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专家讨论法”确定运营指标

文摘   2024-12-21 12:48   泰国  

本文将讨论使用“专家讨论法(Expert Panel Discussion)”来进一步细化“构建关键运营指标”的操作流程。通过有组织、有步骤的专家讨论,既可充分融汇多方专业意见,也能提升指标制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一、专家讨论法概述

专家讨论法是指邀请拥有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多位专家、管理者或利益相关者,通过面对面研讨或多轮反馈,形成较为一致的决策或结论的过程。与传统的单人决策或调研问卷相比,专家讨论法可充分反映多方立场与专业见解,广泛用于医院管理、临床路径设计、指标制定与优化等领域。  

常见形式包括:  

• 集体座谈会(Brainstorming)  

• 小组专题工作坊(Workshop)  

• 德尔菲法(Delphi)等多轮专家意见收集与反馈  

在运营指标制定中,专家讨论既可保证“目标合理、口径统一、兼顾临床与运营”,也能帮助快速达成共识,做好后续落地实施。

二、具体确定指标的步骤(基于专家讨论法)

步骤1:识别并邀请合适的专家与利益相关者  (划重点)

1.1. 专家构成

• 医院决策层代表:分管副院长或运营管理主管,掌握医院整体战略方向。

• 科室管理骨干:手术科主任、资深主刀医生、护长/护士骨干,了解一线临床诊疗需求。  

• 支持部门代表:麻醉科、医务部、护理部、质控科、财务科、信息科等,能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  

• 外部顾问(可选):在相关专业领域或医院管理上有丰富经验的学者/专家;或同级别其他医院中有成熟指标体系的标杆科室主任。  

1.2. 成立核心工作小组  

• 由科主任或运营助理牵头,明确每位成员的分工(如数据收集、会议组织、记录与汇总等)。  

• 确保讨论小组规模适中(通常8~15人较为合适),同时具备代表性和高效讨论的可行性。

步骤2:前期准备与资料收集  (划重点,这步很重要)

2.1. 明确讨论目标与议题  

• 在正式专家讨论前,工作小组要向所有参与者说明:本次讨论旨在“基于医院宏观战略与科室需求,为临床科室制定和优先排序运营指标”,并在会前将议题大纲分发给专家。  

• 主要议题包括:  

  – 医院总体战略与政策梳理(医疗质量、安全、效率、收益、学科建设等)  

  – 科室主要运营目标的初步清单与当前问题(手术量、质量安全、科研教学、患者满意度、经济效益等)  

2.2. 准备数据与参考资料  

• 从医院信息系统(HIS)、手术室信息系统、财务系统或相关文献中收集:  

  – 过去1~2年科室手术量、并发症率、再入院率、手术耗材费用、平均住院日、科研项目、论文数等。  

  – 行业或政府部门相关质量安全标准、同类医院或学科的指标对标数据。 

• 将汇总资料提前发给各位专家,确保他们在会前熟悉现状、了解参考基准。(虽然他们经常不看...)

步骤3:召开第一轮专家讨论会  

3.1. 会议流程设计  

• 主题报告:  

  – 由工作小组(或运营助理)对医院战略要求、科室现状及前期收集的数据进行简要汇报。  

• 围绕前述“两大方面”进行集体探讨:  

  (1) 如何在医院宏观目标中细化手术科室的重点方向?  

  (2) 手术科室现有(拟定)的目标清单及初步优先级安排是否合理?  

• 开放讨论:  

  – 参会专家根据自身经验及数据事实,提出修正意见或挑战现有思路的观点;  

  – 记录人员对发言内容进行详细记录,并归纳为可行动的建议。  

3.2. 形成初步一致意见  

• 会议尾声由主持人(通常是科主任或牵头领导)进行归纳总结:  

  – 列出明确的重点运营目标(如安全、效率、收益、学科建设、科研教学、患者满意度等),并就各目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给出初步排序。  

  – 标注存在分歧和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会议纪要:  

  – 工作小组应在会后形成书面或电子版纪要,并分发给所有与会人员进行确认或补充。

注意事项:如果讨论跑题,一定要拉回来,主持人一定要压得住场子,不然讨论再久也无法形成结论,最后沦为吐槽大会...

步骤4:会后整理与指标初拟  

4.1. 整理专家意见并细化指标项  

• 将不同专家提出的所有目标或建议进行归并,如:  

  – 质量安全类:“手术并发症率”“围手术期感染率”“术后30天再入院率”等;  

  – 效率类:“手术室使用率”“术间周转时间”“平均住院日”“床位周转率”“日间手术占比”等;  

  – 收益类:“科室收益增长率”“人均手术成本”“耗材与药品比”等; 

  – 学科建设类:“科研项目立项数”“新技术推广率”“论文发表数”等;  

  – 患者满意度类:“术前沟通满意度”“住院体验评分”等。  

• 若某些相似指标可以合并或分拆,应在可监测性和临床意义之间做权衡。

4.2. 初拟指标说明书  

• 每个指标需明确:  

  – 指标定义和统计口径(如围手术期感染的定义、并发症范围、时间窗口);  

  – 数据源与统计周期;  

  – 目标值或预期区间;  

  – 责任部门/责任人;  

  – 关联的预警或改进机制。

步骤5:第二轮专家讨论与修正  

5.1. 会前再次征求意见  

• 将“初拟指标清单及说明”分发给所有专家,请他们在会前进行审阅,并记录可疑之处或不同意见。  (划重点)

• 若有数据进一步更新或外部基准需要补充,也应在会前准备好。

5.2. 会议深度研讨  

• 集中围绕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展开:  

  – 指标术语与口径是否统一,无歧义?  

  – 各指标是否能真实反映手术科室的运营重点?有没有缺漏或过度?  

  – 目标值是否合理,可否达到医院与科室期望?  

  – 有无必要的分层(如A/B/C层目标),以便资源分配?  

• 视情况可先进行分组讨论(如质量安全组、效率收益组、科研教学组等),后再进行全体讨论。  

5.3. 达成最终共识 (划重点,共识很重要) 

• 会议结束前,由主持人对各项指标的修订及目标值的确定做最终确认。  

• 如果个别指标仍存在强烈争议,必要时可保留备选方案或采用投票表决方式决出结果。  

• 至此,专家讨论完成“指标体系”与“指标优先级”的主要内容。

步骤6:指标发布与后续实施  

6.1. 正式文件化  (划重点,一定要做,公开且透明)

• 工作小组将最终讨论结果编制成“临床科室运营指标制定方案”(或管理办法),包括:  

  – 指标清单(分领域/分层级)  

  – 每个指标的定义口径、数据收集方式、统计频次与责任主体  

  – 预警阈值及改进方案  

• 经科主任签字并向医院相关部门备案,也可在科室例会上对最终方案进行宣贯。(划重点)

6.2. 组织落实与持续监测  

• 运营助理或质控专员按方案要求定期收集数据、分析报告并反馈给科主任或管理团队。  

• 如果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现某些指标过于繁琐或缺乏临床实用价值,可以再次通过专家讨论或小范围会议进行微调或淘汰。

三、注意事项

1. 确保多学科参与:科室运营离不开各部门的协同,专家讨论组合上须兼顾全面性。

2. 重视数据与事实基础:专家讨论不可只凭经验“拍脑袋”,必须有充分的数据信息和行业基准做支撑,才能得出具有说服力的指标。

3. 鼓励全员参与和共识:除了核心专家,也可借助问卷或座谈让普通医护人员表达意见,以增加指标执行者的认同感;  减少指标体系落地后的阻力,提高各方执行积极性。

4. 做好会议记录与成果跟踪:每轮讨论成果都应形成书面纪要,并对最终修订进行版本管理,方便后续评价和回溯。

5. 预留优化空间:随着外部环境(医保、政策、学科竞争等)变化或内部条件(人力、设备等)提升,指标体系需要定期复盘与更新,保持动态适应。

欢迎各位领导、同行批评指正!谢谢!

我们可以共同讨论,留言和发给公众号后台均可。

菁华的学习笔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