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乳牙全掉光、全身多处反复脓肿,家长竟多次拒绝检查!

学术   2024-11-15 20:45   湖南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小感染”藏“大问题”


 

撰文 | 凌


第一次入院——肛周脓肿


患儿,女,4岁,因“肛周疼痛4天,发热3天”首次入院。一个月后又因“头皮脓肿半月余,发热6天”第二次入院。


第一次入院:患儿于入院前4天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肛周疼痛,具体性质描述不清,未予特殊处理,后疼痛逐渐加重。入院前3天患儿出现发热,体温最高40.2℃,肛周疼痛加重,当地医院行肛周超声示:于肛周9点钟方位见0.9cm×0.7cm皮下低回声区,界欠清,考虑炎性改变。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患儿自起病以来饮食一般,睡眠可,大便偏稀,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患儿生后50天曾因“化脓性淋巴结炎”于当地医院行局部淋巴结切开引流及抗感染治疗;6月龄有“会阴部脓肿"病史,于当地医院抗感染治疗;1岁左右有多次呼吸道感染病史。患儿8月龄开始萌牙,2岁半乳牙出齐,自出牙起反复牙龈红肿增生,3岁左右开始脱牙,目前乳牙已全部脱落。无传染病史及传染病接触史,预防接种按计划进行,父母体健,无家族疾病史。


体格检查:T 38.2℃,P 102次/分,R 26次/分,BP 88/54mmHg。神志清,精神一般,发育可,营养一般。轻度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略苍白,口唇苍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牙齿全部脱落。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I度大。颈软,气管居中。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啰音。腹软,脐周轻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脊柱自然弯曲,活动度可,病理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


专科检查:肛周9点钟方向可触及一肿物,大小约1.0cmx1.0cm,有波动感,局部皮肤颜色发红,皮温高,有明显触痛。初步诊断:①肛周脓肿;②贫血(中度)。


肛周脓肿多见于1岁以下免疫力较低的小婴儿或新生儿,该患儿现已4周岁,无其他基础疾病,本次起病前无明显诱因。既往有多次感染史及贫血等表现。反复感染的背后一定不简单,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展开进一步的临床诊疗工作,完善相关辅助检查,抽丝剥茧,寻找真凶。


入院后完善相关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 9.3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2.30%;中性粒细胞(NEU)0.21×109/L;RBC 3.48×1012/L;Hb 88.00g/L;红细胞比容(HCT)26.70%;平均红细胞比容(MCV)76.70fL;PLT 405.00×109/L;CRP 212.01mg/L,PCT 9.9ng/mL,ESR 96mm/h。


外周淋巴细胞计数及形态正常。


尿常规、大便常规、血生化、电解质、TORCH、传染病系列、呼吸道病原抗体、体液免疫、补体、淋巴细胞亚群均大致正常。


胸片及肝胆胰脾肾超声未见明显异常。


入院后给予患儿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甲硝唑抗感染,局部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治疗。入院3天后,患儿体温逐渐恢复正常,肛周肿痛明显缓解。入院6天后复查血常规:WBC 5.66×109/L;NEU% 20.70%;NEU 1.17×109/L;RBC 3.37×1012/L;Hb 85.00g/L;PLT 405.00×109/L;CRP 12.17mg/L,血中粒细胞计数较前有所上升,炎症指标较前下降。


反复感染是该患儿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有:血液系统疾病、原发性免疫缺陷性疾病、肿瘤等。


①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感染治疗前后的中性粒细胞低、贫血,需鉴别血液系统疾病,建议完善骨髓穿刺检查,家属拒绝。


②反复感染、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还需考虑到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severe congenital neutropenia,SCN)或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cyclic neutropenia,CyN)等与粒细胞异常有关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需完善基因检测。


③肿瘤:儿童肿瘤的恶性程度较高,病程较短,患儿病史已4年,肿瘤的可能性很小。患儿经抗感染治疗后改善,患者家属拒绝进一步完善骨髓穿刺及基因检查,自动出院。


第二次入院——头皮脓肿


距上次出院1个月后,患儿因“头皮脓肿半月余,发热6天"再次入院。


入院后完善血常规:WBC 5.52×109/L,NEU% 2.6%,NEU 0.15×109/L,RBC 3.4×1012/L,Hb 87g/L,PLT 503×109/L,CRP 173.16mg/L。血常规结果再次提示中性粒细胞缺乏。


经过进一步详细询问病史,家属诉患儿每次出现感染症状时查血常规均提示中性粒细胞较低,均抗感染治疗,应用抗生素治疗3~5d后患儿症状即好转。


因此,结合患儿反复感染、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低的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考虑粒细胞异常有关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可能性大。建议基因检查。


基因测序检测结果:ELANE基因外显子区域发现的一处杂合突变c.356T>A,导致氨基酸改变p.v119E(缬氨酸>谷氨酸)。


临床诊断思维与讨论


1、诊断

该患儿自生后即出现累及全身多部位的反复感染,发病期间多次查血常规提示外周血粒细胞数目减少,并伴有轻度贫血、乳牙早脱等特点。

基因测序检测结果提示:ELANE基因外显子区域发现的一处疑似致病性杂合突变。ELANE基因相关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包括SCN和CyN。SCN表现为出生或出生后不久即出现的严重感染,中性粒细胞计数绝对值长期低于0.5x109/L,症状较重。本患儿起病相对较晚,感染较轻,中性粒细胞数目非持续性的严重减少,因此考虑该患儿为CyN诊断明确。

CyN是一组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周期性的减少为特点的慢性粒细胞减少症,属于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congenital neutropenia,CN)的范畴,发生率仅为(1~6)/100万。

CyN多数为婴儿时期发病,亦有少数患儿可至成年才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热、口腔溃疡、牙龈炎咽炎扁桃体炎、皮肤感染和淋巴结肿大等,而严重的感染较为少见。

ELANE、CSF3R、HAX1、WAS、G6PC3等基因突变均可导致粒细胞减少,但最常见的致病基因是位于第19号染色体上的ELANE基因。该病发作呈周期性,时间间隔15~35d,平均21d,中性粒细胞减少每个周期至少连续3~5d,能够自行恢复正常,恢复期患儿可无相关症状,其相关血液学变化可大致正常,但粒细胞数值可能仍略低于常人。

2、CyN的治疗

由于周期性的缺乏中性粒细胞,CyN儿童容易反复感染,偶尔严重感染危及生命。因此,定期监测血常规,及时预防和控制感染,以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等治疗对控制疾病非常重要。

G-CSF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成功预防CyN患者的感染,改善患者生活质量。G-CSF来源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及T淋巴系统,可诱导中性粒细胞的分化,降低中性粒细胞的减少程度,缩短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G-CSF可增强中性粒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杀菌作用,从而降低患者的感染概率,延长寿命,是临床治疗CyN的首选药物。G-CSF起始剂量推荐每天5μg/kg皮下注射,若疗效不佳,可增加剂量至每天10μg/kg。


参考文献:
[1] Zergham AS, Acharya U, Mukkamalla SKR. Cyclic Neutropenia. In: StatPearls.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May 22, 2023.

[2] Dale DC, Makaryan V. ELANE-Related Neutropenia. In: Adam MP, Mirzaa GM, Pagon RA, et al., eds. GeneReviews®. Seattle (W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June 17, 2002.

[3] Dale DC, Bolyard A, Marrero T, et al. Long-Term Effects of G-CSF Therapy in Cyclic Neutropenia. N Engl J Med. 2017;377(23):2290-2292.

医生站网页版上线啦
敬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无需下载便可浏览更多外科资讯
👇👇👇


本文来源:医学界罕见病频道
责任编辑:叶子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戳“阅读原文”,学习更多临床技能

医学界外科频道
感谢关注医学界外科频道!我们为外科医护们提供实用、靠谱、有趣的新闻资讯和医学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