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期“呼兰河文化”的推送,我都视作珍宝,细细品味。这片土地承载着我12年的童年时光,那些纯真的日子,只要一回想,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将我温柔包裹。
过年,是回乡的信号,也是思念的归期。每年我都会回沙力河三次,清明、七月十五,还有腊月中旬,去祭祖,也去寻根。每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我都要在村子里四处转转,村东的野地,曾是春天挖野菜的欢乐天地;南沟子,留下过夏天摸鱼抓虾的笑声;敬老院的角落,藏着秋天捉迷藏的秘密;后山的雪地里,印刻着冬日和小伙伴嬉戏的脚印。这些地方,是我童年最珍贵的宝藏。
年前收拾旧物,一件尘封的花棉袄和绣花鞋闯入眼帘。那是奶奶84岁时,为年幼的孩子精心缝制的,棉袄上精致的盘扣,绣花鞋上灵动的蝴蝶,连蝴蝶的眼睛都栩栩如生。据说,这双眼能为学步的孩子指引方向,承载着长辈对晚辈的深深祝福。只是岁月匆匆,奶奶的针线活,终究没赶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衣物还未上身,孩子却已长大,这些带着温度的物件,被小心收起,成为时光的见证。
奶奶,是我心中最温暖的光。她热情好客,哪怕客人不吃饭,也要送出二里地。对孙辈们,更是捧在手心,疼爱有加。姑姑家的孩子,还有我们兄妹三人,都是在奶奶的呵护下长大。作为家中老大,弟弟妹妹相继出生后,我便一直与爷爷奶奶同炕而眠,这份陪伴,让我们的感情格外深厚。小时候,奶奶总会在冬日为我捂被、暖衣,那份温暖,至今仍留在心间。12岁那年,父亲工作调动,一家人搬去哈市,我却和爷爷奶奶留在老家。那段日子虽艰苦,却让我和奶奶的感情愈发深厚。后来,求学、工作、成家,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但每次回去,那铺熟悉的炕,依然是我的港湾。
每年春节假期,是一年中与奶奶相处最久的时光。奶奶爱打牌,小时候,她总会笑着对我说:“大孙子,帮奶奶喂猪,奶奶给你五毛钱。”我满心欢喜地接过钱,拉着大姑家的大良哥直奔食杂店,买上两个面包,那香甜的味道,是童年最难忘的美味。长大后过年回家,我还是喜欢和弟弟妹妹陪奶奶看牌。饭后,我总会逗她:“钱准备好了吗?咱们看牌。”奶奶总是爽朗地笑着回应:“钱有的是,就怕你赢不走!”牌局上,奶奶全神贯注,时而脱掉厚重的外套,时而施展她的“牌技”,洗牌、上牌,手法娴熟,嘴里还念念有词,什么“武大郎服毒,吃也是死,不吃也是亡,不吃”“二五先打八”“背家拿江喜儿”……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场景,是我心中最珍贵的回忆。
时光匆匆,奶奶已离我们而去,空留下老房子诉说往事,但那些与她共度的美好时光,却永远停留在记忆深处,熠熠生辉。如今,每次过年祭祖,我都会为奶奶烧上几副纸牌,仿佛这样,就能跨越时空,与她再次相聚,重温那些温暖的瞬间。岁月流转,记忆不朽,奶奶的爱,永远是我心中最温暖的港湾,照亮我人生的每一段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