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
节气
立
冬
天地萧索进“立冬”
今日立冬
每年11月7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时为立冬。我国古代习惯将“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冬,可分为孟冬、仲冬、季冬,即农历的十、十一、十二3个月,统称为“三冬”。
立冬过后,繁华落尽,天地间常有一片萧索的感情,树叶落尽后,显得格外清净,呈现出一种简单、凄凉的美感。冬天,带给人的整体印象,就是寒冷。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从立冬开始,万物凋敝,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经过一年的生长繁衍后,进入了漫长的休整期,躲藏起来准备冬眠。
我国古代将立冬后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气温降到零度以下,水面开始结冰。二候地始冻,土地也开始结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天寒地冻,雉鸟蛰伏,而海边却可以看到许多外壳与雉鸡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误认为雉鸟到立冬后变成了大蛤。
古时候,每到立冬时节,尤其是北方,人们要糊窗户、砌暖炕、缝棉被、添寒衣,这些都是迎接冬天的表现。特别是寒衣,已经成为我国准备过冬的一种象征物。《诗经》里就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说法。唐代大诗人李白更是发出了“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的感慨。
立冬时节,我国民间还流传着一个与寒衣有关的特殊习俗,即“送寒衣”。立冬之后,天气逐渐转冷,人们都忙着准备寒衣保暖。在这个繁华落尽的时节,总会给人们带来一些莫名的伤感与愁思。外面呼啸而过的西风,会让人们不由自主地怀念起逝去的亲人。于是,人们想到也要给逝去的亲人准备冬衣,使他们在漫长的冬季中不必受严寒的折磨。送寒衣的时间,一般被定在农历十月初一,一般为入冬的第一天。因此农历十月初一也被称为“寒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