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萧绪康 ▎助产士王玉梅速写

文摘   情感   2025-01-08 16:58   陕西  

艰辛换得万家乐

——助产士王玉梅速写

萧绪康


 一个只有初小二年级文化程度,一个豆蔻年华的小姑娘就上白家河水利工地顶起半边天,一个不满18岁的大姑娘就同男小伙一样奋战在修筑西韩铁路的工地上,一个刚结婚就担任生产队里的妇女队长,一个3个孩子的母亲,一个农业社里田间刨食的家庭主妇,一个年近30岁突发奇想要学医生、要做接生员的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她就是城关街道办东街村83高龄的王玉梅。

 提起王玉梅,以县城为中心辐射10里以内的如今50岁以上的人,没有人不知道她。何以驰名?因为她是一位赤脚医生!除医治妇科、儿科常见病外,特长于接生。20年间,接生6000余名,对家庭、对社会有着莫大的贡献。

 王玉梅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一个偏远乡村,由于当时医疗资源匮乏,特别是农村地区,妇女分娩往往依赖当地的接生婆。她自小便对医疗知识抱有浓厚兴趣,她自学了一些基础的卫生知识和急救技能。在1967年,已是3个孩子年近30岁的王玉梅,她决定投身于这份神圣的职业,成为了一名农村助产士。几经思考决心已定,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劝阻,拜合阳县医院妇产科名医陈琪、党玉清为师,专学妇产科专业。陈琪惊讶地说,你快30岁了,又没文化,常言30不学艺,这接生是和人的生命打交道,不是闹着玩儿的。王玉梅斩钉截铁地说,佘太君一百岁还挂帅出征,我就不信我学不会接生。你只要敢教,我就是脱皮掉肉也要学会。陈琪被她的决心所感动,爽快地接收了她这个徒弟。把自己毕生接生的经验手把手地传授给王玉梅。数月之后,合阳县卫生局在甘井二级部驻地举办农村接生培训会,王玉梅积极报名参加。学习班开设中西医、妇幼、药学等7门基础理论课程,由于文化低,做笔记十分吃力,但她不气馁,利用课余时间,誊抄同学的笔记,一字一句死记硬背,晚上一个人在教室里点着煤油灯刻苦学习。有时站在太阳底下闭目背诵,不拉班级后腿,硬生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以优异的成绩结业。教师李正中评价她:聪惠,记忆力特强,上进心极高。



 1973年,她被安排进大队合作医疗站,负责计划生育、妇幼保健、防疫工作,主要从事刮宫流产、引产及上、取节育环手术,处理妇科常见病、多发病、难产等手术。并负责城内"四街"的儿保工作,按时准时给儿童检验身体,注射防疫针。由于工作出色,被县卫生局树立为先进典型,于此召开现场会,号召全县儿保工作向她学习。保剑锋自磨砺出,功夫不负有心人。1976年,合阳10余名农村接生员参加渭南地区助产士资格考试,唯此王玉梅一人取得助产士资格证。真乃天道酬勤也。






 在那个时代,交通不便,通讯落后,她经常需要半夜起身,徒步数里路去为产妇接生。无论是风雨交加还是严寒酷暑,只要有人求助,她总是义无反顾地前往。她的身影成为了那个时代乡村夜晚最温暖的光亮。除了完成村卫生室的工作,她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助产士的事业上,不但为本村产妇服务,而且还为县政府各机关单位、厂矿以及县城周边十里八乡的孕产妇服务,随叫随到,没一点儿架子,干部、工人、农民一律平等对待。她的精湛技术,高尚医德得到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认可,慕名而来求医的患者和家属络绎不绝,有时一晚上东奔西跑连接三四个小孩。一个冰天雪地的晚上,食品加工厂来人请她接生,她背起药箱急匆匆上路,不想路有贼冰,由于心急两腿疾行,脚下不稳摔了一跤,崴了脚,一想到嗷嗷待产的产妇,她急忙爬起来忍着痛一瘸一拐向前行,赶到北街刘家巷口,突然窜出一条狗扑到她面前,一口咬住她的棉裤,她慌忙摔出药箱砸在狗身上,好在有惊无险,没有伤着她的皮肤。还有一次,半夜时分,官庄有人请她接生,她坐在来人的自行车上,走到合黑公路烈士陵园路口时,从东南驶来一辆汽车,那雪亮的灯光耀的人眼睁不开,霎时前面一片黑暗,一不留神连人带车翻到路边的阴沟里,半天起不来。到家里一检查,小孩脑积水,好不容易娃落了草,可胎盘迟迟不下来,打过缩宫针后仍不见效,她便采取热敷、按摩等人工手法,闹到巷里的公鸡打鸣时才安全剥离胎盘,避免了产妇大出血危及生命的风险。有时遇到胎位不顺,她便采用内倒转或外倒转手法,拨正胎位,使其顺产,母子平安。有一次她到雷家洼接生,孕妇是个横胎竖生,她到那里,孩子的一个手已露出,孕妇疼得哇哇大叫,她挽起袖子紧急洗手消毒,立即为产妇实施内倒转手法,一手按住孕妇的下腑,一手将孩子的脚手塞回去,拨正胎位,使其顺利生产。当婴儿啼哭第一声后,孕妇和全家人悬在半空的心才落下来,她那颗焦炙、沉重的心也平静下来。凭借自学和实践积累的经验,掌握了高超的接生技巧。从业几十年来,遇到的风险和意外情况不计其数,她都能够准确判断产程进展,处理各种紧急情况,确保母婴安全。在她的帮助下,无数小生命得以平安降临人世。



 为了大家,就得舍弃小家。王玉梅用她的行动诠释了这句话。为了迎接千家万户的新生命,为了千家万户的欢乐,她把自己的家、自己的孩子抛在了脑后。丈夫在单位上班,儿女在学校读书,常常回到家找不见她,冰锅冷灶,喝杯开水,吃个冷馍,便成了家常饭,时间久了,习以为常,也无半句怨言。那时接生多半是义务服务的,主家过意不去就用10张砂子馍作为谢礼。即就是到了1986年她在家开设妇产科诊所以后,每接生一个孩子也只收3到5元钱。在接生过程中,遇到想生男孩而生就了女孩,或是想生女孩却偏生了个男孩的,她便从中牵线进行互换,玉成好事,达到双方满意。若有生下三胎或四胎的,家里养活不起的,她便寻找家庭条件好而缺孩子的人家,从而使一个新生命脱离苦海而跌进福窝里,改变人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医疗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产妇选择到医院分娩。王玉梅的接生工作也逐渐减少,但她并没有因此而闲下来。她依然关心着村里的妇女和儿童健康事业,积极参与村里的健康教育活动,传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给年轻一代。

 如今,已经八十岁的王玉梅身体依然硬朗。她时常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那段光辉岁月,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满足。她说:“我这一生没有白活,因为我帮助了那么多家庭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她的故事和精神也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医疗卫生事业中去。在现实生活中,像她这样的农村助产士还有很多,她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守护着乡村妇女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人。



                      

欢迎积极留言,您的留言可能将与本文一起刊登在近期的《虹媒资讯》,欢迎关注转发!

合阳虹媒
合阳县虹媒文化有限公司 电话:0913-5528000
 最新文章