州市教育局终身教育处的指导和鉴证下,常州开放大学与七个辖市区社区培训学院签订了“常州开放大学学习资源库、常州终身教育在线学习资源库共建众享协议”,立项了站群建设多项市级课题项目。在共建众享中,强化以可靠的人才团队运维平台,保障市民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不仅常州开放大学组建了专业的技术团队和运行管理团队来建设、维护、运行网站,市教育局还在全市范围内组建了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团队,包括终身学习平台运维团队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团队,为网站建设和运维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合肥市依托合肥开放大学建设建设“合肥终身学习网”,通过整合学校及各类公共资源免费向市民提供各类数字化学习资源193493个,总容量约77T。广大市民可免费查阅10万种电子图书、10865种人文期刊、5175万篇文献、1513种核心期刊,在职人员职业类考试12大类、超过2100个考试科目的精品视频课程、历年真题试卷和模拟试卷。截至2023年1月,“合肥终身学习网”注册用户达到1120767人,其中50岁以上学习者507569人,60岁以上学习者331835人,每月在线学习超过40万人次。随着人们学习理念和学习需求的不断改变,基于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基于场景的学习(场景化学习),是一种能带来全新学习体验的学习方式,重构了人与时间、空间、学习内容、学习平台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人的连接和交互方式。为此,长三角率先开展了基于互联网的场景化学习探索。近年来,上海一直在探索通过各类场馆建立体验基地或体验站点开展体验学习的实践,把数字化学习融入到体验学习中。就是充分利用场馆的数字资源优势开展体验学习,促进了市民对数字场景学习的兴趣。上海科普教育体验基地积极开展人机互动软件开发,如陶瓷馆的陶艺互动软件可以在线制作花瓶,市民在家就能动手体验这些场馆的优质体验项目;智慧生活体验基地的“智能园艺”体验项目,让市民可以在一个低碳环保的智能型阳光暖棚内,了解由计算机控制的可移动天窗、遮阳系统、保温系统、升温系统、风扇降温系统、滴灌系统、移动苗床等自动化设施,亲身体验种植过程与智能园艺带来的乐趣;“3D创意屋”是静安体验点的项目,市民可以通过动手实践,了解工艺流程,如传统的金工、机床、钻铣台等工业加工过程,还可以亲手体验虚拟设计,通过动手实践,了解现代设计工艺流程,学会运用3D计算机软件感受现代虚拟设计。根据疫情新常态要求,上海积极探索线上线下体验学习,充分体现体验基地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使体验学习更加方便市民。科普教育体验基地携手20多家学习体验站点开展“探秘科普、沪上奔走”科普嘉年华活动,通过线下动手操作、线上知识问答的方式,丰富了活动的形式;海派文化体验基地基于各体验站点的文化特色,一方面以传统课程为基础开发线下体验式课程(如《超级茶博士》、《简易西菜的制作与西餐礼仪》等),另一方面,依托信息平台开发并推广在线体验式课程,实现线下线上体验的融合;服饰文化体验基地开发了线下课程《中国传统服饰配饰小件制作》和《中老年时装表演教学》,线上开发了《服装的设计原理》、《剪裁》和《工艺》三项体验微课,提升了广大服饰爱好者参与服饰体验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根据《长三角地区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协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9-2021年)》工作要求,2020年起由上海牵头组织开展了长三角地区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创建和认定工作。研究制定了《长三角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创建指导标准》,明确创建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认真有序地开展了“长三角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创建工作,最终红色文化、科普教育、文化艺术、海派文化、智慧生活、服饰文化、创意手工等7家市级基地成为首批长三角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正式开启了长三角地区终身学习资源共享的联动模式,为长三角地区终身教育一体化、体验式学习资源融合跨出了坚实的一步。为进一步推动上海教育数字化转型,深化和推进数字赋能老年教育,创造更加包容、普惠、友好的老年数字生活新图景,上海市教委提出了到2025年建设100个老年智慧学习场景的计划。2021年12月,上海市教委通过公开征集和专家评审,批准认定了首批18个老年智慧学习场景设计方案(表2)。表2:上海市老年教育智慧学习场景设计方案认定名单(实践类)注:来源于上海市老年教育工作小组办公室《关于公布上海老年教育智慧学习场景设计方案认定结果的通知》(2021.12.15)从以上智慧学习场景设计方案来看,场景分布从市、区、街道镇各个层面都有,体现了场景布局的社区全覆盖特征;同时,场景进行了基于智能化的设计,体现了智慧学习场景的智能化特征;此外,场景所涉及的内容主要以老年生活为主,贴近老年实际,体现了老年教育的主要特征。近年来,上海老年大学开展了智慧学习场景建设和实践。他们将日常生活中数字情境请进校园形成智慧学习场景,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将生活与教学融通,让老年人面对智能技术放心“触网”,在体验中互动学习,在学习中充分分享。目前,上海老年大学钦州书院的“智慧生活体验教室”已经建立了多个老年人喜欢的智能应用场景。比如“科技岛”、“健康岛”、“金融交通岛”、“生活岛”、“快乐岛”,分别根据老年人在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方面的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开发了“安心支付,智能出行”、“健康体验与智能就医”、“视频拍摄与制作”等60多门体验式课程,通过体验式教学与培训,帮助老年人树立运用智能技术的信心。同时,他们开通“智慧生活”、“智慧阅读”等体验设备,将“瀑布流”电子图书借阅机、手脉支付无人售货机、智能自助咖啡机、智能机器人等设置在各个楼层多个区域,让老年人在校园中可以随时触摸、学习和使用。宁波市积极探索未来社区教育场景的营造方式,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赋能未来社区教育场景,推进各类学习空间智能化管理,建立线上与线下联通、现实与数字孪生的泛在社区学习空间。对标浙江省提出的未来社区教育十大场景,助力宁波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积极探索多元化管理、协同化运作、精准化服务的新型社区教育发展模式,构建互联网时代的社区教育服务网络,“共建、共治、共享”,以实现未来社区教育场景的可持续发展,助推未来教育的美好发展。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及智能采集设备,整合甬上云校、宁波市图书馆、终身学习服务平台等在线资源,提供一种环境全面感知、智慧型、数据化、网络化、协作型一体化的未来社区教育场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构建支撑全龄学堂、校社共育、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提升等一体化管理平台。通过建成“教育大脑”,实现未来社区教育场景的智能化感知、数字化决策、一体化管理、共享式服务、多元化监督和全场景全过程多跨协同等。截止2022年11月,宁波市已建成77个未来社区,数字赋能未来社区,未来社区教育场景已初步在数字化系统中得以体现。鄞州区的未来社区教育场景“鄞领优学”成功入选浙江省数字社会案例集,该综合服务管理应用自上线“浙里办”以来,已实现访问240万人次,减少线下问询近50万人次。以老百姓急难愁盼的教育问题及关键小事为突破口,构建了“1厅1网1图1码4画”的体系架构,即数智服务大厅、“三个课堂”融合云视频网络、鄞州教育全息地图、“鄞学码”线下应用和基层党组织画像、校内(外)教学数字画像与师生身心健康数字画像,实现了一“厅”通载所需服务,一“网”融通课堂教学全场景互通应用,一“图”展示教育教学全景数据,一“码”通办涉校、涉学事项,四“画”呈现教育全域数据;打通了同卫健、公安、住建等部门的相关业务与数据,并推动部分应用开放学生端、家长端、教师端、学校端等多端口,实现业务、数据在多端对象的分级管控、生成、流通和应用。目前已批量导入各部门学生数据280万条,各部门数据接口18个。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不断渗透并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同样影响着老年群体。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旨在有效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在此背景下,终身学习是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重要途径。长三角作为数字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老年人的“数字鸿沟”更为突出。为此,长三角各地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及时出台相关政策举措,进一步明确了指导思想,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和行动方略,其中包括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推进本市老年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意见》的通知,江苏省卫生健康委、教育厅等6部门《关于实施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专项普及培训工程的通知》,浙江省教育厅及宁波市教育局《关于开展老年人智能技术日常应用普及行动的通知》。2021年4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在《关于推进本市老年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到2025年,建设100个老年智慧学习场景,鼓励全市老年教育机构依托特色课程创建各类数字化、智能化学习场景,打造数字化学习新范式;创建100个老年智慧学习品牌,围绕老年人日常生活中涉及的高频事项,创新智能技术支撑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体验等,形成老年智慧学习新品牌;开展1000名助老智慧学习骨干教师培训,组织专家定期开展专项培训,培养骨干力量推进智慧教育实践,为老年教育数字化发展注入新动力;推进1000个助学团队培育,组建“社区志愿助学团”“老年互助团”“亲友互助团”等形式灵活、类型多样的助学团队,引领智慧助老新风尚。2021年2月,宁波市教育局《关于开展老年人智能技术日常应用普及行动的通知》强调,要以宁波老年开放大学、区县(市)社区学院、乡镇成人学校为骨干力量,联合在甬高校、职业学校、普通中小学校、各类老年办学机构及社会各界力量,上下联动,多方协同,开展老年人智能技术日常应用普及行动,建立长效服务机制,优化服务队伍,丰富服务内容,完善服务平台,到2022年底,建成100门“智慧助老”优质课程资源,形成20个“智慧助老”教育培训品牌项目,基本普及全市有意愿、有能力的老年人智能技术培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2021年2月,江苏省卫生健康委、教育厅等6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专项普及培训工程的通知》,全省各地根据要求全部制定了相应的文件,并全面贯彻落实,做到了智慧助老政策的全覆盖、全落实。为尽快帮助老年人跨跃“数字鸿沟”,营造良好的社会助老氛围,长三角各地开展了智慧助老专项行动,包括上海的“老年数字教育进社区”、江苏的“智慧助老 赋能银龄”培训等,对于推动全社会参与智慧助老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更好地共享城市数字化转型成果,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等单位于2022年共同开展老年数字教育进社区行动,动员上海全市近万名社区教育、老年教育专兼职教师,招募助学志愿者5万多名,深入社区教授老年人各类智能设备和手机应用方法。本次行动居村委覆盖率达到99.51%;组织区、街镇、居村委等不同层次的活动近12000场次;配送各类学习资源超过10万件;线上、线下参与数字学习的社区老年人数量超107万人,呈现了“万场活动,十万配送,百万参与”的良好态势。针对老年人数字学习的痛点难点,上海终身教育数字化学习协作组开发了一套便捷实用的老年智学手机仿真教学系统(https://lnr.yoyobm.com/h5/#/),包含“智能手机随心学”“老年智能生活”两大板块,内容涵盖“手机入门”“微信”“支付宝”“随申办”四大模块。老年人可以在系统提供的课程中进行沉浸式仿真练习,将“学”与“习”有机统一起来,以走出数字学习困境,更好地拥抱数字生活。上海学习网征集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便利适需的老年数字教育资源,并整合为在线学习专题资源库(lnjyzy.shlll.net)。首批上线18门课程、237个精品资源,涵盖智能手机、智能购物、智能出行、智慧金融、在线就医、网络安全、知识科普、休闲娱乐8大门类,包括短视频、微课、长视频、交互模拟等多种形式。老年数字教育进社区行动开展以来,得到了各方的积极响应与大力支持,相关单位结合自身优势,认真组织推进,获得了积极效果。2023年9月19日,上海市教委、市委网信办、市民政局、市老龄办等部门共同开展了第二次开展老年数字教育进社区行动。江苏开放大学近年来开展了题为“智慧助老 赋能银龄”老年人智能技术应用培训专项行动,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智慧助老”优质工作案例,形成了很好的做法。(1)以五级社区教育网络为抓手,全面推进老年人智能技术应用线下培训,以江苏开放大学为龙头,以各市开放大学、社区大学和县区开放大学、社区学院为骨干,以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和居民学校为基础,利用纵向五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及江苏开放大学在全省各地创建的相关社区教育基地中(如江苏开放大学学习苑、养教联动基地等)积极组织教师和志愿者队伍主动深入社区及养老机构,促进智能技术在老年人群中的有效推广和应用。(2)以“江苏学习在线”和“江苏老年教育网”为平台,全力加强老年人智能技术应用课程资源建设。在江苏省教育厅的指导下,江苏开放大学充分利用线上平台,鼓励各地积极组织老年人进行智能技术应用课程的学习。与此同时,江苏开放大学加大智能技术等相关课程的建设力度,开发了一批适合老年群体的智能设备使用手册和视频教程,以进一步缓解老年人对新技术的焦虑。(3)以老年学习者为主体,全新组建老年智能技术学习共同体。江苏开放大学鼓励各级社区教育机构帮扶老年人创建老年智能技术学习共同体,组织开展学习沙龙、经验交流等活动,互帮互助,共同进步。(4)以多级合作为途径,全心提升老年人智能设备技术应用的培训成效。在江苏开放大学指导下,各地区由各市教育局指导,市开放大学牵头,制定具体措施,确保任务层层落实到位,形成统筹推进、分工明确、多级联动的工作格局。合肥市率先参加了由全国老龄委、工信部反诈中心指导的蓝马甲公益助老行动,通过驻点服务、讲座、线下展览、线上课堂等形式,提供智能手机使用教学、反诈防骗知识教育等公益服务。如今的合肥,各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搭建了“手机功能实操+反诈案例解读+老年金融知识科普”的课程内容体系,通过讲师授课的模式,解决老年人在出行等日常高频的生活场景中的难题,同时学习防骗案例知识、规避金融诈骗风险。这项活动非常贴合基层实际,通过生动的案例,向辖区内老百姓宣传了防骗的知识,同时教会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丰富了老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方便了老人出行、手机办事,通过活动开展,进一步增强了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沟通将是一个长期的教育任务,需要形成长效机制。包括上海的100个智慧场景建设和100个老年智慧学习品牌创建,宁波的“智慧助老”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等。从培育培训机制的角度出发,常州开放大学通过老年学习积极分子的力量把有共同学习意愿的老年人汇聚在一起,以“传帮带”的方式建立更多的老年人智能手机学习共同体,鼓励更多的老年人自学、互助、共治,在运河苑社区、花南社区、清潭三社区建立了培训基地,定期开展培训活动,深受老年居民欢迎,也使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沟通这项社会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安徽省在常态化培训上下功夫。针对老年群体不会使用智能化技术产品的问题,依托各级老年大学和涉老社会组织编制一批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培训教材,培育一批智慧助老志愿服务团队,深入社区为老年人常态化提供运用智能技术培训,帮助老年人解决不会使用的问题。合肥市按照“老有所学”行动方案要求,计划到2025年新建或改建1000所社区老年学校,网办1000个远程学习点。依托合肥开放大学建设市级老年教育管理平台和老年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库,新增20000到30000课时学习资源。推进老年智慧校园建设,积极申报“合肥市老年远程学习中心”项目,搭建合肥市社区老年教育双向视频互动教学主教室,以“1+N”模式实现全市1000个远程学习点互动教学。同时,合肥开放大学也将在参与和推动“老有所学”行动落地的同时,主动加强数字赋能老年教育的路径与策略研究。长三角学分银行作为推进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建设社区(老年)教育在线学习平台,利用数字化资源与技术促进全民终身学习一直是三省一市学分银行发展的重点。近年来,由上海学分银行管理部门牵头,积极探索长三角在线学习成果认定与积累。社区(老年)教育在线学习成果认定与积累,是指对各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机构的在线组班式课程、微课等进行质量把控和资格审核,将符合一定标准的在线学习成果纳入学分银行,为学习者的终身学习激励提供依据,或为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与其他学习成果的沟通和转换打好基础,最终保障学习者的终身学习机会实现,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公平。在线学习成果认定主要包含四个要素:一是类型认定,要有一致性的课程体系;二是质量认定,要有科学和广泛认可的质量标准;三是学时认定,要有统一的成果计算标准;四是认定流程,要有明确的主管机构和基本的认定工作程序。组班式课程即线下社区(老年)教育机构开设的常规班级课程,有明确的课程目标,有规范的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基本环节。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社区(老年)教育课程由线下组班式转为线上组班式,与以往线下组班式课程实施并没有本质性差异。不同的是,教学媒介转为由腾讯会议、学校微信等在线直播平台,这些技术类因素的介入会给课程与教学提出一些新要求。具体来说,质量认定方面,重点是结合在线学习的特色与要求,推动组班式课程在线学习成果认定朝数字化方向作适度调整。例如“课程定位”方面,要有明确的数字化学习特色;“教学资源”方面,新增“要制作与教学设计相配套的PPT或者其它电子化展示形式”,“充分运用文本、图表、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来表现课程内容,避免给学习者造成不必要的认知负担”;“师资要求”方面,增加“有技术保障团队”;“教学过程与方法”中新增“教学方式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优质、高效的直播媒介,促进高质量的在线学习”;“教学环境”方面,强调数字化设施与设备的技术保障和对课程教学需求的满足,并要求建有方便学习者自主交流的网络空间或者平台,以促进形成良好的线上学习社区。随着教育数字化的推进,长三角社区(老年)教育微课建设对于促进社区(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如“上海市学习网”“上海老年教育慕课”“江苏学习在线”“江苏老年学习资源库”“浙学通”“浙江省终身学习数字化资源库”“安徽老年远程教育网”“安徽省全民终身学习网”等学习平台上,都自建、集聚了成千上万的微课学习资源,产生了千万条学习成果记录。根据教育部《微课评审标准》、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的《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上海市老年教育课程研究与评估指导中心《数字化学习资源评价指标体系》,项目组结合区域实践发展经验及成果,制定了相关认证标准。学时是统一学习成果认定与转换标准的衡量单位,研究建议:课时不低于45分钟,不超过60分钟。考虑到在线学习比线下更灵活多样,建议先实际记录学习者的有效(即达到课程规定的学习要求)在线学时。第一,各省市社区(老年)教育机构按照申报要求,填写认定申报表(略),完成相关材料(如课程大纲、在线组班式课程教学视频片段或系列微课中的代表性视频资料等)的申报和上传工作。其中,组班式在线课程按学期申报,微课按年度申报。第二,三省一市学分银行管理中心负责对本区域上报内容初审。第三,长三角地区开放教育学分银行为终审机构,组织专家组按照既定标准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评审合格的课程可纳入长三角地区开放教育学分银行课程目录。学习者在相应的社区(老年)教育机构学习目录中的课程且达到学习要求,其学习成果(学时)存入长三角地区开放教育学分银行。加强数字赋能终身学习的关键是全民的数字素养和学习能力,近年来,中央网信办会同相关部门举行了“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活动,旨在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动员各方力量,汇聚多种资源,完善培育体系,优化发展环境,营造全社会关注并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提升全民数字化适应力、胜任力、创造力。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领头雁,近年来开创性的探索市民数字化学习能力监测工作,在长三角地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上海自2016年开展了全市性的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监测工作以来,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建立健全了市民终身学习监测机制。根据监测工作的需要,上海市教委在上海开放大学建立了“上海市民终身学习监测研究中心”,并在教委终身教育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在此基础上,在上海5个区建立了“上海市民终身学习监测分研究中心”,以及在7所社区学校建立了“上海市民终身学习监测研究基地”,形成了完善的监测工作和研究工作网络,对上海推进市民终身学习监测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监测研究中心的工作重点是探索市民数字化学习能力监测工作。2021年,在上海市教委终身教育处的指导下,上海市民终身学习监测研究中心组织上海市中青年学者组成课题组,研制《市民数字化学习能力监测指标体系》。课题组通过对国内外典型的关于学生、教师、老年人的数字化学习能力、数字素养、信息素养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从中挖掘出市民数字化学习的能力要素;同时,课题组在上海5个区进行了学习者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形成了第三版《市民数字化学习能力监测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六项能力)和20个二级指标(观测点),观测点的设计一方面聚焦如何通过数字化学习的关键行为反映相关能力,另一方面,考量该行为能否达到可观察、可测量的检测要求。之后,通过听取专家意见和对学习者的再调研,项目组将对第三版指标体系进行修订和完善,形成了第四版,已获得教育行政部门采用。在《市民数字化学习能力监测指标体系》的框架指导下,课题组创新监测方法,在能力测试部分以“实际操作”取代常规的“问卷调查”,并将操作设计成应用场景,通过被测者的操作熟练程度和正确程度,把操作转换成指标对应的能力,最后综合反映数字化学习能力。场景试题的开发思路是:首先进行能力指标分析,把每一项能力分解成相关操作;然后把这些操作编制成相应的场景,通过仿真程序模拟场景;最后,再把这些场景中的操作还原成相应的能力输出。近期,在上海学习网的技术支持下,已经研制成功市民数字化学习能力监测平台,包括能力测试平台和数据分析平台,能够多维度进行测试结果的能力分析。通过编制上海市民数字化学习能力监测指南,进一步明确组织实施监测工作的目标、对象、环境要求、工作标准和组织保障,更好地调查了解上海市民在数字化学习方面的现状、需求及能力状况,从而为相关决策部门精准配置数字化学习资源,提升市民的数字化学习能力提供决策参考。根据上海市教委关于开展第二轮上海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监测的相关部署,2023年上海市民数字化学习能力监测工作于2023年6月1日起在全市全面启动,本次监测工作历时一个月,计划在全市抽样15000个对象。数字赋能终身学习既是“推进教育数字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三角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内容和关键要素。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依托区域优势,数字赋能终身学习在机制保障、模式创新、治理变革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从政策保障看,长三角地区将终身教育数字化建设纳入区域教育发展重点内容,完善了顶层设计,为终身教育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上海市终身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要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数字化为支撑的终身教育新生态;《江苏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指出,到2025年,“江苏学习在线”开放共享视频学习资源达到5万个,注册用户达到300万人;《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要建立起支撑发展的学习资源库和数字化资源配送体系,全省资源总数达到500万个;《安徽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强调,要鼓励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在线学习教育平台,构建覆盖全省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从基础建设看,长三角地区在平台、资源等基础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了持续更新、不断提升的发展格局,质量水平走在了全国前列。“上海学习网”是上海市服务终身学习的主要网络平台,主要面向学习者提供课程超市、学习资源、学习搜索、学习地图、互动学堂、学习档案、学习激励及远程支持等八大服务,近年来整合了云视课堂、人文行走、体验学习、老年MOOC、学习型组织建设等各类学习平台,形成了一体化平台资源服务;“江苏学习在线”网站不仅引入新型社会化学习机制,还与各市、区、县共同搭建站群系统,构建了全省的社区教育数字化“网站联盟”,搭建起网络平台四级体系,形成分层分级管理机制,实现了属地管理、平台资源共建共享;“浙江社区教育网”是一个学习广场,具有大量数字化学习资源,集聚了10个大项课程类别,近年来持续建设并增设各类学习板块;“安徽全民终身学习网”涵盖全省十八个地市子平台,各平台在独立运作的同时还可以和主平台共享学习资源,做到统一规划、业务协同、资源共享。纵观近年来长三角地区数字赋能终身学习的整体情况,已经克服了传统的基于数字资源学习的局限,学习模式创新成为新常态且越来越贴近市民。上海推进了老年MOOC、人文行走、体验式学习、数字场景学习等,强化了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为学习提供了自我导向式、体验式、沉浸式等各种学习方式,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数字化学习模式;江苏省依托江苏学习在线,持续组织开展各类专题学习、主题教育,如针对农村妇女的“农村妇女网上行”,服务老年人的“夕阳红 扶老上网”、加强社区党建的“时代楷模 社区党建”等;宁波市积极探索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推进各类学习空间智能化管理,建立线上与线下联通、现实与数字孪生的泛在社区学习空间,同时整合甬上云校、宁波市图书馆等在线资源,提供一种环境全面感知、智慧型、数据化、网络化、协作型一体化的未来社区学习场景。从各地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来看,更是涌现了许多模式创新的范例。上海提出,到2025年要建设100个老年智慧学习场景,鼓励全市老年教育机构依托特色课程创建各类数字化、智能化学习场景,创新了老年人场景化学习的新模式,改善了老年人数字化学习的体验感;江苏省形成以“江苏学习在线”与“江苏老年教育网”联动机制,全力加强老年人智能技术应用课程资源建设,鼓励各级社区教育机构帮扶老年人创建老年智能技术学习共同体,形成互帮互助学习机制;合肥市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搭建了“手机功能实操+反诈案例解读+老年金融知识科普”的课程体系,为老年人常态化提供运用智能技术培训。由此可见,长三角地区数字赋能终身学习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数字赋能终身学习还在于治理方式的不断变革与创新,以提升支持服务的效能,在这方面长三角地区的成效非常明显,而且形成了新常态。首先体现在整合体制内与体制外资源的能力明显增强,尤其是经过近年来的运行,各地终身学习平台已经完全融入了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有效改善了学习资源供给,丰富了终身学习的内容;其次,数字赋能终身学习的协同性也大为改观,以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为例,教育、民政、信息化等部门在政策上协同发力,学校、社会组织、企业等在培训服务上共同推进。还有,长三角也是率先探索以数字化的手段监测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地区,上海基于场景化监测的基本思路,在推进市民数字化学习能力方面积累了很好的经验。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在终身学习数字治理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数字化的日新月异发展,数字技术推动了政务、经济、教育等社会各个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数字治理作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新课题,《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在提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任务时强调:要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上海已开通用“随身办”进行学习报名、缴费、学习活动等各项学习管理,可以形成市民参与终身学习的大数据信息,方便进行市民学习行为分析;江苏省形成了“江苏学习在线”“江苏老年学习网”和“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联动机制,打造融合贯通的“信息平台”、开放灵活的“学习平台”、规范高效的“管理平台”,在学习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安徽全民终身学习网”,涵盖全省十八个地市子平台,各平台在独立运作的同时还可以和主平台共享学习资源,做到统一规划、业务协同、资源共享,还利用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等技术,实时评估平台的使用状况。此外,长三角在学分银行在线课程方面也形成了一定的协同治理格局。从对长三角地区数字赋能终身学习的基本路径和成效分析来看,虽然已经形成一定的先发优势,但从国家对长三角协同发展的要求来看,还存在一定不足。近年来,长三角在学分银行课程共享、体验基地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已经形成一定协同机制,但数字赋能终身学习主要还是以各地推进为主,三省一市的联动机制总体比较缺乏,尚没有形成联动的平台、方式等。因此,长三角在数字赋能终身学习的优势还无法充分体现出来。与长三角地区数字化转型的突出优势相比,长三角地区数字赋能终身学习最新技术应用比较缺乏,比如人工智能在终身学习中的探索、运用,无论是制度设计还是应用场景、学习应用都显得非常不足。从全国范围来看,数字赋能终身学习的学术研究整体比较弱。但作为终身教育比较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其研究的成果与其终身教育的地位也不相适应,相关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成果比较缺乏,学术研究依然是一个短板。目前,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在《长三角地区教育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协作框架协议》及两个三年行动框架下,积极推进长三角教育领域的协同发展,形成了很多积极的举措。但从终身教育来看,协同发展的步伐相对比较滞后,对接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势在必行。因此,一方面需要加强协同机制的落实,也需要形成相关制度的保障,尤其在最新技术的支持政策需要辐射到终身学习。从长三角终身教育协同机制来看,总体还不够有效,各地在终身教育方面的融合性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三省一市本身存在“数字孤岛”现象,需要在学习平台、学习资源、学习方式等方面实现更进一步融通,通过建立各种协同平台和路径,加强技术交流和学术研究,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领域的互信合作,实现数字赋能终身学习的深度融合。长三角各地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各具优势和特点,在全国总体是比较领先的,但如何实现优势和特点互补,是一个值得探索和研究的问题。这就需要对长三角终身教育进行总体规划与设计,从而实现技术力量、研究力量、教学力量等的充分整合。[1]夏茂林,李玉成.数字技术赋能全民终身学习的价值分析与路径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 2024(02):13-18.
[1]朱铁军,桑青松.长三角教育现代化发展协同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41(02): 59-66.
[1]北京国信数字化转型技术研究院.数字化转型参考架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1-10.
[1]杨启光.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教育集群建设战略研究[J].学术界,2021(09):57-65.
[1]虞江锋,王洁曼.学分银行制度建设:长三角地区的比较[J].职教论坛,2022,38(09):29-37.
[1]宋亦芳.社区在线空间设计与应用[M].北京: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2023:42.
[1]宋亦芳.场景化设计:社区数字化学习路径重构[J].职教论坛,2022,38(03):73-82.
来源丨上开教学名师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纯公益宣传平台,此篇内容为网络转载,若有内容、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更改、删除。)
扫码添加编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