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34期 ———
数据周期:2024.12.22-12.28
多方回应盲人带导盲犬就医受阻
公共场所无障碍接待需进一步规范
【案例概述】
据江苏城市频道《零距离》栏目12月24日报道,当事保安向记者表示,并未拒绝当事博主和导盲犬进入,并且向院方汇报了此事;院方代表回应称,当时导盲犬吓到其他患者,才提出要佩戴嘴套、出示证件,同时,院方代表强调,医院与公园、商场等公共场所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其他患者的权益同样需要保证,需要规范导盲犬进院流程。院方提供的视频监控显示,有医护人员、多名保安陪同博主女友就诊,博主与导盲犬也在陪同下进入了医院。对此,江苏省残疾人联合会工作人员表示,目前省内导盲犬数量有限,大众认知可能存在偏差,如果遇到类似问题,可以联系当地残联帮忙沟通。
【舆论透视】
❖ 多方回应直面争议,理性探讨占据舆论主流
当事博主发布视频在标题及评论区中着重强调的盲人携导盲犬就医受阻、没有明眼人陪同盲人不能就医成为舆论两大核心关注点,对视障人士生活服务便利性、导盲犬社会包容度等问题具有一定指向性。博主在回复网民评论时表示,盲人需明眼人陪同才能就医是对盲人的歧视。
部分网民评论
从舆论反馈来看,首先,院方解决方案和背后考量收获舆论理解和支持。在不少网民看来,院方派专人陪同当事患者就诊,在做好安保的同时,接受并引导导盲犬进院,已能够满足当事患者就医需要,并且充分兼顾了院内其他患者的就医感受。其次,部分网民对视障人士携导盲犬进院就诊的必要性持质疑态度。“我就不信导盲犬认得就诊科室”“导盲犬只能走固定路线”等网民评论具有代表性。虽然,舆论普遍认识到导盲犬对视障人士能够起到避障引导、情绪支持的积极作用,但在院方提供专人陪同就医的场景下,导盲犬进院的必要性被部分削弱。
❖ 舆论呼吁进一步推动规范化管理,畅通视障群体出行路
近年来,随着导盲犬筛选及训练标准、犬种特性等知识的科普力度持续加强,公众对导盲犬等工作犬种接受度更高。北京、上海、长沙等多地在地铁站、公交站增设导盲犬指示标识收获舆论好评。公共场所无障碍环境建设日益完善,社会对视障群体的包容度有所提升,认知偏差正在被弥合。
然而,舆论场中,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引发争议并非个例。视障人士申请导盲犬进楼,被邻居“一票否决”;导盲犬进入商场因“别人害怕”被拒等事件引发舆论广泛讨论,折射出视障群体出行困境需进一步破除。此次事件成为社会共同探讨导盲犬进出公共场所的规范化管理方式的一个契机。舆论呼吁公共场所管理者、经营者在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有关法律要求的同时,结合自身特性,细化视障人士及导盲犬接待规范。
正如此次舆情事件中,院方在回应中提到的,医院区别于其他公共场所,患者情况较为复杂多样,导盲犬入院流程需要进一步规范。在舆论讨论中,不少网民围绕佩戴嘴套、提前预约、入院消毒等方式展开讨论。医疗机构在充分考虑就医秩序和其他患者就医体验的同时,加强对视障人士的人文关怀,主动探索专人陪诊等服务模式;结合医院特殊场景,进一步思考导盲犬进院方式和流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以人文和制度的双重保障,为视障群体提供更平等便利、自由温暖的就医体验,成为舆论期待。
本期作者
舆情分析师 王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