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41期 ——
背后核心争议仍待解
9月14日,监管公布8张罚单,其中包括:淳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淳厚基金”)因信披违规(年报、季报等定期报告未使用“基金管理人的董事会及董事保证”的标准表述等)被上海证监局责令整改;淳厚基金多位股东私下违规进行股权交易被监管处罚等。
9月17日,淳厚基金持牌发起人发布《申明》,说明公司股东违规进行股权交易及其向监管举报的情况,阐明因二股东香港身份导致公司相关整改无法进行,董事资格不适格导致董事会无法有效召开,进而导致信披违规的“困境”。随后,淳厚基金在10月至11月期间,两次发布股东整改情况进展公告,均表示无实质进展。
多次公告助推热度上升
对抗监管的“罕见剧情”实现“破圈”传播
一是控告监管事件行业“罕见”,“夸张剧情”吸引舆论关注。不仅媒体以“离谱,从没见过”“活久见”等表述作为标题对该事件进行报道,部分自媒体还重点描述了11月24日上海证监局稽查人员第一次上门淳厚基金办公地,因公司不配合,最终被拦在了办公大楼楼下,以及12月4日第二次进入淳厚基金公司时,在会议室空坐半小时却无人员进行沟通接待等淳厚基金“对抗”监管检查的细节,均刺激舆论热度迅速上升。每经网指出,纵观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在信息披露透明度和合规标准要求等方面,公募基金已成为行业标杆的情况下,淳厚基金事件的发生震惊了整个行业。
舆论质疑淳厚公司股权内斗不负责任
呼吁加强行业合规建设
部分舆论对淳厚公司系列做法表达质疑。北京商报网发文称,公募机构应积极配合监管,若迟迟不配合整改,很可能会影响公司的业务进程,同时也会影响机构的未来发展和投资者利益,甚至会被列入黑名单,进入市场禁入的行列。另有部分财经自媒体认为淳厚基金“硬刚”监管,是该司控制权的“利益之争”,事件背后可能还存在通过舆论炒作左右监管的诉求。
此外,有观点表示,在淳厚基金股东内斗的背后,呈现出诸多乱象,引发了对“个人系”公募内控和公司治理问题的深层思考。证券时报网发文称,“个人系”公募机构容易成为滋生股权纷争、业务违规等的温床。业内呼吁,除了公司自身调整发展布局的措施之外,期待“个人系”公募机构在退出、转让等方面进行新探索,以便优化行业资源配置。
事件核心争议点未解
亟待更优沟通机制化解难题
随着监管发声,且明确表达了“零容忍”的态度,舆论纷纷点赞监管回应,表示期待后续监管通报。话题舆情热度趋于平缓,但不排除后续随着监管调查结果出炉,舆论热度出现反弹的可能。
事件中涉及众多核心争议点和疑点并未引发较大范围的舆论关注和讨论,分析原因在于,该事件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相比其他社会民生类舆情事件,上述多篇公告动辄上千字的内容,具有一定阅读门槛,对大多数网民来说过于专业。而其中错综复杂的时间线和人物关系,更是“劝退”大部分网民。
而“埋藏”在上述复杂公告中的核心争议点,诸如有关二股东身份认定、股东整改和信披违规困境,可能恰恰是有助于解决公募基金发展难题,助力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点,值得监管和行业乃至舆论给予重点的关注和讨论。
此外,监管未对公告中提及的系列“困境”问题进行针对性回应,诸多待解之谜在最终事件定性前仍存在讨论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给舆论再次发酵提供了想象空间。最终,舆论热度过后,可能只有“被监管处罚”“对抗监管”等标签被记住,而这些泛化且模糊的标签,给舆论留下行业发展较乱的刻板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个“个人系”公募基金行业的声誉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如何建立更加有效的沟通机制,找到更加妥善的解决目前公募基金面临股权纠纷的难题的办法,值得后续行业监管部门和基金公司进一步探讨。
本期作者
舆情分析师 冯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