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汤+锅巴就能调脾胃虚、体力差、瘦弱,胜过吃补药
创业
2024-11-02 20:30
辽宁
但很多人不知道,米饭做得好,能同时具有养人、燥湿、滋润的功能,俱补脾胃阴阳。先说源于底层的锅巴。不太焦的锅巴,是健脾的好东西。阴土,就是潮湿低洼的土。土要化生万物,就要干湿适中,所以阴土的特性是喜燥恶湿。换成医学表达就是,脾与阴土特性一致,对湿特别敏感,也特别畏怕。又因为湿性类水,为阴邪,所以湿就容易伤脾阳。为什么喜温?因为暖土才能生万物。换句话来说,脾也是得暖才能运化食物、化生水谷精微。倒推个二十年,在没有电饭锅之前,我们多用瓦锅煮饭,饭堂则多用铁锅。这两种锅,都容易焖出有锅巴的饭。尽管不是每餐都有锅巴,但是几餐之中会有一次饭是带锅巴的。这时我们吃的米饭,其实是温性的,这种饭是暖脾的。而现在少了锅巴的饭,最多是平性。既然脾喜欢温,现在吃的没锅巴的饭,等于令脾少了一个温暖来源。日积月累下,我们的脾,就多半不是暖土了。这样,生化之力自然就减弱了。其次,锅巴是燥的。脾的特性是喜燥而恶湿,所以,它与脾之性最为相投。在五味之中,腥喜归肺,臊喜归肝,焦喜归心,香喜归脾,腐喜归肾。锅巴的微焦味可助心阳。心阳就像太阳,阳光普照,可暖脾土,正应了益火可补土的意象。香味入脾,应是生活常识之一,我们一闻到真正的饭菜香,食欲就自然而生。这样归纳下来,具温、香、燥特点的锅巴,就有健脾燥湿、消食化滞和收敛止泻之效,这不就是专为脾而设的吗?说明一下,这里说的锅巴,是煮饭时自然焖出来的微焦色黄而带香味的锅巴。而不是焦黑带苦,或者饭烧糊了的锅巴,这些锅巴不要吃。现在还有制成零食的锅巴,有些失之自然,似乎也过于干燥,不属上品。而带油性的锅巴零食就更不好了。米汤就是用上等米做干饭或熬稀饭时,凝聚在锅面上的一层米油。如果是大锅中熬出的,且达到一定粘稠程度的,效果就更好。米汤中有稻米中约2/3的营养物质以及90%的人体必需营养元素,是体虚者的补身佳品。在中医看来,它是味甘、性平、质润之品,功能益气、养阴、润燥。清代名医王士雄曾言:「患虚症,以浓米汤代参汤,收奇迹。」如果说,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喜锅巴;那么,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就喜米汤。如果锅巴配上米汤,一燥一润,刚好完成了脾胃燥湿相济的功能搭配。假如锅巴吃多了,也可调和可能造成的上火。经常喝米汤对孩子的健康和发育有益,既营养,助消化,亦利于对脂肪的吸收。用米汤给婴儿作为辅助饮料,是比较有益的。《本草纲目拾遗》说:「米油,力能实毛窍,最肥人。黑瘦者食之,百日即肥白,以其滋阴之功,胜于熟地也。」这里,还可看出米汤的另一个好处。一般的滋阴药,如熟地、生地,多滋腻而助湿,米汤却滋润、厚肠胃而不助湿。所以,如果觉得人参贵,又害怕通常的滋阴药滋腻的人,喝米汤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于缺少奶水吃的婴儿,奶粉加米汤,营养更丰富。这里说明一下:上好的米汤最好用还留存胚与糊粉层的留胚米(一般指留胚率在80%以上的大米)来熬制,营养保健作用才会强。若用精制大米去熬制,再经过淘洗,营养价值就会降低。食物每日都要吃,所以拥有药物无法取代的位置,更应该引起养生爱好者的重视。孙思邈《千金翼方》里说得明白:「夫为医者,当需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乃不愈,然后命药。」《黄帝内经》说:「药以祛之,食以随之」,提倡药治要与食治结合起来,也完全符合现代医学和营养学的原则。可以说,如果能做到「寓医于食」,中医才真算是没有白学。
缘起于科普常见/常用中成药、减少服药误区的意愿,我与答摩制作了这门《潘毅·用中成药应对家庭常见病》网络课。
中成药是历代医书里的有效方、经典方、经常用到的方,经过医家的验证,成为今天药厂在生产、药店在售卖的中药方成品。因此,中成药可以说是2千年中医药的部分精华。它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使用方便。因为是成品,所以购买、服用都很方便,拿来就用,免去煎煮的麻烦。第三,家庭常用。不仅用来调理常见病症,也用来改善体质偏差和亚健康,家人用得上。中成药种类繁多,我根据40年的临床、教学经验,精选其中较为核心、家庭常用的80种,构成《潘毅·用中成药应对家庭常见病》这门课。1.对自己和家人的体质、易得病症心中有数,知道谁最常用哪个中成药,学会备药、买药;2.对药店琳琅满目的中成药能看明白,真正读懂药品说明书、医生建议书,免受误导;3.边学中成药,边打通中医基础理论、辨病辨证(四诊)、中药方剂,增长中医功力。也就是说,它既是一个常见病症用药的查询手册,也是一个浓缩版的中医速成课。「万物各有自然之性,凡病自有当然之理。即物以穷其性,即病以求其理,豁然贯通,则天地所生之万物,人生所患之百病,皆曰一致矣。」可以说,这就是中药可以作用于人体、治愈身心疾病的原理。衷心希望这门课能帮助大家健康少病。1.本文选摘自中医老师潘毅,未经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