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一群宅男的百年爱恨情仇

文摘   2024-12-16 09:36   广东  



12月11日,Netflix剧版《百年孤独》播出,重新唤起人们对这部经典的热情。


很多人都听过《百年孤独》这本文学巨著,纽约时报更是给出高评价“《创世纪》后,首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作品”,于是不少人把读《百年孤独》当作一种隐形装逼的途径。


然而装逼一时爽,读《百年孤独》就火葬场。


作为“死活读不下去名著”排行榜,《百年孤独》榜上有名。读不懂的晦涩情节、理不清的人物关系,傻傻分不清同名的爷爷、爸爸、儿子、孙子……


该如何读懂《百年孤独》呢?这里路sir为书友提供了一种视角。


1.区分小说同名人物的规律


布恩迪亚家族有重复命名的传统,从第一代到第七代,男人们只有两个名字: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


这些类似的名字,很快就能把人搞糊涂。所以,破解这本羊皮卷手稿之前,很有必要准备一张“百年孤独家谱”,边读边查。


给孩子们起相同的名字,是拉丁美洲的一个传统。作者马尔克斯就有一个和他名字一样的兄弟,他还有许多名字完全相同的亲戚。


如何区分小说里的人物呢?


马尔克斯自己给出了一条规律:阿尔卡蒂奥们总是能为这个家族延续香火,而奥雷里亚诺这一支,却断子绝孙了。


“知子莫如母”,他们的老母亲——家族的女家长乌尔苏拉,也给出了一条谶语似的规律:


“所有叫奥雷里亚诺的都性格孤僻,但头脑敏锐,富于洞察力;所有叫阿尔卡蒂奥的都性格冲动,富于事业心,但命中注定带有悲剧色彩。”


这是小说中的一条铁律。你将会看到这样一群角色,他们有一样的名字、一样的身材、一样的行为方式,乃至一样的命运。整本小说找不到一个以一贯之的主角。总是这一代不停地折腾作死,挂掉了就换下一代接着作。


有人问马尔克斯:“布恩迪亚家族可以说是拉丁美洲历史的翻版吗?”马尔克斯回答是肯定的。


很显然,小说刻意地重复人物的名字和性格,不仅是拉美生活特色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在淡化人物个性的同时,凸显了布恩迪亚家族的特点,进而反映了拉美的历史:一场巨大而徒劳的奋斗总结。


我们将由此看到,和布恩迪亚家族无可改变的重复一样,孤独的拉丁美洲在苦难中不停地原地转圈。



2.故事梗概:一群宅男的百年爱恨情仇


《百年孤独》究竟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通俗说,就是一群宅男百年爱恨情仇。


这群宅男中,奥雷里亚诺上校是比较独特的一位。他是老布恩迪亚的小儿子,每天从早到晚都待在实验室里捣腾金银手艺。


在目睹了小镇上保守党人在选举中偷换选票的龌龊行径,特别是他们的部队在马孔多的暴行之后,这位上校终于被激怒了,他投奔了自由党的部队,前后发动过32场武装起义,但无一成功。


上校的一生,遭遇过14次暗杀、73次伏击和1次枪决,却都化险为夷;他在战争中和17个女人生了17个儿子,却在一夜之间被人全部杀死。他官至革命军总司令,并发誓一天不推翻保守党政权就一天不变军衔。


他在节节胜利后深陷孤独的迷途,人生失去了方向:不知道这一生为何而战,为谁而战,又要战斗到何时?最终他不得不妥协,签订了投降协议,心灰意懒地回到了老家马孔多镇,继续过起了死宅的生活。


上校余生只做一件事:终日反复熔铸小金鱼,做好了就化掉,化掉了再接着做。在且作且毁的无尽循环里,他忘掉了战争,也忘掉了世界,获得了一种心灵的宁静。


或许,对一个老宅男而言,“幸福晚年的秘诀不过是与孤独签下不失尊严的协定罢了”。


说到底,奥雷里亚诺上校的一生,其实就是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党派纷争、内战不断的真实写照。


1819年在玻利瓦尔的领导下,哥伦比亚赢得独立,但国家政权却逐渐分为两派:自由派和保守派。两党冲突不断,内战一触即发。1899年,“千日战争”爆发,十万人因此丧生。


在小说中,奥雷里亚诺上校认为“自由派和保守派的唯一区别就是,自由派去做五点的弥撒,而保守派去做八点的”。


但天真的上校不知道,在真实的历史中,保守派得到了美国的支持,而自由派根本无力招架。美国佬的闯入,给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带来了百年的灾难和不幸。


3.一根香蕉引发的血案


布恩迪亚家族的第四代成员奥雷里亚诺第二代,在午饭后用一根香蕉引来了美国佬,让马孔多掀起了“香蕉热潮”,美国佬迅速将马孔多改造成一座巨大的香蕉种植园。


停不下的机器,流不尽的血汗,马孔多变成了富士康。不堪重负的工人们向政府抗议,但官商勾结之下,政府“以魔法般的手段将工人们提出的控诉变成无效”,而最高法院的终审裁定则认为,“根本不存在什么工人”。


于是,布恩迪亚家族第四代成员中的另一个男人,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领导了工人大罢工。


这场罢工遭到政府的残酷镇压,三千四百零八人在车站被屠杀。何塞·阿尔卡蒂奥成了大屠杀中唯一的幸存者。当他醒来时,看到了一生中最恐怖的场景:近两百多列车厢全部塞满了尸体,“像变质的香蕉一样被丢入大海”。


书中关于这场大屠杀的描写让人毛骨悚然,事实上,真实的历史更加骇人听闻。1928年哥伦比亚爆发了3.2万香蕉种植园工人的大罢工。12月6日凌晨,大约3000名工人聚集在一个火车站,人群被一排排的机枪密集地扫射着。


荒诞的是,事后政府只承认有9人死亡。可怜的拉美人民,“离天堂太远,离美国太近”。


在小说中,屠杀过后,马孔多镇下起了一场长达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的雨,这场大雨让冲刷了一切痕迹,就像从来不不曾有过起义有过集体屠杀,也没有人相信车站发生过什么事。


政府利用一切渠道在全国反复宣传:没有屠杀、没有罢工。但何塞·阿尔卡蒂奥永远也不会忘记这场屠杀,临死前,他嘱托家族的第六代成员奥雷里亚诺:“你要永远记住那是三千多人,都被扔进了海里。”


4.最后的结局


布恩迪亚家族如车轮般的重复了百年之后,终于折断了车轴。


当家族的最后一人被蚂蚁吃掉,一场突然而来的飓风把整个小镇席卷而去,“从世人的记忆中根除,羊皮卷上所载的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春梦了无痕,万事转头空。这末日般的结局,这很容易让人想起了《红楼梦》。


这两本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鸿篇巨著,在书里书外都显现出高度的相似性。也许天才在精神上是相通的,他们一样智慧、一样孤独。


马尔克斯把布恩迪亚家族的消亡归结为至死方休的孤独,因为他们不懂爱情、不通人道。小说中的马孔多镇封闭又愚昧,布恩迪亚家族既打不破也逃不出。马尔克斯认为,与其说马孔多是世界上的某个地方,还不如说是某种精神状态。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典礼上,马尔克斯做了题为《拉丁美洲的孤独》的演讲。


他历数了拉美遭受的苦难和不公,呼吁世界人民理解和支持拉美人民正义的斗争,并改写了《百年孤独》那个黯然的结局——“那些注定要忍受百年孤独的民族,将最终也是永远得到再次在世界上生存的机会”。


而今,百年之后,拉美已不再孤独。



更多精彩解读,点击收听节目

*本文摘选自【路上畅听】小程序节目解读《百年孤独》,内容有删减和调整,完整观点和讲述请移步至相关节目收听。

频编辑:xy
播:罗宁
特约撰稿人:刘恩凡,文学编辑、专栏作者

点击收听音频
👇👇
点击图片 即刻试听


微信内容编辑:凉三
监制:翻墙陈
配图:网络

-END-

有趣有料的音频图书馆
让你越读越性感
欢迎大家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
每天听一本书,点亮【在看】👇

路上读书
为有趣而声!一个音频图书馆,海量节目在线收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