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传视频显示,重庆一名外卖骑手在街头被一名女子踩踏脸部,并多次扇耳光。打人者疑似是醉酒状态,态度嚣张,而被打的外卖员全程未还手。
视频截图
10月8日,重庆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发布“警情通报”称,经调查,打人女子黄某当日饮酒后,搭乘朋友张某驾驶电动自行车行至大学城西路时,因在路上呈S形左右摇摆,外卖骑手冉某超车时指责提醒,双方发生口角,黄某将冉某拉倒在地,并踹踏踢打致冉某受伤。目前,黄某已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进一步调查处理中。
据网络公开信息梳理
一方面,外卖骑手弱势与隐忍的符号化趋势显露
重庆醉酒女子殴打外卖骑手一事中,有观点认为,受害人冉某的隐忍很可能是出于对收入和生计的考量。正如一些骑手在猝死等悲剧性事件中的表现,这一群体常常超负荷工作以获取更多收入,身处高风险的工作环境却难以获得应有保障。公众在对这一群体表达同情的同时,也将外卖骑手视为“现代底层劳动者”的代表。公众情绪逐渐从对于个案发生的愤怒转向对系统性问题的思考。因此,主流舆论声音也开始对平台、雇主和社会保障体系未能有效保护骑手的现状诉说不满,呼吁改革劳动制度、提高骑手的劳动保障。
另一方面,舆论通过该事件实现对社会公正与同情心绪的集中表达
对正当防卫权利的讨论不仅关乎个案,也关系到如何保障弱势群体在遭遇不公时的自我保护权利。法律条文虽赋予了公民正当防卫的权利,但实际操作中是否能真正保护这些底层劳动者,仍是公众关心的焦点。该案情引发公众对于酒后暴力、社会公平和法律责任的深刻反思。极目新闻发文表示,不少网民对外卖员“全程未还手”感到心酸或愤愤不平,其实源于对“还手即互殴”的担忧和选择性隐忍。
从近期各地外卖骑手相关的各类舆情事件中不难发现,外卖骑手的困境不仅仅是个人的,也是结构性的,而如何保障这些弱势群体的权益,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命题。
外卖骑手长期处于高压的工作环境下,这种压力不仅来自派单的数量要求,还来自外部因素,如复杂的交通状况和与顾客、小区物业的摩擦。郑州外卖员因车辆问题下跪、杭州骑手与保安冲突等事件反映了“最后一公里”配送的挑战,骑手需要为及时完成订单承担过高的个人风险。与此同时,骑手的收入不稳定,平台的派单规则复杂,许多骑手需要长时间工作才能维持基本生活,甚至不得不“自愿”加班以多接单。而平台和雇主的规则设计和奖惩机制将更多责任推向骑手个人,缺乏明确保障机制。
外卖骑手大多处于非正式劳动市场中,现阶段暂无法享受与传统就业岗位相同的劳动保障,如社保、带薪休假和工伤保险等权益难以落实。部分外卖骑手缴纳社保意愿较低的案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所处的基本权益保障边缘性地位。但这个问题不仅暴露出个别平台的失职,还显现出该行业劳动保障体系的亟待完善。外卖行业的“新型用工关系”使骑手难以组织工会、高效表达诉求,劳动权益的争取显得更加艰难。
部分外卖骑手受制于个人教育背景、技能水平等因素,职业选择相对受限。而近期网传平台将骑手年龄上限设定为45岁,更暴露出骑手职业发展前景的另一困境:他们不仅面临职业淘汰的风险,未来也缺乏转型的空间。随着体力和年龄的增长,许多骑手的工作效率和竞争力下降,导致他们无法在行业中长期立足。社会和平台对骑手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缺乏投入,使得他们在面对职业生涯的终点时,很难找到新的就业方向。
外卖骑手每日高速穿梭于车流中,有时为保证送单时效违反交通规则,造成交通事故。基于这一现状,广州出台新规明确外卖骑手一周交通违法三次将被停单,虽然这一规定有助于遏制骑手违法行为,但更需关注的是事故背后反映出骑手为了追赶时间和完成任务,不得不以违反交通规则的方式提高效率。平台的派单机制与时间要求,实际上将安全责任推向骑手个体,平台本身未能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此次重庆醉酒女子殴打骑手事件将骑手的人身安全风险再次置于舆论视野,当事骑手甚至还需担心“还手即互殴”可能引发的法律责任,更加剧了公众对于骑手易遭到社会不公对待与缺乏法律保护的认知。
面对上述结构性问题,社会对外卖骑手权益保障的呼声日益高涨。公众逐渐意识到,骑手们不仅仅是个人选择了一个高风险、高压力的工作,他们实际上被困于一个缺乏保护的劳动环境中。诚然,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灵活就业的机遇,但劳动者应有的权益保障也不应缺位。改善骑手们的职业处境,后续需要从劳动权益、职业发展、安全保障等多个方面推行制度改革。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保护这些为社会运行贡献力量的劳动者,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
作者:武汉人民在线主任舆情分析师 刘衍
编辑:李娅琦 | 责编:朱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