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从北师大实验闯进普林斯顿,北大爸首次公开12年反卷之路:只做了这2件小事!

教育   2024-11-18 13:08   北京  

从北师大实验到普林斯顿的M同学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当年她申请大学时,可谓top名校“收割机”:同时收获了普林斯顿大学文学、艺术史专业的offer香港大学法律与工商管理双学位全奖offer,还成为当年唯一获得牛津大学法律专业offer的大陆学生。

再往前追溯,M同学初三就在与高中贯通的班级读书,中考成绩在区里6000多个学生中名列前10;初三首次裸考托福便取得112分的成绩,之后顺利考入北师大实验国际部——北京每年录取藤校的学生中大约一半来自这里。

但在采访M同学爸爸的时候,他却直言在成长过程中“对女儿没有过高期待”。 

M爸爸特意强调,他在M同学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千万不要问孩子长大了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一旦有了很高的期待,就相当于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方向,而他真正想做的,只是鼓励M同学去探索、去体验、去自由生长。

“她终会长成她自己的模样”,M爸爸很笃定。

令我感到惊讶的是,在这个盛行鸡娃和内卷的时代,M爸爸似乎没有被任何弥散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焦虑所裹挟,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论,从不带M同学上补习班,一放假就撒了欢儿地去田野、山川见识广阔天地。那些在外人眼里鲜亮的名校头衔和高分,只是M同学按照自身生命节律成长的自然结果。

这是怎么做到的?M爸爸在此分享了他的“养娃方法论”,比如:

  • “进入北京国际教育top级别的北师大实验国际部,就逐渐摸清了藤校的喜好秉性。”

  • “从小到大从不逼迫学习,只是营造学习氛围。”

  • “遇到困难时,我一直都相信她能行。”

原来,家长对孩子不设限,才是孩子真正抵达顶峰极限的密钥吗?M同学这一路是怎么走进藤校普林斯顿大学的呢?让我们听一听M爸爸的心路历程,一探究竟。

马上,12月的美本早申请就要放榜,我们也预祝各位2025届的毕业生们都能顺利翠鹿!

(为了方便读者理解,以下将采用M爸爸第一人称叙述。)


我从北师大实验国际部摸索到的
三个“申藤密钥”

让女儿走国际教育这条路,缘起一个偶然的机会。女儿初中成绩优异,初三就在贯通班学习高中课程,课业压力越来越大。

那年冬天,北京雾霾压城,连续多天空气污染指数爆表,在为孩子的健康忧心忡忡的同时,我的心中萌生了让孩子出国留学的念头。

我对女儿说,要不咱们考一考托福试试吧。女儿当时对托福一无所知,简单熟悉了一下托福考试的题型就进了考场,首考就是112分。看到女儿具备了国际教育所需的至关重要的英语能力,我有了一些底气,才下定了让她留学的决心。

女儿凭借中考优异成绩及托福成绩,顺利升入了北师大实验国际部。北师大实验国际部位列北京国际学校第一梯队,美本申请成绩连续多年全国第一,美本藤校及前十的Offer数量约占北京的一半。

北师大实验国际部有其独特的先进教育理念。对于上课期间学校不收手机这一做法,刚开始很多家长不太理解。其实这是学校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一种实践。学生以后到国外读书期间,需要自己独立完成学业,并照顾好自己的生活,所以学校从一入学就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孩子们的独立自主能力、自我约束能力,而不是严加看管。 

我觉得家庭教育也是如此,家长通过树立权威让孩子听话,实际上无法让孩子更愿意学习,而家长关心、支持、鼓励孩子,孩子才能更加开放的主动学习。所以我和孩子妈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鸡娃不如鸡自己”。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做好了,才能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北师大实验的课程体系也很“自由”,且独具特色。女儿高中第一年的学习跟高考部的课程一样,进行全科的学习,不分文理,这是学校“全人教育”理念的体现,目的就是为学生在留学期间多样的专业选择打下基础。女儿在大学期间的专业探索和选择,靠的就是高中时期的文理兼修。

关于AP课程,学校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能力强喜欢学习这类课程的就可以多考,比如女儿高二时就考了五门,当然也有的同学只考了两到三门。因为申请大学是全方位能力的综合评估,AP成绩只占其中一部分。

这些课程之外,学校还有通识课程、升学指导课程和100多个学生社团。学校里各方面的活动和竞赛非常丰富,女儿当时就参加了赛车社团、模拟法庭社团,还有美国学术十项全能竞赛、历史碗等多个比赛,高中生活特别丰富多彩。我觉得这就是女儿在北师大实验体验到的整体氛围——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培养批判精神、养成自学能力。

■ M同学与小伙伴一起为学校设计的明信片

在我看来,北师大实验国际部的整体师资力量也很强。虽然相比其他国际高中,北师大实验国际部的外教数量可能比较少,但是少而精,知识渊博,老师们都非常平易近人,认真负责,与学生亦师亦友。

经过北师大实验国际部的系统培养,到了女儿高三申请季那会儿,已经对于申请美国名校的要求及整套选拔体系比较熟悉了。实际上,我觉得北师大实验的整个培养体系很符合美国大学的“审美要求”,简单来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01

硬实力

也就是学生的各项成绩,包括标化、GPA、各项竞赛奖项等硬杠;

02

软实力

即学生的领导力、创造力、社区贡献、公益、文体艺术、性格爱好、批判精神与自我反思等;

03

通过文书体现的学生整体申请形象

能否取得大学招生官的青睐,也就是俗话说的“讨喜度”。

女儿那一届有170多名学生,95%的学生都被世界排名前30的大学录取,其中美国藤校和排名前十的大学约占30%。可以说,经过北师大实验国际部三年的打造,几乎所有学生都进入了世界top级别的大学。

平日里,总会有人问我,送孩子进入北师大实验这样的学校不“卷”吗?这不算一种“鸡娃”的方式吗?我总是会回答,这要看你如何理解“内卷”。

在我看来,女儿进北师大实验,是为了让她学会发现自己的长处,与其他同学一起相互合作,强强联合,而不是为了拿她的长处和别人的短板做比较,搞成一种谁也不肯相让的沉重压力。 

我相信,作为家长,我们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一起发展出更大的潜力。


听上千本英文书初三托福首考112
优秀孩子背后家长可以做的两件事

实话实说,女儿从小就是个成绩优异的孩子,但这并不是我刻意鞭策出来的结果。

就拿女儿托福首考112分来说,她的英文成绩一直都很好,这取决于她养成的习惯——沉浸式听书、读书。

自女儿刚学会认字的时候开始,我就为她找一些带图的英文书看,从易入难,后来上学了,我就带着她去图书馆借书,每次都是拿拉杆箱去,一借满满一箱书。

我还会时刻打开听书软件让她听英文书籍,平常在家做家务、做手工,每个闲暇的时刻,我都会放有声书让她听,如果她不爱听世界名著,就让她听像《波西杰克逊》等探险类小说,她听着听着就入迷了。当她非常享受读书和听书时,我自然就不用特意叮嘱她去学英文。

印象最深的一次,我们全家出去玩,为了避开节假日高峰期,凌晨三点我们就开车出门。一上车,女儿就开始听英文书,几乎不停歇地听到晚上7点钟到达目的地,把《暮光之城》系列全部听完了。我就这样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培养起了她的英语学习兴趣。粗略估计,那些年她听的英文书不下千本。

当然,这也导致女儿小学时候的英文比中文要好。为了提高她的中文能力,我也想了一些“歪招”。

有一年,教女儿语文的李老师要求学生写周记,连续写了一个学期,女儿的中文作文水平提高不少,但下一学期李老师就没有再做要求。我觉得提高得还不够,就拿自己的备用手机冒充“李老师”,给自己的主手机号发信息,布置周记作业、反馈批改建议,直到一个学期后觉得女儿的语文水平很不错了,我才停止“布置作业”。后来她知道了这件事,还打趣叫我“李老师”。

就这样,在学习上,女儿从小就培养起了兴趣,学习效率很高,成绩一直都保持在“第一梯队”。我也从不带她去上课外补习班,唯一一次是她初中物理确实觉得有很多地方不懂,于是我让她去机构补习了一学期,她掌握了所需的基础知识,我们也就停止了补习。

其实我真正在做的,是为她“减负”。从小到大,直到上高中学习变得紧张起来之前,一到周末、假期我们就带她出去旅游,经常飞到一个城市租车自驾,一玩就是十多天。我希望她可以从小亲近自然、领略不同的风土人情。多年下来,全国各个省市基本玩了大半。

■ M同学拍的照片

我也一直陪她探索不同的兴趣爱好。女儿好奇心很强,对各种各样的事情都愿意尝试,我就带她学习打网球、游泳、下围棋、画素描,这些爱好她在进入高中之前一直坚持,但我从不逼迫她考级或是参加各种比赛获得某种荣誉。

人生的冲刺是没有尽头的,培养她学这么多兴趣爱好--

  • 一是为了陪她自由探索自己的潜能;

  • 二是在漫长的人生里,可以有一两样爱好一直陪伴着她。

我是如何挖掘她的天赋、逐渐找到她未来发展方向的?我也没有刻意为之。女儿申请大学时,一开始选择的是创意写作(文学)、艺术史专业,当她选择了之后,我倒推才发现,是她小时候听很多书之后让她对世界充满好奇和幻想,加上她喜欢画画,对艺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才使选择这二个专业成为必然。

■ M同学的作品

不过女儿的专业方向在上大学后又发生了一些改变。大一的时候,她对经济产生了兴趣,想要未来进入投行工作,于是大一寒假我便让她和我从事投行的朋友聊天,朋友为她讲了投行的前台、中台、后台都是在做什么,她也在暑假申请了香港的短期实习,还在大一学期中的线上实习时写了一篇很有份量的经济方面的论文。不过真实体验过后,她觉得投行前台工作更多需要与人打交道,并非她感兴趣的方向。

女儿后来也在大二寒假时体验了在律师事务所实习,觉得自己其实也还比较喜欢律师工作。在对未来职业的探索道路上一直都是这样的,她喜欢什么,我就带她去体验,为她寻找资源,创造真实接触的机会。

目前她选择的是计算机、AI方向,也在科技公司实习过二个暑假,非常喜欢写代码。但我想这可能也未必是她未来长期发展的终点。重要的是,她无论选择什么专业,我相信她都可以做的很好。


早申曾和耶鲁失之交臂
最后找到内心的声音

当然,一路走来,也会有遇到压力、困难的时刻。女儿成长着,我也成长着。

虽然在这种比较自由的养育环境里,女儿几乎没有叛逆期,但在刚升高一的那一年,她还是因为感受到了过大的压力而情绪低落。

那段时间,她总是嚷着生活没有意义,无论我如何劝说和安慰也没有什么效果。最后,她提出希望养一只小狗来安慰自己,我与她明确了养宠物需要承担的责任,包括遛狗、喂食、打扫卫生等方面,她答应下来,于是我们一起领养了一只小狗,取名叫做“默默”。很快,女儿就从低落的情绪里走了出来。在那一年的国际部电影节上,她所在的小组还以“默默”为主角写了一部电影剧本,“默默”还获得了当年的“最佳男主演奖”。

很多时候,孩子青春的伤痛需要科学处理,处理不好就会留下伤口,处理得当就会转化为创造力。

“默默”和M同学画的“默默”

除了这种成长的阵痛期,学业上的压力也是需要我们和她一起面对的。高三申请季来临前的那个夏天,她要同时应对多个活动——两个科研要做、两个顶级夏校要参加、出作品集、打比赛。

所有的活动集中在一起,我和她妈妈能做的就是帮她合理规划好时间,提供有力保障。不过好在我们都是沟通比较顺畅的,包括专业的选择,我尊重孩子的意见,她也愿意倾听父母的想法,这段日子很快就过去了。

到了申请季选早申校的时候,也是心理紧张起来的时刻。当时预报名填报了三次,学校也统计了三次,就是为了最大程度避免学生择校的冲撞,每一次预报名完学校都会组织调整。但是无论如何调整,大家的选择还是会冲撞。这个时候我就对女儿说,咱们不要盯着别人的选择是怎样的了,也不要焦虑,就聚焦自己内心最想报名的学校和专业。虽然早申没有录取耶鲁,我们也并不灰心。

其实我也在潜移默化告诉孩子,关键时刻,还是要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但是要说完全不焦虑也是不可能的。早申REA耶鲁没中的时候,我还是很焦虑的,CA系统只能申请20所大学,我们都申请满了,其实也在通过大量的申请工作和保底来缓解焦虑。

像最近几年的就业形势不太乐观,我听说去年很多名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没有找到理想工作,去年暑假的时候女儿找实习初期也不太顺利,我一边安慰她,一边帮她搜索岗位信息,她半年内投了400多份简历,平均每100份才能得到一两个面试邀请,经过好多轮笔面试,直到今年2月份才得到一份比较理想的实习机会。

面对困难,我和她妈妈一直站在女儿这一边,陪她共同渡过。我们一家这种朋友式的亲子关系,就是面对所有难关的底气。女儿偶尔因为学业或生活的事情向我和妈妈哭诉,我们就鼓励她,当她给我们分享普林斯顿校园的蓝天、美丽的树叶时,我们就和她一起快乐着。


本期福利

👇👇添加小助手,进入爸爸真棒国际交流群,获取更多美本申请资料,还可以听M同学爸爸分享申请经验


找资源、听讲座和更多牛娃故事
👇关注“爸爸真棒”探索更多👇

点赞&在看,及时收到推送哦



爸爸真棒
K12原创教育资讯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融合教育探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