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感染”藏“大问题”
撰文 | 凌
第一次入院——肛周脓肿
患儿,女,4岁,因“肛周疼痛4天,发热3天”首次入院。一个月后又因“头皮脓肿半月余,发热6天”第二次入院。
第一次入院:患儿于入院前4天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肛周疼痛,具体性质描述不清,未予特殊处理,后疼痛逐渐加重。入院前3天患儿出现发热,体温最高40.2℃,肛周疼痛加重,当地医院行肛周超声示:于肛周9点钟方位见0.9cm×0.7cm皮下低回声区,界欠清,考虑炎性改变。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患儿自起病以来饮食一般,睡眠可,大便偏稀,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患儿生后50天曾因“化脓性淋巴结炎”于当地医院行局部淋巴结切开引流及抗感染治疗;6月龄有“会阴部脓肿"病史,于当地医院抗感染治疗;1岁左右有多次呼吸道感染病史。患儿8月龄开始萌牙,2岁半乳牙出齐,自出牙起反复牙龈红肿增生,3岁左右开始脱牙,目前乳牙已全部脱落。无传染病史及传染病接触史,预防接种按计划进行,父母体健,无家族疾病史。
体格检查:T 38.2℃,P 102次/分,R 26次/分,BP 88/54mmHg。神志清,精神一般,发育可,营养一般。轻度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略苍白,口唇苍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牙齿全部脱落。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I度大。颈软,气管居中。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啰音。腹软,脐周轻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脊柱自然弯曲,活动度可,病理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
专科检查:肛周9点钟方向可触及一肿物,大小约1.0cmx1.0cm,有波动感,局部皮肤颜色发红,皮温高,有明显触痛。初步诊断:①肛周脓肿;②贫血(中度)。
肛周脓肿多见于1岁以下免疫力较低的小婴儿或新生儿,该患儿现已4周岁,无其他基础疾病,本次起病前无明显诱因。既往有多次感染史及贫血等表现。反复感染的背后一定不简单,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展开进一步的临床诊疗工作,完善相关辅助检查,抽丝剥茧,寻找真凶。
入院后完善相关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 9.3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2.30%;中性粒细胞(NEU)0.21×109/L;RBC 3.48×1012/L;Hb 88.00g/L;红细胞比容(HCT)26.70%;平均红细胞比容(MCV)76.70fL;PLT 405.00×109/L;CRP 212.01mg/L,PCT 9.9ng/mL,ESR 96mm/h。
外周淋巴细胞计数及形态正常。
尿常规、大便常规、血生化、电解质、TORCH、传染病系列、呼吸道病原抗体、体液免疫、补体、淋巴细胞亚群均大致正常。
胸片及肝胆胰脾肾超声未见明显异常。
入院后给予患儿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甲硝唑抗感染,局部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治疗。入院3天后,患儿体温逐渐恢复正常,肛周肿痛明显缓解。入院6天后复查血常规:WBC 5.66×109/L;NEU% 20.70%;NEU 1.17×109/L;RBC 3.37×1012/L;Hb 85.00g/L;PLT 405.00×109/L;CRP 12.17mg/L,血中粒细胞计数较前有所上升,炎症指标较前下降。
反复感染是该患儿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有:血液系统疾病、原发性免疫缺陷性疾病、肿瘤等。
①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感染治疗前后的中性粒细胞低、贫血,需鉴别血液系统疾病,建议完善骨髓穿刺检查,家属拒绝。
②反复感染、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还需考虑到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severe congenital neutropenia,SCN)或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cyclic neutropenia,CyN)等与粒细胞异常有关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需完善基因检测。
③肿瘤:儿童肿瘤的恶性程度较高,病程较短,患儿病史已4年,肿瘤的可能性很小。患儿经抗感染治疗后改善,患者家属拒绝进一步完善骨髓穿刺及基因检查,自动出院。
第二次入院——头皮脓肿
距上次出院1个月后,患儿因“头皮脓肿半月余,发热6天"再次入院。
入院后完善血常规:WBC 5.52×109/L,NEU% 2.6%,NEU 0.15×109/L,RBC 3.4×1012/L,Hb 87g/L,PLT 503×109/L,CRP 173.16mg/L。血常规结果再次提示中性粒细胞缺乏。
经过进一步详细询问病史,家属诉患儿每次出现感染症状时查血常规均提示中性粒细胞较低,均抗感染治疗,应用抗生素治疗3~5d后患儿症状即好转。
因此,结合患儿反复感染、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低的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考虑粒细胞异常有关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可能性大。建议基因检查。
基因测序检测结果:ELANE基因外显子区域发现的一处杂合突变c.356T>A,导致氨基酸改变p.v119E(缬氨酸>谷氨酸)。
临床诊断思维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