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郑建琼
前言
案例经过
案例分析
本案例采用检验结果百分比堆积作图法,分析比较本次和复查检验结果中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血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C)、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等所占各参数百分比的变化趋势。其计算公式为:本次检验结果(%)=本次检验结果/(本次检验结果+复查检验结果)×100%。根据患者同侧静脉采血样本和无输液静脉采血样本的检验结果,经百分比堆积作图法处理后可见(见图2),患者同侧静脉采血样本和无输液静脉采血样本检验结果中的参数MCV、MCH、MCHC和NEUT%的变化基本一致。各参数百分比的变化趋势均在50%左右,但输液同侧采血样本的WBC、RBC、HGB、HCT和PLT结果则明显受输入液体稀释的影响,其百分比的变化趋势约在柱型堆积图的30%左右,严重影响检验结果的真实性。
由于本案例红细胞参数相对恒定,因此在输液侧采血和无输液侧采血的检验结果中MCV、MCH、MCHC基本一致,各占堆积百分比的50%左右,但RBC、HGB和HCT由于受输入液体的稀释作用,输液侧仅占堆积百分比的30%左右。然而,在临床医疗实践中,由于手术急性出血来势迅猛,要从RBC、HGB和HCT的降低来判断所采集标本是受输入液体的稀释,还是自身出血因素所致难以定论,也无依据可言。相反,从WBC和PLT的结果分析中可以看出,从单一标本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相对数(NEUT%)的变化可以客观反映标本是否受输入液体的稀释,还是自身出血因素所致,这可从粒细胞动力学角度加以解释[2]。
中性粒细胞是从骨髓内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成熟和释放而来,正常情况下,接近成熟的中性粒细胞90%储存于骨髓,仅10%释放入外周血,称之为血液总池,在血液总池中,约有一半在血液中自由循环,称循环池,另一半松散黏附于毛细血管内皮上,称之为边缘池,循环池和边缘池两者之间可以自由交换,构成动态平衡。本案例数据表明,无输液侧血样的WBC为10.61×109/L,NEUT%为70.50%。而输液侧标本由于受输入液体稀释的影响,WBC为5.09×109/L,较无输液侧结果明显下降,NEUT%为81.30%,较无输液侧结果显著增高。可见,从白细胞的分离变化来判断所采标本是否受输入液体的稀释是可取的,即在RBC、HGB、HCT和PLT显著下降的情况下,当WBC明显下降且NEUT%显著增高时,可初步判断该标本采样受输入液体的稀释,应即可提醒临床护理单元避开输液侧重新采样,否则影响临床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客观评估和判断。
案例延伸
护理工作与医院各项工作密切相连,检验报告是否真实、客观地反映病人的身体状况,除检验医学技术外,护士采血的规范与否非常重要,是检验前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3]。一般病房采血对病人实行清晨空腹采血,但遇到特殊情况要按医嘱随时采血。当病人正在输液时,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结束输液时间的长短来决定适时采血,能避开输液最好。如果病人的病情重,急需采血,也一定要在病人输液的对侧采血,而且输液的速度应尽量减慢,以减少输液对血液的稀释而影响检验结果。
案例总结
本案例启示,当血常规检验结果与近期结果比较,WBC明显下降且NEUT%显著增高,并伴有RBC、HGB、HCT、PLT同时显著降低时,可初步判断该标本采样受输入液体的稀释,应及时提醒临床护理单元避开输液侧重新采样。本案例说明,静脉输液同侧采血标本,其检验结果不能正确反映机体的真实情况,进一步阐明了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事实上,不管是相关的研究数据,还是在临床操作实践中都会经常碰到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问题。具体而言,最主要的就是错误的标本采集和处理。比如,输液同侧采血,血液被稀释,导致部分检验结果呈断崖式下跌这一明显错误。实际上,标本的采集,实验仪器的检验、校准和性能维护,定标和试剂的储存等均是造成检验结果异常的常见分析前质量控制因素[4],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职称考试|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