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好员工变得爱计较?

企业   2024-10-23 07:31   广东  


  作者:胡浩

  来源:胡言非语(ID:hutalking)


留住好员工,让他们能够尽可能发挥潜能。


团队成员,尤其是过去的好员工发生了态度的转变,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我经常听到一些抱怨,例如:“某某人变得斤斤计较,不愿意奉献”、“某某人少了点钱就跟要他命一样,以后补回来不就行了吗?”、“让某某人负责项目,还谈条件”等等,可是,这些抱怨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错过了危险信号的提醒。


管理者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原来的好员工变得爱计较?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基本的道理,所谓的计较是不是问题?员工对于正当的权益是应该争取的,例如报销,难道拖几个月才报就是对的吗?难道奖金核算少了也无所谓是对的吗?这些不是一个致力于优秀的企业所应该追求的“大气”,企业不能占员工的便宜,这是最基本的。


其次,有些管理者对“好员工”的衡量标准是有问题的,并不是愿意损失个人利益、上级说什么就是什么的人就一定是好员工,一个人的态度和能力,关键要看其是否对组织绩效有帮助。


在这个认知基础上,我们再来谈谈“变得爱计较”这件事。


之前的好员工似乎变了一个人,从“积极主动”、“组织利益之上,个人利益靠后”、“不计较条件地投入工作”等,转变为“事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这不能简单以格局大小来判断,我个人是最讨厌说员工格局不够这种方式的,事实上,恰恰是不好的管理模式,把好员工原本的高格局变低了。


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问题来反思,管理者应当从“变化”中意识到可能存在的问题,尤其要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的影响。



01

看不到更大的利益,就只能看眼前


没有人希望自己所在的公司倒闭,也没有人天生就想跳槽,其实,绝大多数人都想好好工作,都希望成为公司认可的好员工,希望自己的努力和公司的发展相匹配,希望有更好的未来。


所以,你会发现,在蓬勃向上、且有着良好企业文化的组织里,好员工的数量是不断增加的,而在缺乏增长、高层短视的组织里,好员工越来越少。


企业是商业组织,人们通过付出劳动来获得报酬和发展,没有人可以不图回报地付出,而是会权衡能得到何种利益,如果未来的利益更大,且在这个组织里的确定性较强,人们就愿意投入,甚至暂时牺牲个人利益;相反,如果人们看不到未来有更好的可能,或者看不到这个可能与自己有关系,那人们自然就会将视线放到眼前,格局自然就从组织层面缩小到了个人层面。


02

无法从组织获得支撑,从而失去信心


还有一种情况在于,当“好员工”在竭尽全力之后,发现自己“很孤独”,似乎就自己想把事情做好,而自己的上级、相邻部门都不是以“成事”为导向,甚至做出一些不被他们认可的决策、行为,那他们就会失望,长此以往,对组织失去了信心,就会把自己收缩保护起来,甚至有的人会表现得“浑身长满刺”。


公司任命了一位项目经理来带领某新产品项目,他一开始动力满满,每天起早贪黑地投入工作,一心想着把事做成。可随着工作的深入,他发现其他人可不这么想,有些其他职能部门的领导居然“刻意”为难,好不容易把项目推进到看到些成果了,又跳出来很多人“摘桃子”,主管销售的VP提出这个项目应该放在他的团队里,甚至放话“没有他的支持,再好的产品也落不了地”,这位项目经理极其失望,他觉得自己扛了这么久,得不到什么支持,组织里面这个样子,以后哪有什么希望,自己做得再好,也是给别人做嫁衣。


这位项目经理后来也从一个热情、开放、积极的人,变成了冷漠、凡事先拒绝的人,其实并不是他变了,而是他觉得在这样的组织里,要不受伤的方式就得这样。


人其实是群体动物,个体可以从群体中获得能量,但如果一个人在群里感到孤独,或者不同类别,那他一定不会愿意为这个群付出,只会保护自己。



好的企业管理,一定要正视现实,从中思考改善之机,上面两种情况是很常见的,好员工在长期的影响下逐渐变成普通员工,甚至变成“毒药”。


有一些建议,供你参考。


1.

强化关联性


我一直坚信,让员工知道自己和组织的目标之间有所关联,是一种高级的激励。这个关联,一方面意味着,员工在组织的发展中有存在感,另一方面,他们对组织的付出能有所回报,这是有保障的。


所以,许多企业认为把经营目标层层分解,人人头上有指标就可以,实际上并没有强化内在的这种关联。


采取项目化就是一个好方法,从目标到指标,再到具体项目、任务,建立起一条清晰的脉络,让每个人都可以看到自己在哪个环节上贡献价值。


2.

激励而不仅是刺激


激励和刺激是不同的,前者让人的内心愿意去做事,激发内驱力,而后者是停留在面上的,人们需要,却不能持久,而且容易形成刺激疲软,甚至演变成谈条件。


很多管理者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例如某公司公布政策,谁把新业务做到1个亿,就奖励100万。这的确会产生很强的刺激作用,千金买马骨的效应嘛,但是以后呢?没有这样的条件,是不是就没法推新业务了呢?另外,还要注意,很多挑战的目标如果过高,且没有系统地支持,即使受条件刺激“揭榜”,很快也会被困难阻碍,员工也会觉得“画大饼”,以后对这种政策都一笑了之。


如果在这样的刺激政策上,上级对执行者的问题能有所关注并推动解决,让他们觉得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这时候就能产生激励效应。


适当的金钱刺激很重要,人们当然需要,但更需要激励,激励往往不是物质来承载的,例如信任、关心、有挑战性的工作……


3.

关注管理层的表现


好员工的变化,和上级的管理行为是分不开的。多数企业在业绩导向的驱动下,评估管理层的最大权重就是绩效,而忽略了他们如何实现绩效,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不合适”、短期有效而伤害长远、透支员工动力的事情发生。


管理层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团队。我们发现,那些有着谦虚的学习态度、开放的头脑、重视团队协作的管理层,其团队会更有活力,成员之间不是防备心态而是配合,大家更有职业安全感,那么这样的企业必然表现优秀。


“请给我结果”这句话没错,但却容易诱使管理者们忽略过程,这需要企业关注管理层行为,采取更为健康的管理模式,让各种不同的个性都能在团队中得以安放,且产生好的碰撞。


归结到底,管理者要关注团队的变化,从中反思和优化,尤其是在竞争加剧,外部环境压力增大的今天,留住好员工,让他们愿意尽可能发挥价值,是最重要的事。



世界经理人
世界经理人提供切合中国实际的管理思想和经验,推动中国管理与全球一流管理的实践接轨。更有多种管理培训,名家管理沙龙平台提供与卓越经理人交流的机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