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识D二真面目,不能只在血栓中

文摘   健康   2024-07-18 10:23   湖北  

作者 | 李美权
单位 | 湖北慧宜医疗集团恩施慧宜医学检验实验室
01
前   言
D-二聚体(D-Dimer)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ⅩⅢ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纤溶过程中所产生的最小标记物,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D-Dimer检验在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溶血栓治疗的监测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临床应用日趋广泛。D-Dimer检验易受标本、人员、仪器、试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常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而使其灵敏度和特异性降低,影响临床诊疗。故D-Dimer的检验结果需要检验人员和临床医生予以甄别,正确利用。

下面分享一例因类风湿因子(RF)的干扰而导致D-Dimer假性增高的典型案例,以此来探讨D-Dimer的检验技术及临床应用。

02
案例经过
者,男,73岁。因“右髋疼痛伴活动受限2年余”入院,自诉四肢多关节畸形伴疼痛20余年,未行特殊治疗。10年前因左侧股骨头坏死在当地某三甲医院行左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既往有慢性乙肝病史,未行特殊治疗;有体癣病史10余年,长期外用药物涂擦治疗,具体药物不详。否认“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史。诊断为“右髋疼痛因:右股骨头坏死?”。入院后完善相关实验室检验,其凝血功能检验结果显示D-Dimer为25.35μg/ml↑,FDP检验结果为3.75μg/ml,D-Dimer与FDP出现了明显的逆反现象,呈单纯性的增高,见表1。

笔者在进行检验报告审核时对此结果感到惊讶,当天室内质控在控,仪器设备运行无异常,该报告前后标本检验结果均在参考区间内,查看样本无异常,询问当班护士采血过程顺利,遂重新采样对D-Dimer进行复检,复检结果为25.44μg/ml↑,前后两次检验结果无明显差异,排除了采样因素对其干扰及偶然误差的可能。

结合D-Dimer与FDP的检验结果,综合分析考虑FDP假性降低或D-Dimer受某些物质的干扰而出现假性增高的可能性较大,故对标本进行倍比稀释检验,其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FDP经过倍比稀释后检验结果依然比较稳定,而D-Dimer稀释后检验结果不成线性,且随稀释倍数的增加受干扰的因素有所减弱,故推测患者体内存在RF、嗜异性抗体或人抗鼠抗体等干扰性物质的可能性较大。遂更换抗干扰能力较强的其他检验系统对D-Dimer进行检验,获得结果均示轻度升高,进一步证实了笔者的推测,其结果见表3。

查阅患者其他检验结果,类风湿六项检验结果显示,RF因子抗体>400RU/ml,且以IgM型增高为主,见表4,肝功能检验结果见表5,其他实验室检验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结合患者动静脉彩超及相关部位CT等检查结果,临床诊疗无血栓形成的直接证据,综合考虑,高浓度RF的存在是导致D-Dimer假性增高的罪魁祸首。

03
案例分析
本案例患者诊断为右股骨头坏死,D-Dimer虽可能升高[1],但不至于升高如此显著,在惊讶之际确认了设备和样本无异常后,复查排除了采样干扰及偶然误差。本实验室采用的是迈克生物胶乳免疫比浊法检验试剂盒,贝克曼5800生化分析仪检验平台。试剂说明书“r≥0.990”,对抗干扰能力未作声明,理论上稀释后的检验结果应在24.962~25.724范围内。以上稀释检验所得结果均与原液检验结果相去甚远,且无稳定的比例关系,推断本结果应该存在明显的干扰因素。

D-Dimer在除急性肝炎外的各型慢性肝病中均明显升高,是反映肝功能损伤严重程度的指标。不同类型肝病患者血浆D-Dimer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2]。本案例患者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且肝功能异常,亦可能导致D-Dimer升高,但不至于如此高水平表达,且FDP正常,D-Dimer与FDP出现了明显的“分歧”。稀释后检验结果表明干扰D-Dimer检验的物质,并不符合化学反应的规律,本案例患者类风湿因子高浓度表达,可能是干扰D-Dimer检验结果的主要原因。

为证实笔者的推断,再更换抗干扰能力较强的其他检验系统对D-Dimer进行检验,获得结果均示轻度升高。量子点荧光免疫法是一种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稳定性的新型荧光标记技术,RF对其干扰极小。沃芬免疫比浊法说明书声明RF不超过1400U/L结果不受影响。故推断极高的D-Dimer检验结果是类风湿因子干扰的结果。

04
案例延伸

随着生活习惯日新月异的改变,血栓性疾病日趋高发常见,日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对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日趋高度关注。血管造影术和CT血管成像及MR血管成像技术能直接显示血管栓子,是诊断血栓形成的“金标准”。D-Dimer作为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物,是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特异性分子标记物,也日益广泛地应用于血栓疾病的诊疗中。

由于D-Dimer检验的灵敏度高且特异性低,是一项阴性排除试验,其阴性结果对于排除血栓性疾病尤其是静脉血栓具有临床指导意义。另外,应用溶栓药物后D-Dimer明显升高,若达到疗效,该指标在升高后很快下降;若升高后持续维持在一定高水平则提示溶栓药物剂量不足,故应用于溶栓治疗监测是D-Dimer另一重要临床价值。但D-Dimer的检验结果,需要结合临床予以正确评价。在D-Dimer阴性患者中有极少数人可能伴有静脉血栓,原因可能是血栓体积很小或是远端小血栓、临床表现发生时与标本采集时间间隔太长、纤溶活性降低等,陈旧性血块存在时本试验也可呈阴性。同时,凡有新血块形成的许多疾病D-Dimer均可升高,如手术后、恶性肿瘤、肝病、妊娠、炎症、创伤、冠心病等,还包括超过60岁的高龄人群[3]

目前,公认的影响D-Dimer检验的因素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RF。RF是存在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浆中的一类以自身变性IgG为靶细胞的抗体,可以是IgG,lgM或lgA,能与lgG分子Fc片段上的抗原决定簇反应,使IgG致敏胶乳颗粒出现非特异性凝集。因此,RF升高的患者可导致D-Dimer无意义的升高。二是嗜异性抗体(HA),由已知的或未知的抗原物质刺激人体产生的一类具有足够滴度、能与多个物种的免疫球蛋白发生相对弱的结合的多重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这种抗体能和毫无关系的抗原起反应,故将这种与被检物质化学结构不同但活性相似的物质称为嗜异性抗体。嗜异性抗体通常出现在EB病毒、风疹病毒、麻疹病毒、腺病毒、肠道病毒等病毒感染后,归因于B淋巴细胞的CR2受体与病毒相互作用后的多克隆激活。故当临床出现无法解释的D-Dimer升高时应怀疑嗜异性抗体干扰[4]。三是人抗鼠抗体(HAMA),通常是在接受动物免疫球蛋白治疗后,针对抗原性强的抗原产生的抗体,其活性较强。HAMA同HA一样,都可对所有免疫学实验产生显著干扰。两者作用机制实质上相似,都由于在捕获或检验抗体时产生的“桥接效应”,最终导致对结果的误读及假阳性结果。

样本稀释不能完全解决RF、嗜异性抗体及人抗鼠抗体对免疫比浊法检验D-Dimer的影响。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检验,可能受到非特异性干扰是方法学本身的局限性,抗原抗体反应需要一个适当的比例关系,抗原过量或不足均可影响两者结合的差异。同时干扰物质是未知的,其含量也是未知的,稀释会得到忽高忽低的检验结果。另外,不同检验试剂盒使用的单抗不同,抗干扰能力也不同,因此,对于可疑假阳性结果建议更换不同品牌试剂盒重新检验[5]

D-Dimer是FDP众多片段中的一种,因此理论上D-Dimer不可能大于FDP,也不大可能出现D-Dimer和FDP一阳一阴的反常现象,多为其他因素干扰造成的假阳性或假阴性。所以临床在选用D-Dimer和FDP作为纤溶亢进筛检试验时,切勿“见到D-Dimer增高就抗凝”!应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其他辅助检查综合分析,正确判读结果。

05
案例总结
实验室诊断在如今的疾病诊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检验人员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而特殊的角色。医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需要检验人员既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既要判断敏锐,还要思维活跃;既要娴熟专业,还要熟悉临床。不能只要“结果”,不辨真伪;不仅要对“本标本负责”,还要对患者和临床负责,要立足检验,放眼临床。检验部门与临床紧密沟通,做好临床服务工作,做好检验方法的性能及局限性的介绍做好特定临床背景下检验结果的判读临床应重视相关实验室检验的联合应用,避免误诊误治。脱离临床的检验充其量就是一张黑字白纸,缺失检验的临床也近乎是盲人摸象。检验部门还要根据检验用途的预期,评价现有检验系统性能,不断优化,以持续改进和提升检验质量和检验能力,不断提高实验室对患者医疗贡献的质量和适宜性。

【参考文献】
[1]  罗淑荣巴英伟刘国斌,等. 生骨胶囊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的影响[J]. 河北中医药学报201126 (3)23.
[2]  寇存山. 肝病患者检测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 (5):103.
[3]  姜傥. 迪安诊断丛书. 指标诊断学[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80.
[4]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栓与止血专业委员会. D-二聚体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杂志,2023,103 (35):2743-2756.
[5]  袁莉. D-二聚体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值得注意的相关问题[J]. 临床实验室,2024,18 (02):24-28.

审稿:唐生尧

责编:刘   肖

审校:刘国生

学术交流|医学科普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下面公众号


检验杏坛
检验杏坛公众号,致力于搭建检验医学专业“医教研文”协同发展的交流平台,无偿提供健康科普、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文化宣传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