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钾低钙的真相,源于未规范采血

文摘   健康   2024-05-24 09:05   湖北  


作者 | 唐生尧
单位 | 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医学检验科


前   言


正常情况下,机体的内环境相对稳定。但在病理情况下,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发生紊乱,则会影响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电解质的生物化学检验已成为临床许多疾病诊断、治疗评估和预后判断的重要依据。临床上通常对电解质结果设置有危急值标准,需要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实验室对电解质的检验,干扰因素较多,特别是分析前的因素影响最为明显,规范采血顺序和选择合适的真空采血管,是电解质检验结果准确的重要保证[1]

下面分享一例因采血顺序不当,且将紫色抗凝采血管中的血液倒入黄色采血管中送检电解质,导致电解质检验结果异常的典型案例。
案例经过

患者,女,67岁,间断胸痛7天,加重5小时,胸痛为胸骨中下段及心前区闷痛,伴有肩部及背部放射痛,每次持续2至3分钟,改变体位及休息后可自行缓解,5小时前患者出现持续胸痛,伴大汗,外院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体格检查:T 36.4℃,P 57次/min,R 20次/min,BP 104/62mmHg,意识清楚,颜面口唇无紫绀,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偏低,心界无扩大,心音减弱,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无病理性杂音;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下壁导联ST段回落,病理性Q波形成,V1-V4导联缺血改变,V7-V9导联呈QS型;腹平软,无明显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问诊:有糖尿病,慢性胃炎、胆囊结石、双肾结石病史。患者入院行急诊冠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术中血压低,行去甲肾上腺素和升压治疗

入院后完善肝肾功能及电解质(见表1)、血气分析(见表2)、尿常规(见表3)等相关实验室检验。因电解质等部分检验结果明显异常,则要求重新采集血液后予以复查(见表4)

根据上述实验室检验结果:首次检测血清电解质钾显著增高,钙和镁显著降低;血气分析中钾正常,钙轻度偏低;心电图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无明显高钾改变。规范采集血液后分离血清复查电解质,结果显示正常,表明患者无高钾低钙血症,其前后两次检验的显著差异源于采血不规范,属检验前质量控制环节。
案例分析


高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高钾血症时,患者会出现一系列神经肌肉症状,如震颤、肌肉酸痛、感觉异常、软弱、苍白和肢体湿冷等一系列类似缺血的临床表现。神经及神经肌肉联接处兴奋性抑制及心肌膜电位改变,可导致心内传导阻滞,出现心动过缓、心室纤颤等心律不齐,引起循环功能衰竭,心电图可出现缓慢、规则、愈来愈宽大QRS波群,甚至与T波融合,最后发生心脏停搏或室颤,心脏停搏于舒张期[2]。低钙血症则表现为手足抽搐或佝偻病。

本案例中,“高钾低钙”的检验结果与患者临床表现严重不符合,同时患者也无肾脏疾病,其他检测结果也与此矛盾重重。经仔细分析判断导致这个异常结果的原因是分析前因素,故建议临床重新采集血液后检验血清电解质,结果显示患者电解质正常。与临床联系后得知,护士给患者采集完第一管紫管后因更换采血管血液停流导致黄管未采集到血液,而患者病情危急,护士随即将紫管中血液分一半倒入黄管后送检。紫管中因添加有抗凝剂EDTA-K2,K+可直接导致高钾结果,EDTA可与钙离子发生络合反应形成螯合物,从而干扰钙与偶氮申Ⅲ的结合,最终引起低钙结果[3]
案例延伸


临床上高钾血症常见于:①摄入过多,多见于钾溶液输入过快或量过大,服用含钾丰富的药物、输入大量库存血液等所引起;②排泄障碍,少尿或无尿时,如急性肾功能衰竭;③细胞内钾外移增多,常见于大面积烧伤、挤压伤等组织细胞大量破坏,细胞内钾大量释放入血;代谢性酸中毒时,血浆H+往细胞内转移,细胞内的钾转移到细胞外。与此同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泌H+增加,泌钾减少,使钾潴留于体内;④假性高钾,常见于血管外溶血、白细胞增多症(WBC>500×109/L)及血小板增多症(PLT>600×109/L),若标本放置后可因凝集而释放钾,引起假性高钾[4]

临床上低钙血症常见于:①低清蛋白血症,血清总钙降低,游离钙大多正常;②慢性肾功能衰竭,使1, 25-(OH)2D3生成不足,导致低钙血症;③成骨作用增强,见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甲状旁腺素(PTH)分泌不足;④维生素D缺乏,见于长期低钙饮食,加上暴露于阳光下太少;⑤电解质代谢紊乱并发高磷血症,升高的血磷破坏了钙、磷间的正常比例,使血钙降低,并发镁缺乏,可干扰PTH的分泌,并影响其在骨和肾内的活性,导致低钙血症[4]

临床上遇到异常结果时,除考虑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患者病例特点外,不能忽视分析前因素,错误使用真空采血管或采血顺序不当可导致电解质结果明显异常,应当引起检验人员的关注,避免造成严重的医疗纠纷。特别是抗凝剂EDTA-K2影响尤为明显,为研究不同水平EDTA-K2对电解质检验结果的影响,笔者比较了同一患者不同采血管及不同EDTA-K2份量的电解质检验结果,同时与溶血标本进行了比较(见表5),用于分析电解质检验报告的准确性。比较结果显示,EDTA-K2对钾、钙、磷和镁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溶血主要影响钾,据此可分析导致电解质结果异常的原因,指导临床检验工作。

案例总结


本案例,错误使用抗凝剂或采血顺序不当会对电解质的检验结果产生严重的干扰,是实验室经常碰到的分析前质量控制问题具体而言,就是不规范标本的采集和处理。如本案例,一针穿刺多管采血的先后顺序明显错误,且在采血的过程中血常规标本量足够,而生化标本量过少的情况下,“不明真相”的标本采集人员就自作主张将血常规标本倒入生化检验管内,导致电解质检验结果出现“高钾低钙”这一明显错误。实际上,检验血电解质的推荐方法将待测样本采集于肝素抗凝采血管中,1小时内在非冷却的条件下离心分离血浆,从而使分析前的误差降到最小。因此,要提高检验前质量控制,就需要加强对临床护士标本采集培训,尤其是错误使用抗凝剂和采血顺序不当检验结果的影响,保证在特殊情况和不同环节的检验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情操穆银玉卢雯君. 不同真空采血管和标本放置时间对电解质检测结果的影响[J]. 上海预防医学2014(3)149-150151.
[2]尹一兵,倪培华.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M]. 1.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44-251.
[3]黄汝英罗玉娟. 脉采血真空管使用顺序对电解质检测结果的影响[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21)3203-3204.

[4]万学红,卢雪峰. 诊断学[M]. 9.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80-383.

职称考试|医学科普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下面公众号


检验杏坛
检验杏坛公众号,致力于搭建检验医学专业“医教研文”协同发展的交流平台,无偿提供健康科普、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文化宣传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