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却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这是一所中国历史上最穷的大学,却汇集了当时中国最顶尖的学者和教授。
如闻一多、朱自清、陈寅恪、钱穆、华罗庚、冯友兰等300多位大师。
这是一所先后招生8000多名,却只毕业了约3882名学生的大学。
培养出一大批杰出人才,包括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0多位两院院士以及100多位人文大师。
这所大学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
是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象牙塔之顶尖者。
西南联大成立于抗争年代。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平津地区首当其冲、迅速沦陷。
在北平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先后被日军接管侵占,在天津的南开大学遭到日军的炮击和纵火,校园化为一片瓦砾。
众多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被严重破坏,师生的生命安全和学习环境受到极大威胁。
1937年7月,为保存教育火种,国民党教育部决定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先在长沙将三校联合,组建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因长沙也受到战争威胁,学校又迁往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因为战争的影响,交通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各地局势动荡,师生们从长沙到昆明的迁移艰难险阻。
西南联大师生从长沙迁往昆明,选择了三条迁移路线。
1. 水路与陆路结合路线:
这一路由梅贻琦带队,同行的有大部分教师及家眷、全体女生及体弱男生。
他们带着大量的图书、实验器材、仪器、标本和文件档案等重要物资。
先乘船到广州、香港等地,然后再通过陆路交通,经越南进入云南。
2. 公路转铁路,乘车路线:
由陈岱孙教授带领朱自清、冯友兰、钱穆等十多人乘汽车先到桂林,向相关方面说明学生不迁至广西的原因,之后再转往昆明。
3. 徒步路线(湘黔滇旅行团):
这是最艰苦的一路。由267名男学生、11位中青年教师、4名军事教官和队医组成。
他们从长沙出发,跨越湘、黔、滇三省,翻过大山无数,行程总计3248里,除乘船坐车,步行路程2548里,走了整整68天。
出发之前,校方给每个人发了军装一套、绑腿、草鞋各一双、油布伞一把,生活用品自备。
一路上,师生们面临着恶劣的天气、崎岖的道路、艰苦的生活条件等诸多挑战,但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意志的磨炼和精神的洗礼,同时还进行了写生、采访、宣传抗日等活动。
全体师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风险,比如可能会遇到日军的轰炸、交通线路被破坏等情况,但最终还是成功地将重要的教育资源和资料带到了昆明。
师生们刚到昆明时,由于战时资源紧张、局势动荡,一时间难以找到集中且合适的大规模校舍用地。
因此,学校只能分散在不同的地点办学。
西南联合大学校长梅贻琦邀请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为西南联大设计校舍。
因为经费短缺,梁思成夫妇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设计稿。设计方案从高楼变成了矮楼,又从矮楼变成了平房,最后改成了茅草屋。
因此西南联大的校舍非常简陋,除了图书馆的屋顶是青瓦,部分教室和校长办公室是铁皮屋顶之外,其他建筑大多是茅草房。
因为教室是铁皮屋顶,每当下大雨,雨声甚至盖过了老师的讲课声。
因为学生宿舍是40人大通间的茅草屋,一到下雨天,学生们就要腾盆接雨,甚至“打伞睡觉”都不稀奇。
教室里的桌椅破旧,学校实验设备稀缺,学习用品紧张。
师生们的饮食也比较差,吃的是掺杂砂石的陈米,各种基础生活卫生设施也不完善。
并且因为日军的经常轰炸,“跑警报”成为了师生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然而,这种艰苦的环境并没有让师生们退缩,战争的残酷让师生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求知欲。
1938年5月4日,西南联大第一期开学了。
师资力量极其强大,大师云集,汇聚了叶企孙、吴有训、华罗庚、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等大批名师巨匠。
据统计,联大179位教授中,97位留学美国,37位留学欧陆,18位留学英国,3位留学日本,联大教授留学归国人员占了87.15%。
教学上,学校治学严谨,定期举办专业报告会、辩论会,实行学分制,规定学生可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但对基础课有学分要求,不设补考。
学科方面,其院系设置经历过数次调整,从最初的文、理、工、法商四个学院、十七个学系,到后来增设师范学院,最终形成了5个学院和26个系的规模,涵盖了文学、理科、工科、法商、师范等多个学科领域。
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都是经过严格选拔的优秀人才。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学习,积极参与各种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
西南联大先后招收了8000多名学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比如邓稼先、潘际銮、王希季、陈芳允、朱光亚、杨振宁、李政道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学术贡献方面,尽管面临着战争的干扰和物资的匮乏,但西南联大的师生们依然坚持开展学术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大批学术巨著问世。
如华罗庚完成了开创性的《堆垒素数论》;周培源发表了奠定湍流模式理论基础的《关于速度关联和湍流脉动方程的解》;吴大猷的《多原子分子的振动光谱及结构》被视为该领域经典;冯友兰完成哲学巨著《新理学》等。
这些成果不仅为中国的学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抗战胜利后的国家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西南联大的名流人士多,趣事当然也有很多。
陈寅恪的“四不讲”:
陈寅恪号称“教授中的教授”,能用13种文字阅读,学问博大精深。
他上课第一天就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我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他的课旁征博引,指点中西,内容涉及历史、宗教、语言等多方面,不仅吸引了众多学生,还引得冯友兰、吴宓等诸多教授去旁听。
外文系的吴宓教授讲课别具一格:
吴宓在西南联大负责讲《中国通史》,他打破传统按照朝代顺序讲历史的模式,而是按照专题来讲,比如石器时代、殷商时代、春秋封建、战国七雄、土地制度、刑法制度、科举制度等,这种独特的授课方式让学生们耳目一新。
梁思成林徽因的房子:
他们在昆明城外的龙泉镇龙头村给自己设计盖了一座房子,还专门设计了一个跟主客厅连着的小屋,留给哲学系教授金岳霖。金岳霖住的屋子没有其他通道,必须穿过梁家的主客厅,他也几乎成为了这个家庭的一员。
金岳霖和他的鸡:
金岳霖随身携带着《知识论》的手稿,在跑警报的时候也会带着他养的鸡。
一次跑警报后,他径直带着鸡回去了,却把70万字手稿忘在了山上,等回去找的时候已经不知所踪。后来他凭借强大的记忆力重新开始写。
金岳霖有一位哲学系的研究生,曾作了这样的逻辑推理:
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丢掉金子,有人丢金子,就会有人捡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捡到金子。
因此,他跑警报时,特别是解除警报以后,每次都很留心地巡视路面,还真的两次捡到过金戒指。
西南联大在云南8年整,自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三校各自回迁,恢复原校,西南联大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山河沦落处,群星闪耀时。
战火纷飞的年代,西南联大几经碾转,延续了教育的火种,创造了教育的奇迹。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