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球菌感染,不容忽视的二次伤害

文摘   健康   2024-05-22 00:05   湖北  


作者 | 唐生尧

单位 | 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医学检验科



前言

链球菌是一类较为常见的化脓性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和健康人的鼻咽部,可引起呼吸系统感染和超敏反应性疾病等。儿童初次感染后症状往往较轻或属于自限性疾病,临床及其监护人很容易忽视其危害,部分病例可发展为急性肾小球肾炎(AGN),AGN是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水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为主要临床表现,并可有一过性氮质血症的肾小球疾病。实验室检查包括尿常规检验、血液生化检验、肾功能检验等,是其诊断的主要手段。导致AGN的病因较多,临床诊断需根据实验室的检验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史综合分析。
下面分享一例首次链球菌感染痊愈后,二次导致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典型案例。

案例经过

患者,男,14岁,头痛、头晕、尿少3天,尿色呈浓茶样,未见明显肉眼血尿,病程中有发热,无腹痛、腹泻,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体格检查:T 37.4℃,P 72次/min,R 18次/min,BP 170/110mgHg,意识清楚,步入病房,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腮腺无肿大,双侧眼睑浮肿;呼吸平稳,呼吸音粗,未闻及啰音;心脏未及明显异常;腹平软,无明显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正常;右侧胫前见一处外伤,用纱布覆盖;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问诊:有1月前咽痛和1周前右腿撞伤局部肿痛史,否认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肝炎、结核等病史。门诊以“急性肾小球肾炎”收住院。

入院后完善肝肾功能及抗链球菌溶血素O (ASO)(见表1)、血常规(见表2)、尿常规(见表3)、24小时尿蛋白定量(见表4)等相关实验室检验。

根据上述实验室检验结果:抗链球菌溶血素O为725 IU/mL,免疫球蛋白G为17.0g/L,均显著增高。补体C3为0.21g/L,补体C1q为109 mg/L,均显著降低。尿隐血3+,且红细胞形态为非均一性,尿蛋白定性2+,定量0.34g/24h。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史,进一步明确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规范治疗后,康复出院。


案例分析

链球菌感染后轻则引起上呼吸道感染,重则引起肺炎。但是除了这些常规感染性疾病外,链球菌还会进一步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本案例患儿初次感染后仅表现为咽痛,未正规治疗即自愈,也未引起足够重视,虽然感染已经好转,但是链球菌产生的一系列物质导致体内免疫反应持续发生,最终在一个月后发展为急性肾小球肾炎。实验室检验指标尿蛋白阳性,尿隐血强阳性,尿红细胞计数升高,形态呈非均一性红细胞,抗链球菌溶血素O升高,上述指标均有助于临床快速诊断,以及与肾病综合征等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此外贫血、补体降低与文献报道一致[1],有助于病情分型和疗效评估[2]。儿童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据报道与可逆性后脑白质脑病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有关[3]。此外,临床上还应检测N-末端脑钠肽前体、IL-6、IL-13和PCT等,以应对重症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4]

案例延伸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一般多发生于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2~3周内,体内产生抗链球菌抗体,该抗体与链球菌可溶性抗原结合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引起免疫复合物肾炎。循环免疫复合物是引起组织损伤的始动因素,而不是引起组织损伤的直接原因,其组织损伤机制如下:免疫复合物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产生裂解片段C3a、C5a等过敏毒素;聚集的中性粒细胞在吞噬免疫复合物的同时,还释放蛋白水解酶、胶原酶、弹性纤维酶和碱性蛋白酶等,使血管基底膜及周围组织发生损伤;免疫复合物和C3b可使血小板活化,释放血管活性胺类物质,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导致水肿,也可以使血小板聚集、激活凝血机制,形成微血栓,引起局部组织缺血、出血及坏死。

肾病综合征(NS)是以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严重水肿和高脂血症为临床特点的综合征。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①尿蛋白测定:NS最主要的实验室诊断依据是大量蛋白尿,并通常为肾小球性蛋白尿。②血液生化检查:血浆总蛋白,特别是白蛋白显著下降;IgG水平可显著下降;胆固醇或甘油三酯升高。③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检测:高凝状态是NS的重要并发症。临床上急性肾小球肾炎主要需与肾病综合征进行鉴别诊断,实验室指标大多相似,主要依靠尿隐血和尿红细胞计数相互鉴别诊断。

案例总结

本案例启示,链球菌初次感染多无明显症状或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一般以抗菌和对症治疗即可,临床及患者极易忽视其二次危害。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多发生在初次感染一到两个月之后,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重症,从而危害患儿生命。ASO检测阳性多见于学龄期(>6岁)儿童;男童ASO检测阳性率高于女童;链球菌感染好发于冬春季[5],存在这些高危因素时,患儿有上呼吸道感染等链球菌感染症状后,临床应该警惕并提醒患者注意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可能,必要时及时就医,尽快诊疗,预后会更好。

【参考文献】
[1]段翠蓉,李志辉,丁云峰,等. 儿童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伴急性肾损伤的临床分析[J].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20,40(6):1074-1076.
[2]雷蕾,陈植,刘小荣. 儿童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与C3肾小球病的临床分析[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37(21):1660-1664.
[3]吕俊. 儿童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及其诊治进展[J]. 临床儿科杂志201129(2)192-195. 
[4]宋晓光李巍赵鹤进. 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患儿血浆NT-proBNPIL-6IL-13PCT表达[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232(1)140-144.
[5]郭山春,徐传伟,刘云. 我院2013年儿童抗链球菌溶血素O检测结果分析[J]. 儿科药学杂志,2016,22(1):7-9.

学术交流|医学科普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下面公众号


检验杏坛
检验杏坛公众号,致力于搭建检验医学专业“医教研文”协同发展的交流平台,无偿提供健康科普、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文化宣传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