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至20日,全国人大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做好新时代人大农业农村工作学习交流会在广州召开。
来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和农委有关负责同志围绕城乡融合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人大农业农村工作等内容深入交流,并走进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火热实践一线考察。
以环境提升为切口
推进乡村“迭代升级”
在会上,不少与会人员对广东“百千万工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经验做法印象深刻。
会上介绍,广东抓城乡融合,主要解决城乡之间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等“硬联通”和要素配置、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软联通”问题。在这一创新机制带动下,最新数据显示,广东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推进粮食、蔬菜等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茶叶、南药等5个数百亿级集群建设;2023年全省乡村休闲旅游接待游客数量1.67亿人次,同比增长27.42%;2023年至今提升农房风貌品质约11.7万户,建设或改造绿色农房约3.7万户;全省新增绿化面积4000公顷、新增绿化带长度7919公里;广东农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下薄弱村基本清零,2023年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2.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缩小至2.36∶1……
“广东从省委层面高位推动实施‘百千万工程’,力度非常大,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高度契合。”浙江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朱学进说,在浙江实施“千万工程”积累的路径、方法、理念基础上,广东“百千万工程”结合省域特色,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突破,通过顶层设计促进要素资源向乡村倾斜、更好发挥圩镇承载连接作用等做法值得学习。
朱学进认为,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必须“迭代升级”,以乡村环境提升为切入口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十分关键。基础建设、人居环境提升是“硬指标”,加强民风乡风、营商环境、社会治理、服务水平则是“软实力”。“只有环境好了,市场中的人才、资金资源要素才会更乐意流向乡村,激活乡村内生发展动力。”
推动乡村发展要因地制宜
“乡村还能这么建!”与会人员走进广州市黄埔区迳下村,眼前田园丘陵与溪流灌渠阡陌纵横,伴着水岸融合的田园风光,一场面向未来乡村建设的革新正在进行。
绿树掩映间,装配式示范农房简洁大气,全屋装有“集成家居”“全屋智能”和“光储直柔”等先进系统。很难想象曾经这里是产业单一、基建空白、环境杂乱、治理混乱、劳动力流失的模样。
“通过这几天的交流学习,我感受到广东推进‘百千万工程’力度大,机制活,成效明显。广东全省齐抓共管,注重机制建设,以系统规划推进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臧爱武说,参观迳下村时,他真切看到科技如何助力乡村建设。该村还通过发展产业聚集、文旅先行,打造优美生态环境,并以组织保障实现人才聚集,在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体现新质生产力运用的成果。
眼见广州乡村的新图景,贵州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张美钧认为,广东结合省情实际实施“百千万工程”,尤其强调“强县促镇带村”的联动机制,发动社会各方力量投身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效。他说,推动乡村发展要因地制宜,各地区根据自己禀赋不同、条件不同寻找适合的路径。例如,贵州发展林下经济等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中药材、油茶、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有发展基础和拓展前景。
在会议期间,各省人大常委会围绕如何因地制宜促进乡村发展互相交流。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去年在听取审议省政府关于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情况报告的同时,开展专题询问,今年继续做好专题询问后半篇文章,以听取审议专项报告的形式开展跟踪监督。在农业大省山西,为解决农业生产中“未来谁来种地”“谁来帮农户种地”“怎样种好地”等问题,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出台全国首部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条例。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促进种业发展若干规定》。福建与江西两省共同探索开展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管理的跨区域协同立法,建立规划、保护、管理、执法等全方位协同机制。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马瑞婕、姚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