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疯”之前,他说“历史的智慧要自己悟”

文摘   2025-01-10 06:28   黑龙江  

最近,都传他“疯了”,不知是真“疯了”,还是“被疯了”,抑或是别的乌龙。

曾经,云淡风轻


5岁看历史;7岁-11岁,读《上下五千年》,7遍;11岁后开始看《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然后是《明实录》、《清实录》、《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明汇典》和《纲目三编》……这样的积累和沉淀着实让人惊叹。


2006年,室友成才在天涯论坛“煮酒论史”板块追着阅读已经很火的《明朝那些事儿》,更新后总是第一时间点击,时常读得捧腹大笑,并将其中的精彩部分分享给我们听。由此,我也记住了“当年明月”这个名字。

18年前的合影


第二年的三月,当年明月应邀到我曾工作过的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进行读者交流活动,得到消息后恰好有时间,我也便去听了。那天去听的人并不多,几十人的小规模。因为他当时还没有那么“火”,影响仅限于“特别喜欢历史”的圈子,于学生中间的吸引力当然远逊于明星。


不高的身个,看上去敦实老成,态度很谦和质朴,但眉目间已有一些“腹有诗书”的自信。这就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


“当年明月是我的笔名,我的本名叫石悦,1979年出生……”当他自报家门后,我和现场的所有人都很吃惊,没想到他这么年轻。从接下来的简要介绍中得知,他自幼就喜欢读历史,5岁时和父亲一起逛书店,执意要买一套《上下五千年》,虽然那套书的价格才五块六角钱,可父亲一个月的工资才三十元。在当年的小学时光里,这套书一直陪伴在他身边。正是这部书,开启了他对历史的兴趣,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他又读完了《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史记》、《明实录》、《明朝记事本末》等着众多史书。

开启了一种写作风格


大学毕业后,石悦当了公务员。因为感叹历史不好看,他决定自己来按照“好看”的标准来重写明史。于是,他白天正常在单位上班,下班回到家以后,边查史料边写作,每天坚持写3-4个小时。


面对如此浩大的“工程”,大家都很好奇他是如何完成的。而他给出的回答是“人只要不干那些乌七八糟的事,他会有很多时间的。”


记得那一天,石悦在中国农业大学的发言中,讲述了自己为什么喜欢研究历史,按照他的说法就是“比较赚”——可以“一日过千年”。对有非议的历史人物,他的态度是“不原谅可以,但要理解”。是啊,把每个历史人物放在他当时的历史背景去考量,才会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而对于“历史究竟能教会人什么”的问题,他略一沉思,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历史的智慧不是别人可以教的,要自己悟……”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卷


那天会后,我们曾在报告厅(图书馆交流厅)的门口聊了一阵子。交流中他对我说,自己享受阅读中思接千古的幸福和寂静夜晚对话古人的孤独。想来这些话是一个刚由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的青年人心底的声音,虽有几分恣意汪洋,但也算是心底的声音吧。

永,是一种期冀;勇,是一种底气


后来我也在想,为什么石悦能一下子火起来,并成为一种现象?原因还是他以一己之力,开创了通俗写史的新潮流,就如史学家毛佩琦评价的那样,“史料功底十分扎实,文笔极尽风趣,表达浑然天成,多一字便是狗尾续貂,少一字又言犹未尽……”大众需要这样的历史普及读物,生动才能亲切,真实才能感人,幽默才能轻松。不仅著书立说,做人不也是这样的吗?


初见几年后,一次我因公去承德出差,友人说他在那边的哪个县挂职担任副县长。这位拜访过他的友人征求我的意见,想相约一聚,不过,想想还是算了。作家当年明月和副县长石悦,这种身份的转换、角色的交叉,或许会让交流变得有些虚幻,也必然影响对话。

这书,还是响当当的存在


后来,他仕途一路平坦,不能说平步青云,也是一路开挂。尤其是升迁沪上,更是曾引起广泛关注。好事坏事一时难说清,毕竟古人也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再回想他的话“历史的智慧要自己悟”,就自然地觉得,是啊,“自悟”之后,是非成败也只能自己担。因为,一个有情怀或者说曾经有情怀的人的人生,注定是“天涯孤旅”!

呼兰河文化
弘扬呼兰区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