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买买买到断舍离,这届年轻人物欲有多低?

文摘   2024-11-11 09:30   广东  


在今天这个物质条件丰富的社会,买买买、“剁手”消费已经成了人们的重要活动之一,越来越多人用购物来表达和定义自我。


然而在邻国日本,消费市场却是另一番景象:人们的购物欲不强,而且越来越推崇简约、舒适、环保、实用。


用日本消费社会研究专家三浦展的话来说,这标志着日本进入了“第四消费时代”。 


这话的潜台词就是:日本也有过全民消费欲望膨胀的时候,买东西也曾十分疯狂。那么,从买买买到断舍离那么,日本如今的消费现状是怎么形成的呢?


三浦展把1912年以来的日本社会消费分成了四个阶段:


以少数中产阶级为主的第一消费时代,以家庭为中心的第二消费时代,个人化的第三消费时代,以及重视共享的第四消费时代,也就是日本今天所处的阶段。


1.日本社会消费发展史


日本的第一消费时代,要从1912年说起。这一年,领导明治维新的明治天皇去世,身受西方文化熏陶的大正天皇登基,拉开了第一消费时代的序幕。


一方面,西方工业文明传入日本,收音机、电灯泡、缝纫机之类的商品流行开来;另一方面,日本人口快速增长,并且迅速向城市聚集,形成了像东京、大阪这样人口几百万的大城市。


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中产阶级诞生了。城市化和商业化带来了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让他们的收入大幅增加,消费能力也就跟着增强了。人们开始崇尚西方的生活方式,追求摩登时尚的都市生活。


这样的消费现象一直持续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虽然在战时需求的拉动下,日本经济快速发展,但也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结果就是,劳动者的实际工资减少,贫富差距扩大,全国消费水平没法继续提高。

1945年,日本战败,开始从废墟中重建经济。随着经济的复苏和高速增长,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升高,城市化建设进一步加速,工业化让商品实现了大批量生产。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让全国范围的消费能力蹭蹭上涨。


换句话说,消费的主力军开始从少数大城市里的中产阶级,转向大多数的普通民众。自此,日本进入了第二消费时代


在第二消费时代,家庭成了社会消费的主要力量。一方面人们的腰包更鼓、更有钱了,另一方面,汽车和电器之类的大件商品实现批量生产,价格也更便宜了,于是家庭消费开始了爆发式增长。


现在很多著名的老牌日企,像东芝、三洋、松下、丰田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快速发展起来的,而它们的使命就是满足大众的基本需求,缩小各个阶层、各个区域之间的消费差距。


比如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就在这个时期提出了“自来水哲学”,觉得企业应该努力让商品像自来水一样便宜,人人都能用得起。


从1970年代后期开始,商品种类越来越多样,消费群体也开始分化,原来统一的“大众”,慢慢出现了“小众”“分众”。消费的主体也从家庭转向个人,这标志着日本社会开始进入第三消费时代。


个人化消费盛行,差异化也就逐渐显现,毕竟每个人的消费行为都带着属于他的特征。不仅如此,人们开始追求消费带来的心理效应,他们不再满足于商品的实用价值,而是更加看重感性的内涵表达。


比如手表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计时工具,而是作为时装的一部分,不同的服装要搭配不同的款式,只为了彰显自己的个性、收入和社会地位。


消费的个人化和差异化,带来了消费市场的高度繁荣和饱和。然而,当人们在用物质表达“自我”的时候,却创造出了一个心理“黑洞”。



2. 第四消费时代:回归社会的共享消费


在第三消费时代,人们用消费来探索自我、证明个性,意味着消费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购物行为,而是成了支撑一个人“自我”的基础:你拥有什么样的商品,享受什么样的服务,就代表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但仔细想想,这很可怕,如果我只能依靠物质生活,靠着住豪宅、开豪车、买包包,来获得存在感和满足感,那一旦我不能再买买买了,或者这些东西不复存在了,我又是谁?我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


在1990年代末,很多日本人就产生了这样的困惑。


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造成6500人死亡,44000人受伤,受灾人数达到32万人;


1996年,日本16岁到64岁的劳动力人口开始减少,老龄化问题让年轻人的养老负担越来越重,消费能力下降;


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波及日本,几个大型商业银行先后破产;1998年,日本政府把消费税率从3%提高到5%,进一步加大了对消费的限制,经济继续负增长……


这一系列事件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重大影响。从1998年开始,日本人的自杀率忽然上升,出现了日本社会学界所谓的“1998年问题”

经济不景气,收入不稳定,再加上内心孤独空虚,让日本人开始反思之前的消费行为。特别是经历两次大地震,人们眼睁睁看着突如其来的天灾,让无数生命和财富化为乌有。


相反,人们在灾难面前互相扶持,让所有人感到了温暖和慰藉。人们这才终于意识到,物质财产都是脆弱的,可以转瞬即逝,而亲朋好友等等的社会关系才更重要。


就这样,1990年代末,第四消费时代开始萌芽。人们的物质欲望不再像以前那么强烈,而是出现了几种新的消费倾向:


一是无品牌倾向。


崇尚名牌的人越来越少,追求简约和休闲风格的越来越多,很多年轻人和有钱人也开始穿优衣库之类的便宜牌子;

二是本土倾向。


向往欧美和都市生活的人越来越少,离开大城市、回归传统日式生活的人越来越多,比如夏天不用空调,而是用竹帘、洒水来降温,而旧家具、旧民居、传统工艺品也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当中;

三是私有主义的削弱和共享意识的加强。


随着人们对物质的占有欲迅速降低,“断舍离”开始风行,也就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迷恋。


不必要的不买,不急用的不买,能租借就租借,能共享就共享。


3. 未来的社会消费:共享与互助的时代


回顾了日本这一百多年的社会消费发展史: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消费的主体从一部分中产阶级扩大到全民,重心从家庭转向个人,再转向社会。


那么,展望未来,日本的消费社会将如何发展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归本源,深入探究一下“消费”的含义。


“消费”来自英文单词consume,如果从字面上理解,“con”就是“全部”,“sume”就是拿走,合在一起意思就是把生产出来的东西都消耗掉,好比粮食,收获多少就能吃完多少。


但要按这样理解,也就不可能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了,假如全球能生产多少辆车,我们就得买多少辆,那估计人手得好几辆车,这不是太浪费了吗?


那还有一种理解,是经济学家提出来的。他们认为,消费是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产。


但是这么解读,又未免太效率至上了,说得好像我们人类就是一种促进生产的工具,假如消费就是为了生产,那生产又是为了什么呢?


既然上面两种对“消费”的理解都不全对,三浦展给出了另一种解读,在他看来,消费不是单纯为了消耗物质或者生产物质,而是为了不断满足人们的新需求,解决新的社会问题。


在物质不足的年代,消费就是要满足物质欲望;在情感空虚的年代,消费就是要满足人际需求。


按照这个逻辑,要想知道未来社会消费的形态,就要分析未来的日本会面临哪些社会问题。


最突出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人口老龄化。据推算,到2035年,日本20-30岁的年轻人只有1046万,而65-89岁的老年人口将会达到3293万,差不多是年轻人的3倍。


不难想象,光靠年轻人来养老年人恐怕不现实,那么能不能反过来,让3个老年人来支撑1个年轻人的生活呢?这背后的理念,就是共享。


比如说,有钱、有房、有地的老年人,可以把屋子低价租给年轻人,老奶奶可以帮着做点家常菜,老爷爷可以介绍些工作上的人脉;反过来,年轻人则帮老人跑跑腿、买买菜,教他们用新的高科技工具。


这样一来,大家都是举手之劳,却能给对方带来巨大的帮助,不仅解决了生活上的不便,还互相带来了一份陪伴。


跟第四消费时代的共享相比,这种共享更深一层,也更有意义。原来的共享就像是公园,是共有的、共用的;而未来的共享则是互助的,各自拿出多余的东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有需要的人。


在未来社会,这种共享互助形式的消费将成为主流,改变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大家现在耳熟能详的公司,主打共享租房的爱彼迎、提供共享出行服务的滴滴、Uber等等。这种共享不仅能有效节约社会资源,更会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如果我们拿三浦展的社会消费发展模型,来看如今的中国,会发现由于地域辽阔、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等因素,呈现出好几个消费时代同时进行的状态。


像农村地区正处在第二消费时代,十年以来,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一直如火如荼;


而三四线城市正在经历第三消费时代,人们的个性化消费需求格外旺盛,所以也成了最重要的消费群体之一;


至于一线大城市则已经迈向第四消费时代,人们开始追求简单生活,不少年轻人纷纷喊着要逃离北上广深。


所以说,不管是天猫还是拼多多,都有存在的理由,什么消费升级、消费降级也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不管在何时何地,消费解决的始终都是人们当前最急切的需求,而日本可以说是我们社会消费演变的一个很好的参照物。


当中国走进“未富先老”这样的特殊历史阶段,又该通过怎样新的消费趋势来破局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更多精彩解读,点击收听节目

*本文摘选自【路上畅听】小程序节目精读《第四消费时代》,内容有删减和调整,完整观点和讲述请移步至相关节目收听。


频编辑:lvy
播:鲁阳
特约撰稿人:沐里,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

点击收听音频
👇👇
点击图片 即刻试听


微信内容编辑:凉三
监制:翻墙陈
配图:网络

-END-

有趣有料的音频图书馆
让你越读越性感
欢迎大家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
每天听一本书,点亮【在看】👇

路上读书
为有趣而声!一个音频图书馆,海量节目在线收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