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网消息,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暨中国精神文明网创办20周年座谈会于12月25日在北京召开。与会者就改进创新网络文明建设进行交流研讨,一致认为,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要大力推进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坚持凝心铸魂,强化价值引领,着力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网上宣传,让正能量变大流量,充盈网络空间。要坚持发展和治理相统一,健全网络文明建设工作机制,着力增强网络空间治理效能,画出网上网下最大“同心圆”。
网络空间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明程度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会议提出的“让正能量变大流量”的主张,为网络内容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强调了在网络空间中传播积极健康内容的重要性。此外,座谈会提出健全网络文明建设工作机制的健全、增强网络空间治理效能,为构建清朗的网络环境提供有力支撑。中国精神文明网20年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网络文明建设的成长与进步,未来将继续在引领网络文明新风尚中发挥重要作用。
据光明网消息,12月24日,2025中国信通院ICT深度观察报告会——网络和数据安全产业分论坛上发布了《算力网络数据安全研究报告(2024年)》。报告梳理了目前算力网络的主要应用场景、运营模式及技术架构,分析了算力网络面临的数据安全风险与挑战,并提出“三横一纵”的算力网络安全保护体系框架。“三横”包括基础设施层面、编排管理层面和运营服务层面的数据安全保护;“一纵”则涉及组织机构、人员管理等八大方面的安全管理。
算力网络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布局。但随着算网融合架构的推进,数据安全风险亦与日俱增,安全管理难度不断攀升。在此背景下,《算力网络数据安全研究报告(2024年)》深入挖掘算力网络面临的多重安全风险,并针对性地提出“三横一纵”的算力网络安全保护体系框架,从宏观视角为行业提供了全面、系统且深入的数据安全保障。“三横”构建全流程防护体系,确保数据安全;“一纵”提供全方位管理支撑,保障整体安全。该框架有助于明确各方职责,有效提升安全防护效能,为算力网络的稳健发展筑牢根基,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前行,并为全球数字竞争中的算力网络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据新华社消息,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首次增加数字经济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023年末,全国共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法人单位291.6万个,从业人员3615.9万人。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8.4万亿元。普查数据揭示了我国数字经济的四大特点:第一,数字产业化取得显著成效;第二,数字制造和数字应用优势明显;第三,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态势较好;第四,产业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数字经济已跃升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在我国,数字经济是推动产业结构深度优化、经济竞争力持续提升的关键力量,是经济稳健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将数字经济纳入国家经济普查结果,是顺应经济发展新趋势的必然要求,彰显了其在我国经济版图中的重要地位。从普查数据来看,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巨大规模和强劲增长潜力,在推动产业数字化、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此次调查数据,不仅是对我国数字经济现状的全面梳理,也为制定数字经济战略、引导资源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据新华社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1月末,中国5G移动电话用户数量达到10.02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的56%,与上年末相比提高了9.4个百分点。5G基站总数增至419.1万个,比去年同期净增81.5万个。全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到12亿个,比去年同期净增6360万个。此外,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5947亿元,同比增长2.6%,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10%
5G技术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代表,其发展根植于移动数据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5G用户突破10亿大关不仅标志着5G技术的广泛普及,也反映了中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5G网络的广泛普及和用户规模的持续增长,为数字经济注入了新动力。5G基站的大规模部署,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电信业务收入和业务总量的稳步增长表明通信行业的健康发展态势,更有助于增强经济活力,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据中国新闻网消息,“数字时代的智库建设与舆论传播”圆桌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该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打造的品牌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如何提升中国智库全球治理能力与舆论传播效能、多元化智库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功能与挑战等议题展开研讨。
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兴数字技术正在深刻地影响全球现代化进程和国际传播的逻辑。智库作为政策研究和舆论引导的重要力量,其建设和发展更需与时俱进,不仅要求技术和方法的更新,更需对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中国智库正从数量规模转向高质量发展,注重思想创新和国际影响力,亦需紧跟技术发展,培养技术型人才,优化网络传播能力。本次论坛为智库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官方微信公众号消息,2024年,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持续深化涉仿冒诈骗类网站平台受理处置工作,共受理处置违法违规网站平台518个。这些仿冒诈骗类网站平台存在以下特点:一是迷惑性强,通过镜像、复制相关部门官方网站等形式进行伪装,令网民难以分辨真伪、极易受骗;二是诱惑性强,常以“高额利息”“退费补贴”“有偿发稿”等内容为噱头,诱导网民落入诈骗陷阱。三是隐蔽性强,绝大多数服务器在境外,网址域名经常跳转,以此逃避监管。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仿冒诈骗网站的复杂性和危害性对网络治理提出了严峻挑战。相较于传统的网络诈骗手段,其高度迷惑性严重侵蚀了网络信任体系,威胁着数字社会的稳定性。中央网信办在积极处置违法违规网站平台的同时,也对其特征展开了系统性总结与深入分析。这不仅是对仿冒诈骗类网络犯罪的常规处置,更是一次深度且全面的治理洞察,为后续构建长效、高效的打击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新华网消息,联合国大会于12月24日一致通过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这是20多年来经谈判达成的首个国际刑事司法条约,旨在加强国际合作,预防和打击网络犯罪。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对此表示欢迎,这表明多边主义在困难时期取得了成功,反映了会员国加强国际合作以预防和打击网络犯罪的集体意愿。公约承认信息通信技术滥用带来的重大风险,强调网络犯罪对国家、企业、个人和社会福祉造成不利影响。公约将在2025年开放签署,并在第40个签署国批准后90天生效。
在数字化时代,网络犯罪的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全球性的挑战,其跨国性质要求国际社会必须采取协同行动。这一公约为各国提供了一个有效打击网络犯罪的共同法律框架,不仅体现了国际社会对网络犯罪威胁的共识,也展示了在全球治理中多边合作的重要性。同时,公约也体现了“集体安全”与“个体权利”的双重关切,强调了技术援助与能力建设的重要性,提出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网络治理能力,并重视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有助于建立更具包容性与正义性的国际网络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