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 下方卡片关注不迷路!
在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旅程中,心学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心学旁通到底在说什么呢?让我们一同深入探讨。
心学是阳明先生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后提出的深刻学问,阳明先生认为儒释道的圣人都在讲述同一桩至关重要的事情,正因如此,在他讲课与讲学过程中,有许多地方与佛家禅宗极为相近。
比如,阳明先生讲良知的一段话,“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
我们不妨通过一个例子来理解,拍一下自己,你有见闻,能听到声音,但良知并非由此产生,然而,见闻却都是良知的作用体现。
所以,良知既不局限于见闻,又离不开见闻。
再看黄檗禅师所说,“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然本心不属见闻知觉,亦不离见闻知觉。” 两者话语如出一辙。
阳明先生还提到,“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妄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
这里的 “知” 就是 “觉”,就像我们说 “不知不觉”,不知不觉就到了某个时间点,知与觉意思相同。
还有这样一个场景,有人问阳明先生问题,他以一个禅师的故事作答。
有位禅师,人来问法就举起拂尘,徒弟把拂尘藏起来后,又有人问,禅师便空手举起。阳明先生说自己的良知之法就如同那拂尘,舍了又有何可提?又有人问功夫,先生说 “我的法何在?我的拂尘哪里去了?” 这完全像是禅师在对答。
“道一而已,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释氏之所以为释,老氏之所以为老,百姓日用而不知皆是道也,宁有二乎?”
儒释道所讲其实是一回事。
萧惠问 “己私难克,奈何?”
阳明先生回答 “将汝己私来,替汝克”。
这让人想起禅宗二祖慧可拜见达摩祖师时说 “吾心不安”,达摩祖师回应 “将心来,与汝安”,二者几乎一模一样。
我们教大家的自在禅修方法,学员们在学习过程中会发现,这其实就像是在致良知,阳明先生以良知为核心概念,而我们的核心概念是觉性、觉知。
禅修实际上是儒释道各家心性修养功夫的融合,阳明先生的致良知功夫同样也是心性修养功夫,佛家把它叫禅修,阳明先生叫致良知,本质是相同的。
用禅修理论来解读阳明先生的功夫,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都能解读得更加透彻,但本质上,我们教给大家的方法就是致良知的方法,只是用了不同的话语体系来表达而已。
那么,通俗地说,怎么致良知?
举个例子,拍你一下,你知道被拍了,这个知道就是你的良知,腿疼时知道疼,这也是良知。
在生活中致良知,就是时刻知道自己的状态,比如,知道自己现在坐着的姿势,走路时知道自己在走路,这是自然的知晓,而非经过思考后才知道,这就是致良知,也是自在禅修中的一种禅修方法。
吃饭时知道自己在吃饭,走路时知道自己在走路,这就是活在当下,在每一个瞬间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经过这样的训练,良知良能会不断增强,表现为觉知力的提升,你随时随地知道自己的能力会提高,就能越来越多地处于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状态,这时良知就开始增长了。
最后,让我们以阳明先生的话来结束,“诸君听吾言,实去用功见吾讲一番,自觉长进一番,否则,只做一场话说,虽听之亦何用?”
就如同阳明先生讲格物,讲一二十年都是如此,听了之后要去用功,有了进步再听就会有不同的体会,否则只是空谈,听了也没用。
用老子的话勉励大家,“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New Course Recommendation
新 课 推 荐
详解:数据规范、绩效与培训、员工信息管理、薪酬个税统计、招聘合同与考勤、数据可视化等相关知识点。
详解:项目管理基本概念及案例分析、项目启动、项目计划、项目控制与纠偏、项目收尾及项目经理领导力。
减少工作中的无效情绪,增强处理团队中情绪冲突的能力。
课程既有绩效管理的理论框架也有实战的工具,并插入多个实际管理案例,适合各阶段管理者和HR进行学习。
你们点点“分享”,给我充点儿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