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工作,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到了1342万人,比去年增加了51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这一庞大的考生群体即将进入大学,面对未来工作的巨大变革。家长们也早在填报志愿之前,就对未来反复展开了讨论,关于“最差专业排行”、“最容易找工作专业”的话题总能引发关注。
焦虑的背后,是人工智能的驱动。当“AI做题家”仅花40秒就写完了40篇800字的高考作文时,当机器人仅用1秒钟就补全了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残卷时,每个人都会怀疑工作的意义所在。
“未来像是一场盛夏的瓢泼大雨,当它忽然降临的时候,我们甚至无暇打开手中的雨伞。”这是科幻作家刘慈欣的感受。而“AI取代人类工作的时间”也的确在被提前,麦肯锡调查显示:在2030年至2060 年间将会有50%的职业被AI取代,中点为2045年,与之前的估计相比,加速了大约十年。
重新工作,成为我们在未来必须要做的事情。
未来劳动市场的两极化
麦肯锡在一份名为《未来工作新篇章》的报告中指出,未来劳动市场将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到2030年,预计高薪工作的比例将增长1.8%,而低薪工作可能减少1.4%。低工资工人在“重新择业”方面面临挑战,因为劳动市场将重新偏向于高薪职业。此外,实现净零排放、劳动力老龄化、电子商务增长,以及基础设施和技术支出及整体经济增长等因素也可能转变就业需求。
麦肯锡通过分析发现,STEM相关(包括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个学科领域)、医疗保健和其他高技能职业的劳动力需求将继续上升。从2022年到2030年,医疗专业人员和其他STEM相关专业人员的需求将增长17%到30%。
在技术技能方面,调查中的公司报告最短缺是拥有高级IT技能和编程、高级数据分析以及数学技能的人才资源。在高级认知技能方面,大约40%的受访高管指出,明显的短缺出现在批判性思维和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上,而这些技能对于与新技术的协同工作是必需的。社会和情感技能会大幅增长,这种增长的背后是对人际同理心和领导技能的强烈需求,特别是在医疗保健和管理职位上,这些技能变得尤为关键。
面对上述这些未来趋势,以下是麦肯锡建议采取的关键措施:
1
注重新技能培养
尽管基础技术技能仍然重要,但未来更需要拥有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和协作能力的员工队伍。
2
投资培训和教育
教育机构和政府需携手合作,开发并提供培训计划,以确保工人能够掌握AI驱动的工作环境中所需的技能。同时,领导者必须深刻理解自动化技术,这涉及到评估这些技术所能释放的总体能力,以及它们对工作角色和技能需求带来的影响。这种深入的理解对于制定全面的战略规划和实现目标至关重要。
3
进行人力资源再部署
有效重新分配人力资源,以承担更具价值的任务。建议个人应积极参与培训项目,以适应这些变化。管理者也应增加对员工教育和培训的投资。自动化有潜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然而,如果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不能得到显著提升,人工智能的全部潜力将难以实现。
重新认识工作与生存的关系
不管学者如何预测,谁也无法确切地知道这场技术革命未来将如何演变。未来10年的热门职业,并不代表在未来20年以后还会存在。我们更应该去做的,是重新思考人和工作的关系。
在工业时代,蓝领工人之所以愿意去做枯燥的重复性工作,是因为长期形成的价值观:赚钱可以买房、后代可以活得更好、勤奋是最重要的等等,总之“工作就是你人生的意义”。所以很多人相信了“工作——赚钱谋生——获得成就感”的人生模式,做了一辈子工。
这也是为什么当AI时代来临时,很多人会因为工作被取代而感到非常痛苦。因为我们所做的工作还会决定我们是谁、我们未来的前景、我们在哪里以及我们同谁一起度过大部分时间,工作不仅能弥合无限欲望和有限资源之间的鸿沟,也塑造着我们在诸多方面的价值观。
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随着AI对生产力的促进,我们从物质中获得的成就感正越来越少。因为客观来看,我们进入一个“丰饶社会”的概率是非常大的。当AI和机器人创造出比蓝领高数倍的劳动时,未来所有的物品都会变得越来越便宜,合成生物技术来做材料的发明使能源也会越来越便宜。社会将越来越靠近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30年就曾预测的:到21世纪初,资本的积累、生产力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应该能将我们带到“经济乐土”,届时,每个人的基本需求很容易被满足,人们每周的工作时长不会超过15个小时。
当经济问题不再人类面临的首要问题时,意味着我们要拓展工作的定义,不能仅仅局限于如何谋生这一范畴。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帮助我们重新审视从生命起源到忙碌的现代,人类同工作的关系的演变历程。
李开复在新书《AI未来进行式》中描绘了这样的场景:大量建筑工人失业了,公司因此为他们安排了虚拟的建房工作,就像打游戏一样,从中获得成就感。“在我们没有被工作规训之前,古时候,其实很多人认为自己的生命意义是大于工作的,可能是家庭、友情,或者自己爱做的事,琴棋书画等等。一直到了工业时代这些想法才改变。”李开复说:“我们需要花一些时间让自己回归以前人类的状态,但是不可以奢望这个改变会在10年20年之内发生,会需要比较漫长的时间。”
的确,历史在提醒我们,工作的内涵不应该局限于努力解决经济问题。或许,我们应该感谢AI,把人类从重复性的工作中解放了出来。
正如李开复所言:“要跟AI竞争,我会建议年轻人把创造、规划和情商等软实力排在最高位置,然后也要非常开放地去学习使用AI的工具,并且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方向。当你吃饭洗澡都在想这个事情时,所达到的功力更难被AI超越。”
本文版权归世界经理人所有
(www.cec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