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三女杰之——鉴湖女侠秋瑾

文摘   2024-10-30 10:11   湖北  



她是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同盟会成员,出身富贵,却一心救国救民。


她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写下了“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诗句。


她信念坚定英勇无畏,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为辛亥革命作出巨大贡献。


她的死引起了无数有志青年对清廷的口诛笔伐,也唤醒了中国女性的独立意识。


她用生命让国人看到了革命的希望。


她的英勇事迹被人们传颂,成为了中国近代革命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她是秋瑾,与唐群英、葛健豪并称“潇湘三女杰”。



                                



秋瑾,浙江绍兴人,1875年出生于福建厦门的官宦世家。


她的祖父秋嘉禾,曾在福建多地为官,比如曾任厦门海防厅同知。


她的父亲秋寿南,同治癸酉科举人,担任过台湾巡抚文案、厦门海关职员、湖南湘潭厘金局总办等职务,后来官至湖南郴州、桂阳知州。


她的母亲萧山单氏,出身望族,谨守妇德,雅擅诗文。


秋瑾童年时,祖父常年在福建各地为官,她跟随父母一直随侍左右,频繁更换居住地点。


1890年,秋嘉禾卸任,秋瑾跟随家人离开福建返回浙江,租住于绍兴和畅堂。


她自幼聪颖,喜爱古典诗词,七岁开始读书,十一岁能作诗,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况。


她还常去浙江萧山外祖母家,跟随表兄单宗勋学习武术、马术等技击性武艺。


习武不仅强化了她因缠足而被拖累的体质,还培养了她勇敢、坚毅的性格和侠义精神,为她日后成为“鉴湖女侠”奠定了基础。


                               


1895 年,秋瑾的父亲秋星侯结识了曾国藩的长孙曾重伯,经曾重伯的介绍,秋星侯将女儿秋瑾许配给了湘潭富商王黻臣的季子王廷钧(曾国藩的表侄)。


1896 年四月初五,王廷钧与秋瑾在荷叶神冲老铺子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婚后初期,王廷钧一方面帮助父亲经营义源当铺,一方面延师课读,秋瑾也在闲暇时读书写诗,夫妻间关系融洽。


1897 年,秋瑾生下儿子王沅德,1901 年,女儿王灿芝出生,一家四口的生活和顺美满。


秋瑾在荷叶居住的这一时期结识了是邻居也是亲戚的唐群英,二人志同道合后来一起走上了革命道路。


1903年,王廷钧通过曾国藩家的关系,捐了一个户部主事的京官,随后秋瑾携子女随夫迁居北京。


在北京,秋瑾目睹了国家的贫弱和民族的危机。


因为八国联军侵华,北京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百姓生活困苦,流离失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通过丈夫王廷钧的社交圈子,秋瑾看到了清朝官场的黑暗与腐朽。官员们整日忙于应酬、享乐,不思进取,对国家的危亡和百姓的疾苦漠不关心。


这让秋瑾对清政府的统治更加失望,深感需要寻找新的道路来拯救国家。


                                



秋瑾在北京结识了邻居廉泉的妻子吴芝瑛,受其影响接触到新思想,开始追求女性的独立和国家的救亡。


秋瑾的作为与王廷钧的封建保守思想形成了强烈的冲突,他们开始争吵不断,心渐行渐远。


1904 年春,秋瑾与封建家庭决裂,决心前往日本留学。


丈夫王廷钧坚决反对,试图以经济封锁的手段阻止她,但秋瑾托友人变卖首饰,筹集够了学费,赴日本求学。


在这一时期,秋瑾创作了《满江红》以明心志。


《满江红·小住京华》 


小住京华,

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

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

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1904年,秋瑾到达东京,一边学习日语,一边在留学生中结交革命人士,加入创办了一些政治团体。


在学习和革命实践中,秋瑾的思想不断成熟和深化。她深刻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民族解放的紧迫性,坚定了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信念。


1905年8 月,孙中山赴东京组织同盟会,秋瑾受邀入会,并被推选为评议员、浙江主盟人。


此后,她更加积极地参与革命活动,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不懈奋斗。


1906 年,秋瑾回国后在浔溪女校任教,后创办《中国女报》。


她通过办报和演说,宣传妇女平权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号召人们起来反抗封建统治。


她还积极联络会党,成立“光复军”,组织革命力量,制定起义计划,为起义做准备。


在这一时期,秋瑾走访友人时,创作了诗歌《对酒》


《对酒》

不惜千金买宝刀,

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

洒去犹能化碧涛。


这首诗充分展现了秋瑾轻视金钱、豪爽不羁的性格以及随时准备为革命奉献一切的豪情壮志。


                                



1907年正月,秋瑾结束与徐锡麟等光复会领袖商讨起义的密会,返回山阴老家为母亲丁忧,同时接受大通学堂的聘书成为校董事,以此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


同年五月初,徐锡麟被迫提前起义,但最终失败,被残忍地破腹而死。徐锡麟的起义失败使秋瑾的身份暴露,成为清廷的通缉要犯。


形势极为危急,很多人劝秋瑾逃走避祸。


秋瑾嫂子深知其中利害,出于对秋瑾安危的担忧,派佣人前去告知情况并劝她速速逃离大通学堂所在的山阴。


然而秋瑾却坚决不肯走,她为了掩护同伴和销毁关键资料,主动留下来处理善后,丧失了撤退时间,最终和另外 8 名师生一同被捕。


被捕后,秋瑾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绝命诗。

 

1907 年 7 月 15 日凌晨 4 点,秋瑾在绍兴轩亭口被执行死刑,时年32岁。


当时妇女被判死刑,最重是绞刑,但是清政府将秋瑾视为威胁极大的革命分子,用砍头的方式处决了她。


                                 



秋瑾的死引起了极大的社会震动和公愤。


逮捕审判秋瑾的山阴县县令李钟岳,曾流泪说:“我位卑言轻,没办法保全你。让你死不是我的本意,希望你能谅解。”


秋瑾就义后,李钟岳内心饱受煎熬,充满愧疚,最终在秋瑾就义的3个月后悬梁自尽。


秋瑾遇难后,其尸体被遗弃在街头暴晒,家人因害怕被牵连,不敢出面收尸,由同善局进行了简单收敛,秋瑾挚友吴芝瑛冒死将其遗骸偷出迁葬于西湖侧。


此后70多年间,秋瑾被迁墓十次,直到1981年10月,还葬于西湖孤山西北麓西泠桥南堍。


秋瑾牺牲后,她的丈夫王廷钧深受打击,抑郁成疾,于1909年因病去世。


王廷钧母亲为了使孙子孙女免遭毒手,将秋瑾的一儿一女带到乡下抚养成人。


秋瑾的儿子王沅德: 

自幼成绩优秀,考上上海的大学,14岁时继承了母亲的遗志,加入同盟会,宣传革命思想以及女权运动。

后来转战商界,成为湘潭首富。

建国后成为湖南研究所的编辑,搜集整理秋瑾生前事迹。


秋瑾的女儿王灿芝: 

自幼好学博学,喜爱武术,是我国近代首位女飞行员、首位“留洋”飞机女专家和首位航空女教官,荣膺“中国女界航空第一人”的美誉。


秋瑾的一生,是光辉灿烂的,是可歌可泣的。


她的一生,是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妇女解放事业奋斗的一生。


她的贡献和精神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敬仰。







我是春静啊
80后,以卖货为生,育儿、读书、写作、看电影,杂七杂八的记录,认认真真的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