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验单上的“血糖指标”怎么看?
众所周知,糖尿病在早期通常没有任何异常表现,除非我们主动筛查否则很难确诊。同时,血糖检测也是糖友们必不可少的“日常项目”,通过完善检查以便进行更全面的治疗。
我们拿到的化验单,上面密密麻麻罗列着各种数值,以及代表升高和降低的“小箭头”,如何弄清楚这些数据背后的意义成为关键。
HbA1c、FPG、PPG
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PPG)是评估血糖最常用的3个关键值。
1.糖化血红蛋白: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血清中的糖类相结合的产物。糖化血红蛋白通常能够反映过去8-12周的平均血糖水平。
2.空腹血糖: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时未进食)后,早餐前采血所检定的血糖值。空腹血糖反映的是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因此是判断糖尿病病情和控制进程的重要指标,正常空腹血糖值为3.9-6.1mmol/L。
3.餐后血糖:一般是指早、中、晚三餐后2小时测定的血糖数据,正常值<7.8mmol/L,与年龄和性别无关。餐后血糖是早期诊断糖尿病、糖代谢异常的重要指标。
关于“高血糖”
一般来说,空腹血糖正常值在6.1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的正常值在7.8mmol/L以下,如果高于这一范围,称为高血糖。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高血糖不是疾病诊断,只是对血糖检测结果的判定,血糖检测是一时性的结果,诊断糖尿病还需要进一步做空腹、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以及糖耐量胰岛素释放试验检测。
关于“餐后2小时血糖”
由于每个人的吃饭速度不一样,临床上需要统一检测结果的标准,因此要求从吃饭的第一口开始计算,2个小时后测量血糖(吃饭时间不超过30分钟)。餐后2小时血糖值能较好地反映饮食及用药是否正常和有效,因而可以依据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来调整饮食和药物。
关于“血糖检测”
血糖检测本身并没有副作用或严重不良反应,偶尔发生心慌、出汗和头晕等不适,休息片刻也基本都会好转。原则上各类人群都可以进行血糖检测,但是具体的项目和频率不尽相同。一般来说,血糖检测前要保持空腹,空腹时间超过8-10小时。可以选择一天中的不同时间点,包括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及夜间。
血糖检测简单易行,大部分患者可以实现居家采集,比如自行购买血糖仪,通过指尖采血。测试时建议一次性吸取足量的血样量,应避免按压或移动血糖试纸和血糖仪。
糖友应重点关注4个血糖值
2.2mmol/L:餐后血糖波动幅度指餐后2小时的血糖与相应的餐前血糖差值绝对值的平均值,正常参考值小于2.2mmol/L。
4.0mmol/L:血糖低于4.0mmol/L就可以看作是低血糖了。低血糖的主要原因包括糖摄入不足、糖生成不足、糖消耗过多、糖转化过多等,严重的低血糖会影响记忆功能、听力,甚至导致心律失常或心肌梗死。
7mmol/L:空腹血糖不超过7.0mmol/L,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最好不超过8mmol/L。
9.0%:正常人体中糖化蛋白可在4.0%-6.0%波动,当糖化血红蛋白超过9.0%,意味着糖尿病控制不力且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增大。
对于多年的糖尿病患者而言,糖尿病是不折不扣的“全身性疾病”,因此除了并发症之外,其它脏器功能也需要定期评估,比如心血管系统、肝肾、肺部等,必要的检查可以帮助我们早期发现其它的疾病。
摄盐过度 有害健康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不应超过5克。而2015年中国成年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数据显示,每标准人日盐的摄入量为9.3克。盐摄入量居高不下,是我国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食盐的重要组成是氯化钠(NaCl),虽然钠是机体必需的营养素,但摄入过量会带来健康危害。
食盐摄入过多会增加高血压的发生风险,而降低食盐摄入量则可降低血压水平。食盐摄入过多也会增加心脏病、脑卒中、胃癌等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对于儿童,食盐摄入过多会导致心血管疾病、上呼吸道感染、锌缺乏症的风险增加,且年龄越小,伤害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