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正信:时光飞鸿,记忆犹新——呼兰三中散忆

文摘   2025-01-15 06:29   黑龙江  

代题记:时光飞鸿存新意

范永康

      管正信老师在呼兰三中当教师只有一年时间,他四年前所写的《呼兰三中散记》,让诸多从前往事清晰再现,让很多人都能在管老的文章中穿越时空,感受旧时光的一幕幕。

      时光飞鸿,很多当年的教师已经离我们远去。文章中所提及的我父亲范文质及刘天荣、鲁庭珍、师克之、姜福生等老师都是我少年时代所熟悉的,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一直为康金井这个小镇人所铭记。他们所培养的学生们也桃李满天下,大多都成为社会建设的栋梁。

      记忆犹新,感谢网络给予我们的记忆回放和时光延续。管正信、高志成老师和我是微信好友,经常在网上聊天交流,很多小镇如钩往事、小镇轶事、小镇趣事,如电影一样重新播放,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那个年代。那个年代的艰难困苦、贫穷无助让许多人不堪回首,今天想起,其实都被人世间的善良和温情所覆盖了,所融化了。

      今天,管正信、高志成和陈兆兴几位前辈在哈尔滨、呼兰和大庆等地安度晚年,他们教书育人、无私奉献、德师双馨,他们内心是平静和平和的,无愧于这个时代。我和陈文丽以及学长同学们,都为社会发展尽己所能,发光发热,到了退休年龄。我们感谢康金井家乡的热土哺育成长,感谢才高德馨的老师们培养教育,身虽在全国各地,心一直凝聚故乡。


1961年我从呼兰师范调入呼兰第三中学(简称呼兰三中,也称康金中学)。在呼兰三中工作了两个学期,一个学年,1962年暑假后调出。在呼兰三中工作时间虽然不长,但在我的一生中却留有深刻印象。五十七年的光阴虽然逝去,但许多人和许多亊还历历在目,恍如昨日。

我为什么要从呼兰师范调往呼兰三中?那时的人亊调动,完全是组织分配,个人必须无条件服从工作需要。当时呼兰师范规模很大,学生有一年制简师二年制简师三年制初师、三年制中师一年制速师等班,还有一年制大专班。所设专业分数学班和语文班。全校多少学生和教师我记不清了,只记得我所在的语文组是二十九人,组长是于兴昌,我是副组长。

那时,国家刚刚经过三年困难时期1961年,刘少奇、周恩来对师范教育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因此,呼兰师范规模要大幅度缩水,要有相当数量的教师调出去充实中小学。和我一起调往呼兰三中的有年轻教师王才忠刘天荣范文质、高志成,还有老教师王庆阳、杜枫、芦伐等。

一起调往呼兰三中的几位年轻教师年龄22-26岁之间各个都是出类拔萃、才气颇高的优秀教师。范文质,毕业于东北人民大学中文系,学生时代就表现了很强的写作才能。建初期,中国作家协会十分注重对青年作家的培养,有意识地选择有创作潜力的青年习作者做为重点培养对象,如四川的流沙河北京的刘绍棠邵燕祥,河北的从维熙、东北的就有范文质。这些人在一九五七年都被错划为右派

范文质毕业后被分到呼兰师范工作。那时他还戴着右派帽子不能教课,被派到图书馆管图书。因兴趣相近,我和他关系很好,常在一起谈天说地。我喜欢看书,他给予了我极大方便。右派冤案得到平反后他才得以在呼兰三中教课。文革结束后,他从康金井收购部调到呼兰师专任教,后来又去了大庆的一座高校任中文教授

刘天荣当时颇似另类,此人多才多艺,恃才傲物,狂放不羁。当时女人烫头的都极为罕见,他却烫发焦头,脑袋恰似烧焦的刺猬。当时大学本科毕业生月工资五十四块五,他到厚德福吃一顿猫耳朵就花掉四十元他才华横溢,一手好毛笔令人叹为观止所学专业虽为中文,却通晓音乐作曲,指挥,演奏多种乐噐,尤其精于二胡板胡演奏,刘天华、瞎子阿的二胡名曲他都能演奏得美妙动人。一次全省文艺会演中,他的板胡独奏《庆丰收》获一等奖。1960年,由我作词、刘天荣作曲指挥呼兰师范大合唱,副县长刘洪翥带队参加全省文艺会演,获得广泛好评。调入呼兰三中后,刘天荣教高中语文课同我一起在语文组。听说他文革中挨了批斗,可能与他的生活做派及性格习惯有关。

王才忠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记忆力超强,有过目不忘之功夫。从秦始皇至宣统,中国历史上的三百多个皇帝,其庙号、封号在位时间等,他都能随口道出,不错一字《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名著,他能整章整节背诵、讲述。他的短板是讲课能力差些,—次教导主任听他的课,他竟二十多分钟没说出一句完整话。我离开呼兰三中后也没和他联系过,他的一些亊我就淡忘了。

高志成老师是教俄语的名师外语教研组出类拔萃今年初,我俩在微信上建立了联系。他长我一岁,身体倍儿棒,从照片上看,就是一个帅小伙儿。他现在和许多呼兰三中的学生依然有微信、通讯联系。

和我们一起调入呼兰三中的还有呼兰一中的几名教师,年龄相仿的有国继贤夫妇年长一些的我记得有陈肇兴何全伦老师。最近才知道才女陈文丽是陈老师女儿。九十高龄的陈老仍精神矍铄,身板硬朗。

当年的呼兰三中和呼兰一中平起平坐,是呼兰仅有的两处完全中学。当时没有重点中学这个概念,但两个学校的名气在省内却广有传扬。呼兰三中始建于1953年,是苏联在我省援建的具有现代化设施的几处中学之一,我知道另一处是我的初中母校巴彦二中。巴彦二中的校舍呈U字形,而呼兰三中则是工字形。1961时的党支部书记是宛振东,校长是鲁庭珍,二人当时年龄均为三十几岁。教导主任为孙鹏云。支部成员有老教师王庆阳,青年教师似有高什维姜福生、张靖宇芦振江。

和这些老师在呼兰三中相处虽时间不长,但均有抹不掉的印象。宛振东原为县教育科人亊股长,我在呼兰师专毕业分配工作时曾和他有过几次接触,印象很深。所以呼范压缩减员时他点名我去呼兰三中。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先后调往县五中县俱乐部县检察院工作,那时我在县委办工作,常有来往接触。老校长鲁庭珍,在陈文丽的帮助下,今年和他及他的大公子鲁宾在微信上取得联系。鲁校今年90多的高龄,身体康健,思维敏捷,玩转手机,擅发微信思想新潮,与时俱进,令人惊叹!在手机屏幕中几次看到老校长的照片。今年八月老校长和师克之老师在哈市相会,观其相逢照后我曾题:

并坐樽前两寿星,

恰似峦岭两青松。

耳聪目锐谈锋健,

谁信高年九秩翁?

高什维是我的师范同学,后来调往二八中学任校长兼书记,“文革”后调县里工作,先后在五七大学县俱乐部等单位任职,最后在县卫生局长任上退休。姜福生是我读哈师院时的同学,在呼三中工作时间较长,后来任校长兼书记,又后来任呼兰一中校长兼书记。高什维姜福生二人和我年令相仿,关系较好,来往较多。张靖宇和他爱人窦桂兰后来去了大庆,渐渐就失去了联系

我在呼兰三中语文组时语文组大约十五六个人,组长叫马昆,好像是吉林人。教师除姜福生、刘天荣、国继贤外,还有吴昭先、丁万义、单雪枝等。在国继贤家吃饺子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1961年,我国困难时期还没完全过去,我家住呼兰,在食堂吃饭吃不饱。一个星期天我没回家,国继贤和他的爱人唐老师特意包了饺子请我。饺子馅是西葫芦丝,虽然无肉少油,可感觉香极了。

国继贤和吴昭先后来去了对青中学,前者后来当了对青中学校长。教其他课程还有史文庆、王庆祥、刘汝珠、李全祥于淑清等青年教师。

当时初三毕业班语文课和班主任。当时初三有四个班,按序大概是41、42、43、44,我是43班的班主任,另几个班是单雪枝、芦振江等三人担任班主任。教课上,我和单雪枝各担任两个班的语文课。

时我的教书效果自我感觉良好,也受到学生欢迎。一次铃响后我进教室上课,见黑板上写满了粉笔字,一看,原来是我在一个刊物上发表的小诗我叫写字的人前来擦掉,不料一个学生竟大声地念了起来,弄得满堂大笑。1962年这四个班毕业后。有八人考上高中,我教的两个班,占比似乎多些。

我喜欢聪明好学的学生时光虽然过去接近60,有些学生我还记得他们的模样,他们的名字。有个叫单景德的,是八个升入高中学生之一。他聪明好学,但有时偷懒淘气,一次上课,我扯破了他的大衣领子还踢了一脚,今天因为何事己经记不得。他知道我真心实意教他,因而对此并无记恨。他从清华大学毕业后,正赶上文革时期,被分回呼兰一个鞋厂,听说我在县委办工作,特意来看我,并给我做了一双皮鞋。刘子民也是八个升入高中学生之一同样聪明睿智,尤其是作文好。我对他的文章格外加力评点修改,並常把他的作文当范文念给同学听。1962年刘子民初中毕业后再也没听到过他的信息。去年我学会在手机上收发信息后,在才女陈文丽所发的微博中偶然看到了他的名字,引发了我想知道他后来发展情况的欲望。经过陈文丽多方探寻,先后见到了刘子民同学穆方顺的一位亲属和62班学生梁淑珍发来的信息。知道了刘子民1965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到佳木斯日报社任要职,后因亊被通缉,最后出家在一座寺庙中做了住持。梁淑珍还在荧屏中发了他的近照。照片上已不是记忆中的那个翩翩少年,而是一个身穿佛衣,无须光头,满面沧桑的老僧。感而慨之,遂写诗曰:

五十六载怪心情,

犹记三中一爱生。

捷敏文思才气健,

问学优秀锦前程。

网中几度查寻觅,

群友想方细打听。

忽见荧屏知者讯,

唏嘘感慨叹连声。

没有升入高中的学生,分别后大多没有联系,许多人的名姓早已忘却了。同样,他们对我这个老师也会同样地忘却,因为人的一生会经历数不尽的千情万亊,留存在记忆中的总是很少部分。但我推断,他们大多数人在人生途程中都会为成就某种事业而努力奋斗43班的韩子成,七十年代调入呼兰县委机关工作,并成为我同亊,先后任县委办秘书、组织部副部长,县人事局局长。我调入松花地区机关后,发现了学生厉德也在地区机关。这两位同样事业有成的学生一定很多,只不过是我不知道而已

以上是我对在呼兰三中工作时的一些零零碎碎地回忆。当年共事的同事许多人已经不在,在的最年轻者也成了耄耋老者。令我欣慰的是,同亊、师生间在人生晚年彼此建立了信息联系,仿佛从前时光回归,很多场景记忆犹新。老寿星鲁老校长和我在手机上互通信息,互致问候;高志成老师和我成为网上密友;范文质公子范阿康主动加上我的微......这真要感谢这个神奇的网络时代,叫我们的生活美妙得不可思议。最后以四句结束我的回忆:

别梦依稀如逝川,

五十七载一挥间。

老来回想当年亊,

写就示人心觉安。

                                    2018年11月24日

呼兰河文化
弘扬呼兰区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